在双联行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03.07.2014  11:05

双联行动前的新民村全景。

今日新民村全景。

民乐县农业技术人员为新民村村民讲授马铃薯种植技术。

  一个移民村,在两年多时间里何以取得天翻地覆的变化?请看来自民乐县六坝镇新民村的调查报告——

  2012年2月开始,省委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两年多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艰辛探索下,这一全局性、战略性举措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在实践中架起了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搭建了服务群众的“直通车”,开辟了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课堂”。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要把双联反映民意的任务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任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今年4月,他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新民村调研时强调,要把联村联户行动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进一步让党员干部得到实践锻炼、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为此,记者近日走进民乐县六坝镇新民村,试图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聚焦这个移民村在双联行动两年多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探析当地在双联行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做法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说起移民村,许多地方都觉得头疼。对于民乐县来说,六坝镇新民村正是这样一个移民村。

  在民乐县,新民村不仅海拔最低,而且一直以来也是经济“洼地”。到2012年初,村民从舟曲搬来十多年了,人均纯收入只有800余元,而且家家吃低保。

  那会儿,许多民乐人都说,要是拍一部电影,需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外景,新民村是最好的选择。黑黝黝的土坯房,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处处破败不堪……

  今年58岁的村民韩礼学,当时在村里算条件相当好的。家里除了一个破旧的沙发外,再就是两三个箱子,看的电视,还是他十年前在张掖旧货市场花80元买的14寸黑白电视。

  然而,如今,走进新民村,许多民乐人都觉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才两年多的工夫,这里旧貌换新颜。一座座按照特色民俗风格统一打造的小四合院美观气派;笔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直达农家小院;宽阔的村文化广场,成了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建养殖暖棚、种中药材,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去年,新民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

  是什么,让新民村“新”了?

  “答案正是双联行动。我们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以落实六项任务、加快脱贫攻坚为重点,通过在双联行动中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夯实发展基础,使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民乐县委书记杨君对记者说。

  发展滞后,是群众思想落后,还是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不到位?

  ——用脚步丈量民情,“零距离”贴心服务

  新民村为何长期发展不上去?

  “以前,一说起原因,县里的干部都说那里的群众是移民,思想落后。但是,双联行动让我们认识到,更重要的是,县里的工作也要跟进到位。”民乐县委农办主任夏泽告诉记者。

  “那时候感觉我们村像‘没娘的孩子’一样。”70岁的六坝镇新民村村民杨绪德说。

  六坝镇北滩村到新民村只有2.4公里,但通到北滩村的油路,就是延伸不到新民村来。在杨绪德的记忆中,自打他1997年从舟曲县憨班乡搬过来,多少年,村子的路都是“安全路”——过往的车辆在泥泞的土路里碾出了两条深渠,谁的车走在上面,都不会偏离“轨道”。

  “安全路”看似安全,可客商谁也不愿意来,嫌路难走。有一年,村民韩礼学养的8头猪仔急着出栏,他打算骑着摩托车将猪仔拉到4公里外的镇街道去卖。结果,半路上,摩托车翻了,他的腿受伤了,2头小猪也被砸死了。

  水的问题照样让人头疼。新民村,靠近戈壁滩,干旱缺水。虽然2009年当地打了一眼水井,村民吃水不再难了,但地里的庄稼还是“喝”不饱。“家里的地,每年一半肯定会晒掉。像前年玉米快要收获时,正在授粉的关键时刻,天气恰好旱了一周时间,结果村里的玉米减产80%。”韩礼学说。

  房子呢,整个村子不见一块砖头,村民住的全是土坯房,一个个年久失修,被杨绪德戏称为“锅底房”。别的村子为了地里的收成,盼下雨,可新民人盼天晴,因为一下雨,外面下,屋子里面也下。

  要水没水,要路没路,这些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不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着特色富民产业的培育和壮大。

  但是,和民乐县其他贫困村一样,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往县里实施的项目很少垂青这里。“像原来的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就更多地集中在了绿洲地带。”夏泽说。

  2012年双联行动前,新民村落地的最大项目,就是2009年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县里帮助村子打的一眼人饮水井。

  “对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是迎难而上,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还是躲开矛盾绕道走,根本还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和群众观。”民乐县委书记杨君说,“双联行动带给我们一大启示就是,联系服务群众不是一句空话,党员干部只有带着感情,身下心到,多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直面群众生活‘零距离’”贴心服务,突出问题解决,倾力化解民忧,真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以前,一年能见上几次乡上的干部就算不得了了。”杨绪德回忆。“双联行动以来,市县都来帮扶我们村,刚开始很多人都认为是‘例行公事走过场’,没想到双联干部是月月来。”

  在双联行动中,双联干部每一次到新民村座谈、调研,都手把手地“望闻问切”当地实际困难,把一件件实事落实到乡亲们的心窝里。

  通过双联行动,民乐县领导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好“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他们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扶贫投入,向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雪中送炭”,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破解水、电、路等一道道基础设施瓶颈。

  如今,新民村真正“新”了,破败的土坯房,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变成了新崭崭的砖瓦房;新的灌溉机井打出水来了,新修的农渠伸向了田间地头;通畅平坦的水泥村道,不仅与到县城的柏油路连接起来,而且将昔日的“烂泥路”变成了“致富路”。“现在客户自动上门,每天收羊的都有十几个,早上5点多,羊贩子就来了。”韩礼学说。

  “扶”不起来,是自然条件太差,还是干部服务群众本领不够?

  ——汲取群众智慧增强实践本领

  要想真正打开贫困的枷锁,必须要有一把产业富民的“金钥匙”。毕竟,没有产业支撑,路修得再平,房子修得再好,村子也是“空架子”。

  可是,新民村的产业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在民乐县干部的印象中,与其他绿洲地带不一样,新民村不但缺水,而且地里都是沙土。其他村子土层厚,浇一回水,地里有20多天土壤都是湿的,而新民村,土层薄,水容易渗漏蒸发,浇一回,不到十天就干了。所以,其他地方一亩能打800到1000斤小麦,这里打400斤就算不错了。

  大多数民乐人认为,对于河西灌溉农业来说,新民村的自然条件,连糊口都有问题,怎么致富呢?

  但村民韩礼学不这样认为。从舟曲移过来的第3年,他就在移民区第一个搞起了养殖。可是到2012年,老韩也就养了12只羊。

  “谁不想日子过得好一点?土质沙化,种地不行,可村里滩大草多,靠养殖完全可以奔小康,关键是以前我们心有余力不足,没人拉我们一把。”韩礼学说,十多年来,他做梦都想多养些羊,可由于生活紧张,每年都只能将大多数羊卖掉,让手头稍微宽裕一些。连家里的羊圈,一直都是当初用葵花杆子和土坯搭起来的,没法改成养殖暖棚。

  拜人民为师,与群众结友,同老百姓共商发展大计,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需求。双联行动中,通过沉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虚心诚恳向农民群众学习,民乐县党员干部不仅结识了群众朋友、增进了爱民之心,更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他们充分认识到,致富路上,要“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民乐县在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大力推进“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扶贫工程,因地制宜琢磨起了致富“点子”,破解起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养殖业怎么扩大规模?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要根治发展资金的“贫血症”。民乐县一方面坚持每年出台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整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上亿元,加大奖补力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在双联行动中,努力使所有想贷款的农户都能得到低息、便捷的贷款。

  资金一到位,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在,新民村家家户户养羊,多的养100只以上,少的也有十七八只。

  在双联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2012年,韩礼学贷了4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到现在,他家的羊已经养到了60多只。“去年,我卖了30只羊羔,赚了1.5万元,今年过完年到现在,已经卖了20多只羊羔,挣了上万元了。”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羊越养越多,韩礼学家里那间破烂的羊圈现在也变成了10间养殖暖棚。“羊圈还是太少了,今年我还想再盖5间。”他说。

  养殖业发展起来了,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在双联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开始,新民村村民尝试着种起了板蓝根、地膜洋芋等。去年,老韩尝试着种了8亩板蓝根,一亩打了近300公斤。“前一阵子,我才按一公斤7.2元卖的,收入不用说,比小麦强多了。”

  惠民政策,是一味强调干部说了算,还是让群众充分参与进来?

  ——顺应民心民意激活内生动力

  “双联行动以来,其实村子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思想开始动了,脑筋开始转了,大多数人想方设法谋划着咋致富了。”韩礼学对记者说。

  能让新民村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有这样的突破性转变,在韩礼学看来,关键是双联行动以来,村里需要啥项目,哪项政策需要改进,不仅让大家畅所欲言,而且许多建议都能落到实处。“咱们提的意见县上都采纳了,咱要是再不努力,咋能说得过去?”

  民乐县今年出台的“1号文件”中,关于养殖业的扶持政策,与前两年的就大有不同。“原来,我们进行奖补时,只是将目光聚焦到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今年,我们认真听取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群众意见,将分散养殖的农户也纳入了进来。”民乐县委农办主任夏泽告诉记者。

  为了全力发展草畜产业,前年和去年,民乐县出台的当年“1号文件”中,都规定新建标准化养畜暖棚80间以上的养殖小区,每个补助10万元;150间以上的,每个补助25万元。

  这一政策,虽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使县里的规模养殖业突飞猛进,但是,在包括韩礼学在内的许多贫困村村民看来,政府将钱“垒大户”了,真正贫困的人反而享受不了政策扶持。

  在听到群众这一呼声后,今年民乐县出台的“1号文件”中,把对于修建150间以上暖棚养殖小区的补助25万元的政策取消了,新添了一条规定——“对55个贫困村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农户新建标准化养畜暖棚3-5间,牛、羊、猪饲养量或能繁母畜饲养量分别达到5头、20只、20头或3头、10只、3头,每间畜棚补助资金800元。”

  好政策激活一池春水。“今年政策好得很呀,咱和大户一样,都能享受到政府的扶持了。”在新民村,不仅仅是韩礼学冲着这一政策,满怀信心地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养了50多只羊的杨绪德对记者说,他今年想修建一栋占地5亩的羊圈。去年才开始养羊的虎平仓,前一阵子也将以前的老厨房拆了,盖起了羊圈。

  不仅仅是产业发展听取群众意见,在村子去年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时,民乐县也让新民村村民充分做主。

  修房,老百姓总是担心他们被动听指挥,害怕钱不能用在刀刃上,甚至怀疑干部挤占、挪用了有关款项。对此,民乐县在村民自愿报名改造房屋的基础上,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住啥户型,村民从4种方案中挑选决定;由哪家工程队建,村民个人自己找老板;用谁的建材,也由群众说了算。村里为此专门成立了修房领导小组,成员由村里的13名党员、5名群众代表和乡上驻村干部组成。

  去年1月20日,一场特殊的建筑产品团购推介会在新民村村委会会议室召开。一大早,来自兰州、张掖以及宁夏银川、陕西西安的十多家供货商来到这里,与修房领导小组谈判。

  “像卖砖头的,来了4家客商,我们选了张掖一家砖厂,连拉带卸,一块0.31元,比原来的报价便宜了4分钱;瓦片厂家有3家,最后选择的是宁夏客商的。”作为群众代表的韩礼学说。

  有了农民民主决策、科学管理,扶贫项目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他们精神面貌和干劲为之一振,也大大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和理解。民乐县因势利导,挖掘着包括新民村在内贫困村每位农民身上创业的潜能,培养起他们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迈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记者宋振峰)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