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的“小金库” 市场的“蓄水池” ——我省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 推动苹果产业发展纪实

10.12.2015  09:06

  隆冬时节的陇东南,柳叶金黄,菜畦翠绿。汽车穿行于天水盆地、平凉梯田、庆阳山塬间,一条条果带、一方方果园、一株株果树映入眼帘。果带从山梁延绵到川区,层层叠叠,气势壮观;果园一片连着一片,果树之间宽度、长度统一划定,果农们在技术员指导下拉枝修剪;一株株果树姿态婀娜,枝条密密匝匝。

  这里就是被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以平凉、庆阳为主的黄土高原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以天水、陇南礼县为主的国内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果园旁边、村头街上、交易市场兴建起一座座果品贮藏保鲜库,有简易堆放苹果的冷藏库,有配套了钢板棚架的组装式冷藏库,还有普通的贮藏窖、通风库等,这就是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而建设的果品贮藏保鲜库,深受果农和基层干部的欢迎,他们点赞,果园建起了“小金库”,有了调节果品市场价格的“蓄水池”。

花牛苹果不再是“绵洋芋”

  天水花牛苹果,在国内一枝独秀,与美国蛇果相媲美。

  曾几何时,天水花牛苹果以其口感“绵软”而遭受质疑。“由于苹果集中上市,价格较低,采摘的苹果大多堆放在果园里,果农惜售,没有保鲜措施,受气温变化受热受冻,容易褪色、变质、变绵,吃起来像绵而沙的洋芋。价格最低时1斤才卖几毛钱,即便丰产也不增收。”秦州区农村工作部部长刘晓军介绍。

  如今,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请尝尝我们贮藏保鲜库里的花牛苹果,一个个新鲜得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不再是‘绵洋芋’。”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铺村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裴仲林热情招呼。但见一个个花牛苹果果型美观、色泽鲜艳、清香诱人,吃起来水分饱满、肉质鲜脆。

  裴仲林申请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项目,兴建了5个苹果贮藏保鲜库,1个100吨库存的单体库补贴10.5万元,再加上通风帘、制冷机等配套农机补贴,补贴可达16至17万元。“有了国家支持,合作社再投资2/3的资金建了5个保鲜库,会员们的苹果有地方存放了。今年已收贮花牛苹果450万斤、富士苹果220万斤,以及河北的黄冠梨220万斤。有了保鲜库,苹果一直能卖到明年五六月,甚至到新果上市时。7月收购河北黄冠梨1斤5毛钱,如今1元钱出售。建贮藏保鲜库,相当于建了个错峰销售、打价格差的‘小金库’。”

  如今,像裴仲林一样的我省近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果农,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项目支持下,兴建了900多座果蔬贮藏设施,累计新增果品贮藏能力近8万吨。据调查,在该项目实施之前,果品产后损失率达25%;该项目实施后,果品产后损失率减少到5%至8%,苹果、早酥梨等果品存放5至6个月不腐烂、不萎蔫,保持了入窖(库)时的品相。

从地头贱卖到延期高价出售

  今年国际国内果品市场价格波动,我省苹果上市之初,客商相对较少,市场价格低迷,但果农们情绪比较平稳。原因何在?

  记者来到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这个苹果专业村调查了解,今年苹果摘收季节,收购苹果的外地客商较少,果农并没有往年的烦躁情绪。“以往没有冷藏保鲜库,苹果没处放,随行就市出售,有时1斤2元刚卖了,价格就涨到2.5元,觉得不划算。有时卖晚了,苹果堆在果园里受冻变成烂果,1斤几毛钱都没有人要。”果农赵富生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项目建设的果库,苹果全部存放在果窖里,等市场价格好了再出售。”

  “有了果库,就有了延期出售苹果的自主权和市场价格的话语权。所以我还扩大了栽植面积。”赵富生说,他家的3亩花牛苹果、3亩富士苹果老果园,今年收摘苹果3.6万斤,全部存放果窖,还流转40亩地栽植了新品种果树。

  据天水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文俊介绍,天水市把果品产业作为一项富民的首位产业来培育,2014年种植面积达348.4万亩,总产量173万吨,总产值65亿元,其中苹果200万亩,产量144万吨。目前通过落实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3年建成果蔬贮藏保鲜库387座,投资1亿元,其中国家奖补3945万元,新增贮藏能力4.6万吨。果品通过贮藏每公斤最低增值0.5元,全市果品全年增加产值达8.65亿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了果品贮藏保鲜库,起到了调解苹果市场价格‘蓄水池’的杠杆作用。”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铺村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裴仲林深有感触地说:“今年9月苹果刚上市时价格较低,横径70毫米以上的花牛苹果1斤收购价2.4元,我们就以1斤2.6元的价格收购,把市场价格抬起来,12月以来,苹果市场逐渐升温,1斤花牛苹果售价3.5元,我们以1斤3元的价格发往广州,已外销150万斤。”

  秦州区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刘晓军认为,今年在整个果品市场低迷之际,全区果蔬贮藏库通过全力收购,能让全区群众31%的果蔬产品实现收益,贮藏果品7万多吨,相当于全区果品产量的40%,稳定了果品市场价格,真正起到了果品市场价格“平衡器”的作用。

  据悉,我省天水、平凉、庆阳等苹果主产区在发展壮大苹果规模基地中,因为没有保鲜库容易造成苹果地头低价贱卖,而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在各地落户,按照“果园建到哪里、储藏库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延长了果品销售周期,随着销售价格提高,起到了贮藏增收的效果。

完善产业链带动“百业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兴建起果品贮藏保鲜库的地方,人气很旺,车水马龙。一边有村民们将自家土窖里的苹果拉来交售,一边是合作社组织车辆将苹果运销外地。自然而然形成了购销市场,市场周边还带动兴建起纸箱包装厂。同时,头裹围巾的农村妇女三人一簇、五人一堆,将苹果进行分级、包装、装箱,就地打工。

  静宁县是我省有名的“苹果大县”,在果品基地和贮藏库周边,兴建了恒达纸箱有限责任公司、鼎元纸制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果品包装企业,生产果品包装所需的瓦楞纸、纸板、纸箱、发泡网、装果篮子、塑料胶带等,形成纸制品包装产业集群。该县已进入中国包装行业百强,位居西北地区首位。

  秦州区在全区最大的果蔬片区藉口镇四十里铺果蔬片区,组织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建设贮藏库40间,分散建设33间,实现了“果蔬丰收、果库吃饱”的良好格局。一些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四十里铺村村民裴婷婷双手十分麻利,将苹果套袋、分装,她说:“慢时1天分装146装,收入73元;快时分装170箱,收入110元。就近打工能照顾上孩子和老人。”

  目前,随着全省苹果主产区贮藏库建设的不断壮大,加强了基地、农户、合作社、果蔬企业的利益联结,促进了基地、冷藏、包装、运输、加工等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条,呈现出“一业兴带百业旺”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天水、平凉两市的静宁、麦积等县区已建成10万吨以上的苹果交易市场5个,带动贩运大户100多个,从业人员近5000人。

  省农牧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志民认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以马铃薯主产区为重点兼顾果蔬优势产区,重点向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在我省连续实施4年来,已经成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稳定市场供应的重要保障,在“减损增供、均衡市场、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明显成效。(记者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