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渴望那生命的绿色

04.08.2015  12:05

    北山,生机盎然。山坡上,金黄色的柠条迎风招展,风姿绰约,婀娜多姿,一丛丛含苞欲放的花朵,装扮着贫瘠荒凉的黄土地。在干旱少雨、植物生存十分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身高不足两米的柠条枝繁叶茂,竟能呈现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与北山的土地水乳交融,它顽强的生命力不正象征着北山人民的精神风貌吗?暑往冬来,它不折不挠,战严寒、斗风雪,保护着黄土地那一束束生命的绿色,守护着黄土地的精神家园。它以宽广的胸怀,与大地和谐相处,用那独特的优美身姿,勾勒出一幅以灌木丛林为标志的绿色生态景观。

    苍天与大地日夜相望,它毫不吝啬地关照着大地的妆容,而大地亦默默地全然接受苍天的恩泽。然而,在十年九旱的北山,苍天的眷顾似乎稍有吝啬,播洒的甘霖满足不了生命的渴求,致使那生命攸关的绿色依然十分的稀少。

    其实,北山虽是典型的黄土高坡,植被稀少,踝露的黄土地,拉羊皮不沾草,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但就是这样的地方,当地的人民祖祖辈辈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着,与一切动植物和谐相处着。

    如果你想了解北山,那么,不妨让我揭开它那深沉而又雄浑的面纱,告诉你北山人民守护精神家园的一个个花絮……

    柠条象征的北山精神

    崎岖蜿蜒不平的山道两边,依稀可见那顽强的白杨树,婷婷玉立的榆树,极耐干旱的灌木——柠条。这种浑身带刺的落叶大灌木,既是饲用植物,又是水土保持树种。枝条间彼此相互依偎,抵御风旱的侵袭,枝头上开着黄色花瓣,像害羞的少女,尽展优美而翩翩的舞姿。

    五月的北山,气候宜人,鲜花盛开,不少城里人会来这里踏青,欣赏山区独特的风貌。

    据相关资料记载,柠条在北山旱作区域种植至少有三五十年的光景,它的根系极发达,主根入土深,能吸收干土层有限的水分。它在年降雨量200毫米左右的北山能茁壮成长,也缘于其自身的强大力量,从上到下都是刺,成型的旱生灌木丛,牲畜奈何不了它,人更无法靠近。因此它在缺水少雨的山梁上成了一道绿色屏障,顽强抵抗着干旱缺水的困扰。

    这顽强的生命力,难道不也象征着北山的父老乡亲生存的本领吗!在这深邃的天穹下,苍凉的大山里祖祖辈辈人们生活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北山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着,生存着……

    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七沟八梁的山屲里,鳞次栉比的梯田依山而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山上层层的梯田,是一代又一代北山人民用汗水和心血浇铸的杰作,这是他们为大地母亲编织的美丽织锦,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妙乐章!

    那一层又一层平展展的梯田,蓄水保墒,依靠推广应用地膜覆盖玉米、地膜洋芋等农业科学新技术。农民的生计不成问题了,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也有奔头了。

    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坐落在山梁上的榆中县高家渠村小学,地处偏僻,丁字形砖木结构的平房,校园内有挺拔的杨树,根系发达、生命力极强的榆树,长势喜人的侧柏,花坛内也有不少的鲜花。校园背靠大山,视野开阔,但是一年四季都刮风,刮起来特别猛烈,静谧的夜晚,呼呼的风声响彻夜空。学校上课的只有九名学生,仅四六两个年级。听说其余的孩子都随打工的父母到外地上学了,村民估计,再过两三年这里就没有学生了。校园里有两眼集雨水窖,师生生活用水唯一来源。

    学校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近一小时车程,师生吃菜、营养餐靠北山的客运班车稍带。仅有的四名老师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年轻的校长精瘦精瘦,三十刚过,在这里已工作了整五年,至今仍孑然一身!闲聊中,得知这位年轻的校长家在离县城附近的川区,家境不错。一位老教师讲起这位年轻的校长,称他很敬业,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他每天早早起床,从水窖里打上水,浇灌树木、花草,从未间断。

    其他三名老师都是北山人,从民办教育转为公办,他们长年累月吃不上新鲜蔬菜,明显地营养不良,却把最好的食材留给了学生们,每当晨曦微露,他们都会为学生精心准备当日的营养餐食。

    还记得90年代末期,一位新上任的市长到北山察看民情,当他看到这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时,深有感触地说:“北山的干部即使不干什么事,在这里能坚守两三年,也就是一个好干部。”当时的北山不但缺水,吃不上蔬菜,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交通不便。当然现在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在历届党和政府的努力下,这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灯电话通了,互联网已经辐射到乡村,柏油路已通到大部分的乡村,村民出行方便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多了。

    坚守理想信念的众乡亲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改革的成果,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山的年轻人纷纷走岀大山,或求学,或打工,或经商,或工作,学知识,长阅历,改变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在家的都是中年以上的老人,务劳庄稼,种植药材,发展畜牧养殖业。

    在高家渠村短岔社,有位叫张学权的农民,五十岁的他,满头白发,岁月在他脸上刻上痕迹。近些年,享受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靠勤劳智慧,改善了生存状况,过上了较为丰衣足食的生活。儿子在上海打工,女儿已出嫁。他养了几百只山羊,承包耕地20多亩,利用地膜覆盖玉米技术,粮食收成不错,还种植以干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扩大增收的渠道。

    这位朴实善良的农民,识字不多,但他对生活热爱,有责任心。他对饲养的羊群十分尽心敬业,从山羊的灵敏、干净利索到绵羊的温驯、木讷,对羊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对饲养的羊只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接人待客十分周到热情,言语中从不怨天尤人,对生活充满热爱。现在他们夫妇俩的理想是再辛苦几年,给孩子在城里买套房子。

    邻家还有一户李姓农户,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室内家具一尘不染,窗明几净,炕上铺盖叠得有棱有角,一看便知女主人很能干,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两个儿子,老大在城里开车,老二上技校。他家种植承包20亩土地,又租种耕地60亩,养羊200多只,收入也相当客观,当提及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的小康标准时,他说,其实一些养殖的农民人均年收入都在万元上下,不少人家收入接近或达到了小康标准。唠嗑时,主人泡上了冰糖沏的浓茶,放了大块的冰糖,端上了热了热腾腾的黑面油饼。他的理想是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盖上新房,有可能的话在城里买房子。言语之间透露岀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与人争抢食物的野生动物

    人们议论最多的是,野兔子多了,嘎啦鸡(学名大石鸡)多了,叫不上名的野鸡多了,其他野生动物多了。这令我颇感意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山的生态环境在逐渐恢复。一方面,这是由于当地常住人口在减少,外岀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外面闯荡世界,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减轻,另一方面国家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正在起到作用。

    在北山的山旮旯里,随处可见野兔,嘎啦鸡、各种飞鸟,还有蹿猪(学名猪獾)等,这些野生动物时常光顾庄稼地,当地农民无可奈何。野兔晚上偷吃苜蓿地,蹿猪刨吃刚种下的地膜玉米,野鸡更是不请自到,与种地户打游击。黄蒿湾村一位刘姓中年农民形象地说:“我现在种得粮食,是在给野鸡吃“低保”。这些可爱的家伙根本不怕人,你跑到地里它飞了,你刚离开它又来了,上演捉谜藏的游戏,人鸡斗智斗勇,真拿他们没有办法。打又不能打,只好这样僵持着,动物与人抢口粮!”

    据有关资料介绍,嘎啦鸡常栖息于耐旱稀疏植物的黄土丘陵地带的阳坡,避离阴湿、灌木丛生和蒿草浓密的景观带。除饮水、取食外,很少到山顶或沟底活动。它是一种地栖性鸟类,脚健而善走。不受惊时,通常不飞。常沿山坡向上走,倘发现山下敌害,则向山上急奔,边走边叫,互相召唤,以示警戒。很少见沿山坡向下走,若发现上方敌害时,不是蹲伏不动,就是急速起飞。嘎啦鸡生存本领极强,当成年鸡发现空中来袭之敌时常蹲伏不动,以与环境十分协调的羽色使其免于受害。雏鸡藏匿的本能绝佳,转眼就不知其去向。卧于巢中的雌鸡发现地面敌害,往往不动,或悄悄地离开巢一段距离突然飞走,很少从巢中直接起飞。一般都是结群觅食,少有单个活动者。往往受惊飞走时,发出一种惊恐的叫声。飞行主要是滑翔,从一个山坡滑向另一山坡,偶尔翻越低矮的山梁。飞行中极少鼓翅,为升高高度或加快飞行速度,偶尔鼓动一两下翅膀。飞行力强而快速,但不能持久。

    也难怪它们具有这样奇特的习性,北山干旱少雨,靠天吃饭,人们的生存尚且困难,那些野生动物更是不易。

    北山企盼美好的明天

    榆中县北山区域的乡村人口急剧减少,缘于外出打工举家迁出者居多,留守的几乎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种植、养殖为生。

    对北山的现状和未来,村民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再过十年或二十年后,北山的一些自然村就消失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理由是现在养羊的几乎都是五十多岁的人,年轻人即使给多少报酬也不愿干。务劳农活,年轻人不会,也不屑。

    尽管如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北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理由是北山区域,经过多年的政府投入,修建了不少的梯田,即使是干旱少雨的年份,种一半歇一半地,轮作倒茬,加上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实现旱涝保收,吃饭问题能够解决。再加上北山空气质量好,能够种岀无污染蔬菜、水果,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随着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的落实,城市支援乡村,联村联户,农村的脱贫致富梦一定会实现。如果有一天将引洮工程的水引上山,就能够彻底解决北山区域的人畜饮水问题,还能适当地进行小量的农业灌水。届时,北山的生态会得到一定的恢复,有可能发展为人们休闲疗养的地方。假如真到了那一天,外岀打工挣钱的人们就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美好的家园!

    眼下,北山一带乡村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改变,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少了,一条条柏油马路向山乡村庄延伸,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

    北山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