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信心坚定不移,政策储备充裕
"看中国经济,不能再用传统的、以往的视角看。"徐绍史强调,新常态对中国经济最核心的概括有三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从这个角度看,2015年的中国经济表现非常亮丽。
"从态势、走势、趋势上看,应该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所以对中国经济应该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做出判断,这样就可以稳定社会预期,坚定市场信心。"徐绍史坦言,2016年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总体来说,信心坚定不移,挑战不容低估,政策储备充裕。
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李想 张朝登
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相关热点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信心坚定不移,挑战不容低估,政策储备充裕”,“对解决就业问题有信心”……近90分钟里,徐绍史11次提及信心,并强调结构性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中国经济绝对不会‘硬着陆’”。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备受瞩目。谈及“十三五”规划的特点与亮点,徐绍史认为,第一,“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特殊重大意义。
第二,“十三五”规划认真贯彻了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编制“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出了“六个坚持”、“五大目标”,也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规划共20篇80章237节,还有25个专栏,共8万多字,是一部非常系统全面的规划。”
第三,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理念和经济新常态既贯穿整个规划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又落实在各项重大政策举措上。规划从我国经济的实际出发,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线来处理,充分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特别强调了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加强风险防控,加快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提质增效。
第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设置了“十三五”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规划纲要中确定了主要任务目标,包括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见到成效,发展协调要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要总体改善,民众生活要明显提高等任务目标。围绕任务目标确定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指标。其中,13项约束性指标针对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预期性指标引导市场化和竞争性领域,通过指标实现平衡、包容、可持续基础上的两个翻番。
第五,规划纲要涵盖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市场和政府的协作配合,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使政策安排更加强调精准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分布在规划纲要的专栏当中。25个专栏包括“十二五”指标的完成情况、“十三五”指标的设置情况和160多项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涉及到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五大方面。
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草案在篇幅上比“十二五”规划多出了两万多字。由于规划是政府意图的表达,因此有观点认为,“有形的手”伸得更长、管得过宽。
“规划的篇幅确实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市场主体起引领作用。”徐绍史说,“十三五”规划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来编制的,特别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二者的边界理得更加清晰。
“十三五”规划更重民生
“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难题能否得到解决成为社会关切。对此,徐绍史回应称,民生是这次两会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非常注重的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两个关键指标,一是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要翻一番,这都直接关系到民生。”徐绍史介绍,“十三五”规划在民生问题上的笔墨更重、措施更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民生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还要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徐绍史指出,2015年统计的脱贫的人数是1442万人,“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5575万人。通过这5年做到精准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这是最大的民生。
其次,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政府到底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服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明确。就业方面,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收入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十三五”提出累计要达到50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要提高到90%。
第三,提高教育和健康水平。在教育普及方面,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9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要提高到10.8年。“同时,我们还要实施‘健康中国’的行动计划,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在‘十三五’期间要提高1岁。”徐绍史说。
此外,加强重点群体的权益保障。在老年人口、农民工、残疾人群等重点群体的权益保障方面,“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有所体现。
态势走势趋势都要看
今年两会前夕,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从稳定变成负面,同时将25家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徐绍史指出,应该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既要看态势,又要看走势,更要看趋势。
“看中国经济,不能再用传统的、以往的视角看。”徐绍史强调,新常态对中国经济最核心的概括有三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从这个角度看,2015年的中国经济表现非常亮丽。
其一,在经济平稳运行当中实现了速度变化。去年全年经济增速为6.9%,较2014年有所回落,但即使是6.9%,仍然在合理区间,符合7%左右的预期目标。同时,就业平稳增长,预期目标是1000万人,实际是1312万人。居民收入也是平稳增长,且增幅快于经济增长,达到7.4%。CPI温和上涨,去年涨幅为1.4%。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改善。
其二,结构在不断优化。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的贡献已经高于投资,达到66.4%。从产业结构来看,三产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0.5%。从地区结构来看,地区发展朝着平衡、协调、协同的方向发展。同时,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56.1%。
其三,动力在转换。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上游产业遇到了较大困难,但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并迅速集聚,新动能快速成长。
徐绍史强调,看经济不能只看眼下,也不能只跟过去比。
“现在我们整个经济的态势是不错的,因为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而且稳中有好。”徐绍史进一步分析指出,从走势看,1月份数据显示出一些积极迹象——CPI在1月份达到了1.8%;PPI在1月份环比、同比降幅都在收窄;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受春节因素有所回落,但非制造业PMI仍在景气上方,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分项指数也呈现出不少积极变化。另外,1~2月份的全社会发电量有所增长,体现出经济走势的积极一面。
“更重要的,还要看整个趋势。”徐绍史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四个没有变”——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就是我们经济的长期趋势。
“从态势、走势、趋势上看,应该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所以对中国经济应该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做出判断,这样就可以稳定社会预期,坚定市场信心。”徐绍史坦言,2016年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总体来说,信心坚定不移,挑战不容低估,政策储备充裕。
物质基础雄厚、市场需求巨大、区域发展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经验丰富,这些构成了信心坚定不移的客观基础。
客观而言,2016年挑战不容低估。纵览国际,世界经济缓慢复苏,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下挫,地缘政治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世界经济环境当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会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回看国内,我们经济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财政金融领域的一些风险也在积累。综合来看,2016年可能更加错综复杂,风险绝对不容低估。
与此同时,政策储备充裕。针对今年的经济运行,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新市场,投资新领域,培育新动能,不断地研究充实政策工具。
有效投资稳增长
“要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增加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徐绍史指出,有效投资是政策工具箱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普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打好投资的组合拳——支持11个重大投资工程包、6大消费领域工程、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数据显示,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9.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17.2%。
如何更好地增加有效投资?“最重要的还是简政放权,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徐绍史指出,取消和下放审批权、简化和优化审批程序依然有空间。
其次,做好投资项目储备。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建好重大项目库,并做好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安排,“干着今年的,备着明年的,看着后年的,想着大后年的”,使投资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第三,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徐绍史指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牢牢抓住一些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调结构,补短板,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中西部铁路、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着重支持易地搬迁脱贫。
第四,进一步用好专项建设基金。“这是一项新的投资政策工具。”徐绍史表示,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和投放专项建设基金,以资本金的方式投入到具体项目当中去,支持那些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特别是补短板的一些项目。
徐绍史强调,投资应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既稳增长,又补短板调结构,同时还增动能,开拓新市场,培育新领域,更好有效投资。
稳定就业有信心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压力的加大,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加之去产能、去库存措施将陆续出台,就业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徐绍史在回答有关就业的提问时表示,“化解过剩产能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201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叫停”过剩产能,不准再核准新过剩产能项目,9月份由出台了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近两年来,过剩产能化解工作持续推进,并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从以往的经验看,各地政府并没有找中央政府,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能够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徐绍史举例说,河北化解过剩产能起步比较早,力度也比较大,但是企业兼并重组、债权债务重组、职工安置,都没有出现大问题,社会和谐稳定。又如,黑龙江龙煤集团,通过内部各种办法,向林业等其他企业分流安置了2万多人;再如,浙江杭钢化解产能400万吨,8000多职工都平稳安置。“现在是退养一批、辞退一批、分流一批、协议保留一批。”
徐绍史指出,5年之内,钢铁产能要去掉1亿~1.5亿吨,3~5年内,煤炭产能要退出5亿吨,还要减量重组5亿吨。中央也已经拿出一大笔资金作为奖补资金,重点帮助国有企业安置这些困难职工。“有中央政府的指导,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过剩产能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徐绍史说。
针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徐绍史持乐观态度:有些企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它也采取措施来稳岗,比如减少劳动工时、稍微压减劳动报酬,稳住这一批,就形成了就业的缓冲带。
“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一个点带动的就业比过去要多得多,经济不断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多。而三产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大,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三产只占了42.2%,但去年已达到50.5%。”徐绍史说。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了就业,而劳动力在企业地区、行业间的流动越来越快,劳动岗位的匹配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业信息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求职者可以从手机上看到就业的信息,进行对接,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岗位匹配也加快,精准度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我们还准备了针对‘五类人’的支持政策以及建设‘三张网’。”徐绍史介绍,五类人包括毕业就业遇到问题的往届大学生和应届毕业大学生,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困难企业具备再就业能力的职工,困难地区有就业意愿的人员以及有困难的就业人员。同时,用就业信息网、职业培训网和社会保障安全网兜住这‘五类人’,为广大就业者服务。“对就业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徐绍史说。
国企改革有序推进
针对“国企抵制改革”的质疑,徐绍史坦承,改革有其难度,因为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
徐绍史指出,去年是“国企改革方案制定年”,制定了三大方面方案。一是《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二是一些体制配套文件,包括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国企资产监管、国企功能界定和分类等具体指导性文件;三是《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以及《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从方案制定来看,去年一年成果非常丰硕。”徐绍史表示,不仅如此,实际的改革也已经在展开,特别是央企改革,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已经从112家减少到106家,中远和中海、招商局集团和中外运长航集团等6对共12户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还选择了若干个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的试点,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试点等。
徐绍史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任务落实年”,需要按照去年出台的文件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和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等领域牵头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
“不用担心,虽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会跟企业共同努力,更好地来推动这些方面的改革。”徐绍史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