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 推动苹果产业发展

10.12.2015  11:52
原标题:甘肃省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 推动苹果产业发展

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里铺村的果农在贮藏保鲜库包装苹果,就近打工。通讯员许雯

隆冬时节的陇东南,柳叶金黄,菜畦翠绿。汽车穿行于天水盆地、平凉梯田、庆阳山塬间,一条条果带、一方方果园、一株株果树映入眼帘。果带从山梁延绵到川区,层层叠叠,气势壮观;果园一片连着一片,果树之间宽度、长度统一划定,果农们在技术员指导下拉枝修剪;一株株果树姿态婀娜,枝条密密匝匝。

这里就是被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以平凉、庆阳为主的黄土高原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以天水、陇南礼县为主的国内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果园旁边、村头街上、交易市场兴建起一座座果品贮藏保鲜库,有简易堆放苹果的冷藏库,有配套了钢板棚架的组装式冷藏库,还有普通的贮藏窖、通风库等,这就是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而建设的果品贮藏保鲜库,深受果农和基层干部的欢迎,他们点赞,果园建起了“小金库”,有了调节果品市场价格的“蓄水池”。

花牛苹果不再是“绵洋芋

天水花牛苹果,在国内一枝独秀,与美国蛇果相媲美。

曾几何时,天水花牛苹果以其口感“绵软”而遭受质疑。“由于苹果集中上市,价格较低,采摘的苹果大多堆放在果园里,果农惜售,没有保鲜措施,受气温变化受热受冻,容易褪色、变质、变绵,吃起来像绵而沙的洋芋。价格最低时1斤才卖几毛钱,即便丰产也不增收。”秦州区农村工作部部长刘晓军介绍。

如今,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请尝尝我们贮藏保鲜库里的花牛苹果,一个个新鲜得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不再是‘绵洋芋’。”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铺村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裴仲林热情招呼。但见一个个花牛苹果果型美观、色泽鲜艳、清香诱人,吃起来水分饱满、肉质鲜脆。

裴仲林申请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项目,兴建了5个苹果贮藏保鲜库,1个100吨库存的单体库补贴10.5万元,再加上通风帘、制冷机等配套农机补贴,补贴可达16至17万元。“有了国家支持,合作社再投资2/3的资金建了5个保鲜库,会员们的苹果有地方存放了。今年已收贮花牛苹果450万斤、富士苹果220万斤,以及河北的黄冠梨220万斤。有了保鲜库,苹果一直能卖到明年五六月,甚至到新果上市时。7月收购河北黄冠梨1斤5毛钱,如今1元钱出售。建贮藏保鲜库,相当于建了个错峰销售、打价格差的‘小金库’。

如今,像裴仲林一样的我省近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果农,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项目支持下,兴建了900多座果蔬贮藏设施,累计新增果品贮藏能力近8万吨。据调查,在该项目实施之前,果品产后损失率达25%;该项目实施后,果品产后损失率减少到5%至8%,苹果、早酥梨等果品存放5至6个月不腐烂、不萎蔫,保持了入窖(库)时的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