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游思

24.04.2015  12:33

2006年8月下旬,我们一行几十人到辽宁兴城旅游。原是说去葫芦岛,但在葫芦岛只是短暂停留,大多时间是在兴城聚焦,便有人在途中感叹上当。我却非常兴奋,因为我参观了一个引人发思的北方古城。我有充足的时间且记且思且想,那是不同于一般组团旅游那样来去匆匆。

葫芦岛于1990年1月建市,1万多平方公里,当时近270万人,地处辽宁西南部,东临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渤海辽东湾,是中国东北南大门,为山海关外第一市。导游说,兴城市为葫芦岛市所辖。兴城,位于辽西走廊,背倚热河丘陵,面临渤海,有100多公里的海岸线,西连万里长城山海关,海路可凭菊花岛控制渤海湾。兴城这个名字不是现代人心血来潮的杰作,它古时叫“宁远卫城”,1914年设兴城县,1986年设兴城市,面积不大不小,有22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50多万。兴城就是明末“宁远大捷”的原地。我倒以为,如果叫宁远市更具古味,因为宁远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山西平遥,并列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而宁远古城,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在那里演绎了一幕幕令人扼腕叹息、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们一行人漫步在兴城。只见古城墙高约10米,上宽5米多,周长应该在3000米以上。古城墙四周各有城门一座,建有箭楼,城墙四周高筑炮台,现在还陈列着几尊当年叫做“红衣大炮”的笨重武器。城中央有钟鼓楼建筑完好,上梯到二楼,见那里展示了国家一些政要来此参观考察的照片,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兴城古城,东西南北贯穿四条大街,中心十字相交,有一交汇点,站在那个点上,你可以看到伸向四面的齐齐整整的古街道。兴城有“第二北戴河”的美誉,不过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方兴未艾。在兴城,你可以感叹没有工业的污染,你可以看到街道两旁大大小小的银杏树,你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军地疗养院,你还可以看到海滨旁悠然行走的古式笨拙的脚踏车。入夜,海滨浴城有嘻笑的游人,烟花不断地升空,据说有钱人喜欢把钞票化为五彩斑斓,好像每天都是歌舞升平的节庆气氛。

如今,兴城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喧嚣,没有了血雨腥风的残酷,但历史的烟云淹没不了它曾经的辉煌和逝去的酸楚。这座古城,始建于1428年,1568年毁于大地震,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40多座城失守,明熹宗依旧忘我地操练他的木匠活儿。在白山黑水间崛起的那支弓马无敌的铁骑,以区区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如同狂飚横扫落叶,让拥有世界最宠大军事机器的明王朝摇摇欲坠。国人震惊,文人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武将乞降成了五十步笑百步不以为然的家常便饭。

时势造英雄。这时,出生于福建步入不惑之年的进士袁崇焕,不过一介书生,竟只身到宁远这疙瘩“调研”,然后胸有成竹地到京城面陈破金之志。此时明王朝的老臣们谈金色变,也是有病乱投医,万岁爷还真听信了袁崇焕的慷慨激昂,让他镇守宁远,先当不大的参谋官。1623年,袁崇焕重修宁远城。1625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辽东诸城中,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因汉奸内应而失陷,辽阳、沈阳这两个重镇被后金占领,东北就危在旦夕。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气腾腾,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这八处城堡,原驻守的明军早望风而逃,后金八旗兵如入无人之境。已在沙城驰聘44年的努尔哈赤,自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扑宁远后,却碰上了袁崇焕这颗钉子。

宁远已是一座孤城。袁崇焕的上司是宦官出身的辽东经略高第,这个阉党没有军事指挥才能,主张退守山海关,大弃关外疆土。道臣刘诏等要出兵2000应援,被高第发令撤回;李卑援兵蜷缩在中后所,李平存的援兵不足700也退到中前所。关键时刻,宁远没有增援的一兵一卒,有的只是隔岸观火、借井下石的阉党和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将官。袁崇焕凭一万将士共两万军民,提出城不可弃、民不可移、田不可荒,并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宁远没有汉奸,宁远有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宁远有死守、固守的军民一体,硬杀得后金十万大军没辙。兴城是努尔哈赤的遗撼之地,他身负重伤,当年8月结束了68岁的生命。“宁远大捷”!昏庸的皇上笑开了颜,让袁崇焕当右副都御使巡抚辽东,现在说来就是将军了。到这里,皇上还算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宁远成就了没有显赫家世和军事资历的袁崇焕,宁远让腐朽的明王朝在昏天黑地里看到一丝的阳光灿烂,宁远让袁崇焕建起以归降辽民为主的“关宁铁骑”,栽培了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袁崇焕也是我国较早成功利用火器的将军。努尔哈赤栽在袁崇焕手上,继位的皇太极年轻气盛,底年就来宁远报仇雪恨,同样无奈败退。你看,宁远不是英雄的城市吗?

但巨大的阴谋在酝酿。先是皇太极1629年采用汉奸高鸿中建议,率大军10万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兵临京城。十万火急,袁崇焕闻知后速来救驾,率9000兵士星夜兼程,在4000人掉队的情况下,他自己亲披甲胄杀敌,属下以一当十,击退后金兵,保住京师,保住皇上。皇太极一连几天没有出战。而身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的袁崇焕人劳马顿,想进城小憩被崇祯帝拒绝,可马没有粮,人没有食,已是没着没落;待接诏去商议军饷,成了千夫所指的“汉奸”。皇太极不费一兵一卒、一箭一炮,搬掉了后金入主中原的最大绊脚石,这是他一生中最阴险也最得意的杰作。祖大寿带领哗变的关宁军返回关外……

兴城关于袁崇焕的纪念不多,毕竟清朝乾隆年间才为他被平反昭雪。袁崇焕被处死的1630年八月十六,罪名是“叛反欺君”,崇祯是大法官,当时的官方舆论工作很不错的,京师的无知百姓一呼百应,都为处死“大汉奸”而欢呼雀跃。明末张岱在《石遗书后集》中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城百姓从郐子手争取生啖之。郐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内,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国人谁不恨汉奸?文明礼仪之邦的万余民众,像当今恶搞似的争食呀!

袁一生清贫,没有儿女,当时他的妻子和胞弟被流放在两千里之外,他的头颅是一位佘姓属下冒死偷走,佘氏家族开始了感动中国的370多年的守墓壮举。记住袁崇焕的《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相比之下,身为大学士、天启帝师、辽东经略的方承宗,曾与袁崇焕一道经营辽东,因得罪魏忠贤而遭排挤,选择的是托痛辞官回乡,高第接替了他,我们的高阳老乡孙承宗后来在清兵围攻他的家乡时举家抗清尽忠。明朝还有一个大将于谦,比袁崇焕早近200年,也是皇上以谋反罪在西市把他处决的,只是人们自发到刑场为于大人祭奠的。1546年,杨金英等十余名谋杀明世宗的宫廷女子,也是在西市被凌迟处死;1553年,杨继胜也在西市惨遭酷杀。据说刽子手在杀害袁崇焕的时候,是创造了3543刀当时的吉尼斯记录,大太监刘瑾被凌迟只有3357刀。我料想,不会有人也把这个申请成世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吧。

我们一行还登上菊花岛。这个岛古称觉华岛,远看两头宽、中间窄,呈葫芦形,大约13.5平方公里,当年可是军事重地。据说,皇太极在宁远被袁崇焕挫败后,命武纳格率兵偷袭菊花岛,明军死伤惨重,粮料8万余石、船2000多艘被毁之一炬。

1639年清兵又攻宁远,此时的城墙已受到严重破坏,守将金国凤先以木、石砌补城墙,迫使清兵败退。后在坚守中势单力孤,最后亲率数十万人出城,在城北窟窿山前与清兵血战,与两个儿子等战到阵亡,同样值得可歌可泣。

国人对吴三桂没好感,说到宁远不能不提及这个数百年来颇遭非议的人物。兴城在袁崇焕后,还有勇将吴三桂,多年里一夫当关。吴三桂是抗金英雄,少年时就名声大震,学业同样优秀,1639年由洪承畴推荐担任辽东总兵。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严于治军,有效迟滞了清军南下的步伐。1641年,皇太极临死的前两年,松锦战役以明军惨败告终,曾经英勇善战、誓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洪承畴,因为女色而降清,关外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局势。

就是这个吴三桂,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很快发展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坚守,他已是硕果仅存的抗金抗清名将。1642年,皇太极发动壬午之役,明军只有吴三桂奋力出击,大有袁崇焕当年的雄风且屡有斩获。1643年8月,皇太极暴卒,幼主福临即位,多儿衮、齐尔哈朗摄政,二人为树立威望,于9月由齐尔哈朗率军猛攻明庭残留在关外最后的几个军事据点,也是在宁远遭到吴三桂坚决抗击,不得不败退。皇太极突然离世前,极尽政治政势,让更多的降将为吴三桂写劝降信,其中有吴三桂的恩师洪承畴和舅舅祖太寿,但吴三桂不为所动。后来,李自成攻进北京,他前去救驾,半道上才知道33岁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便决定投奔大顺。

李自成也不是明主圣君,占领北京后放任部下抢掠,以允许部下奸淫为犒劳。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且拷打吴三桂父亲吴襄,说是追脏,开口要20万白银,吴父东借西凑才交上5万两。对大顺军来说,这就不是简单的生活作风了,而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问题,李自成四个月军粮和4万两白银的诱惑许诺,被缺饷一年多的这支明军抛到脑后,促使吴三桂出人意料地回师击败降将唐通,夺回山海关,一气之下引清兵入关。一时急转直下,明朝的灭亡不再有任何悬念。明末清初吴梅村诗评云:“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后,让全军上下为崇祯帝带孝是事实,但是否只为了一个女人而决策,我以为这是一历史的悬案,我想是吴三桂对大顺政权的极度失望而无奈做出的选择。你皇帝没能耐,脑袋进水,不识好赖人,为什么下属就一定陪着殉葬呢?吴三桂后来在康熙帝削藩后又举反清之旗,直到晚年衡阳称帝,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山水轮流转,皇帝的宝座为什么一定世袭呢?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能是一个吴三桂左右吗?

说到祖大寿,就要说到兴城被乾隆帝题诗的“祖氏石坊。”兴城南有祖大寿“忠贞胆智坊”,建于1613年,1968年因濒临倒塌而拆除;北为他的堂兄弟祖大乐“登坛骏烈坊”,建于1628年。祖氏“四世元戎少傅”世袭统治辽东,在维护明末北方稳定中立下汗马功劳,朝廷建此二坊意在希望他们精忠报国。袁崇焕被杀后,祖大寿以下50多辽将和关宁军分化瓦解,在1642年的关键时刻,祖氏二兄弟见大势已去,竟把英勇抗清的何可刚拉出城外杀死,把城池拱手让给了清兵。祖大寿是在力竭被擒的,据说他终身不为满清献一计一策。兴城,见证了明末清初文臣武将的忠勇和世侩。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像叫花子一样筹集经费,已经很少有爱国的响应了。200多没有血性的明集团高级干部不约而同地乞求李自成给予活路和留用,只有90多人被象征性地装点大顺的门面,余则被刘宗敏任意发落。

在出兴城返回的路上,我一直沉浸在解读历史的亢奋之中。金(清)兵后来转战37载,“扬州十日”屠杀80多万人,嘉定三次屠杀共20多万人,如此残暴,使中国人口从1623年的5165万人,锐减到1600年的1908万人。现在讲民族大团结了,我们不再歌颂与清不共戴天的王夫之,但一些反映大清的帝王电视剧也实在无聊之极。刘邦、唐太宗、朱元璋都在坐稳江山后,对功臣进行合法削权或屠杀的,崇桢帝当了17年皇帝,50位大学士被他罢免、流死的超过一半,总督、巡抚有19人,袁崇焕只是他其中的一个冤魂。

我想起当代韩国青年洪淳七,靠一支步枪孤守独岛三年零八个月的壮举。我想起古代法国少女贞德,一个牧羊的纯粹文盲,也如袁崇焕一样毛遂自荐,解救奥尔良,扭转法军战局强,被称其为“天使”、“圣人”;因遭同胞的暗算,落入勃艮第党人手中,勃艮第党人又以数万法郎价格卖给英军,贞德是被英军以“女巫”之名活活地烧死的。我想起曾经万人称赞的江桥抗战英雄马占山,在满州国任职后又举抗日大旗。我想起明末的文坛泰斗钱谦益,当时有数不尽的“粉丝”以一睹其容为自豪,但他带头降清,还不如风尘女子出身的小妾柳如是,这女人劝他以身殉国,钱大文豪也会作秀,或是糊弄小妾,竟率家人和属下到常熟尚湖;待夕阳西下,他用手试水,说声“太凉”,就打道回府当了清臣。我想起八国联军和火烧圆明园,想起慈禧太后以牺牲义和团来讨好侵略者的行径,我想起“九·一八”事变北大仓一个旅万把人让五、六百日本鬼子追杀的撼事,我想起……兴城,让我与遥远的历史虔诚的对话,历史不会婉拒时光的扫描和记忆的追索。

兴城的魅力不是导游几句轻描淡写地解说所能涵盖的。兴城是一幅饱含血泪的历史画卷,兴城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教科书,兴城因为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光照千秋,兴城留给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平民百姓更多的反思。不虚此行,幸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