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河谷 向西开放 “四版规划”绘就兰州“双城”时代

10.08.2015  11:30

  原标题:跳出河谷向西开放“四版规划”绘就兰州“双城”时代

  资料照片

  日前,国务院批复甘肃省政府,原则同意《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兰州市“四版规划”正式通过“国检”,上升至国家层面。同时,也标志着兰州由此迈进“双城”时代。毫无疑问,《总体规划》为兰州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壮美画卷。

  规划先行。对于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来说,规划不仅是大纲,更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必须遵循和“标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逐步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规划》对市域空间的布局提出,形成“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双城,即主城兰州中心城区和副城兰州新区;五带,依托交通廊道形成五条主要城镇发展带;多点,五条城镇发展带上的形成各级重点城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在很多人眼里,《总体规划》是刚性的东西,比较笼统。但此次“四版新规”却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城市功能由传统工业城市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转型;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区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型,其他产业向兰州新区和园区集中;城市建设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城市空间由河谷盆地向盆地外围拓展跨越;城市结构由河谷单中心城市向区域多中心城市转型;城市规模由200平方公里向400平方公里跨越;规划理念由注重技术向注重公共政策转型。

  把兰州建设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建设,实现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规划》就兰州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有色冶金升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以区域枢纽为中心的交通和物流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西部旅游名城和黄河文化名城。

  二是空间拓展战略: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石化产业)向兰州新区转移。加强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产业用地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加快兰州新区的发展,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产业先行、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实现产城共融,建成现代化新区。在空间开发和新区建设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开发范围和开发强度,保护已有生态治理成果和生态环境。

  三是城市安全战略: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构建国家生态屏障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积极推进西固石化产业搬迁,同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防治。稳步推进荒山整治,防范地质灾害。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林地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维护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绿地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深化黄河、湟水等流域和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改进企业燃料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四是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发展,在全省人口布局、协调城乡人口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兰州新区舟曲移民安置区的建设,妥善解决移民的安置、生活和就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妥善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