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实现生态保护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01.09.2017  13:22
  武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武威。
  结合实际,武威市出台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通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使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高,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湿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重要成效,区域综合治理取得突破进展,生态监测预警预防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全市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46%以上,种苗合格率稳定在100%以上。森林全部得到管护,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森林蓄积达到1050万立方米。“三化”草原治理率达到7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3.3%。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0%。自然保护区管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生态保护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在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方面,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治沙造林110万亩,新增水源涵养林1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50万亩。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林木良种培育,新建农田林网15万亩,更新改造10万亩。在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防止草原退化沙化方面,积极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推进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加快退化草原改良进程,积极建设人工草场,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突出抓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产业园区、移民区、城镇村庄及新型社区绿化,到2020年,完成退牧还草260万亩、退化草原补播25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20万亩。
  在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防止土地荒漠化方面,通过造林种草、设置沙障、保护性耕作、建立封育林草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遏制沙化扩展,改善沙漠绿洲生存条件。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大力开展工业治沙、生物治沙、机械治沙和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加大防沙治沙用沙力度,提高沙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构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试范区。在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推进重点湿地公园建设方面,强化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等天然湿地保护,对雪山、冰川、沼泽湿地以及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进行全面保护,确保湿地总面积不少于1042平方公里。建设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对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区域湿地、青土湖旱区湿地、黄案滩荒漠湿地进行全面保护建设。加强海藏湖生态治理工程(湿地公园)建设。严控湿地周围地下水开采,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在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上,健全完善源头保护制度和流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谋划实施后续治理项目,协调加大景电二期工程调水力度,确保平水年份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6亿立方米以内。
  全力推进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保障工程运行管理,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大外流域调水力度,加快推进古浪县黄花滩等新建移民区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和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快主要河流、重点河段及中小河流治理,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大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基地,维护生物群落稳定。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体系,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86万亩。保护和修复水环境,加快境内黄河、石羊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进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水安全,实现流域内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和生态系统有效修复。(武威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