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博士关山村种木耳----学历高 身段低 帮扶实

08.07.2019  10:03
天水日报讯(记者 胡丽霞 何慧娟) 6月27日,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笼罩在绵绵阴雨中,静谧祥和,然而在村南面的八座木耳大棚里却热闹非凡,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一朵朵破袋而出的黑木耳像一朵朵竞相绽放的“黑牡丹”让大棚熠熠生辉,村民们正在省社科院两名博士驻村帮扶队员冯乐安和李振东的指导下,采摘和晾晒着刚丰收的第一批木耳。 “博士来我们村了给我们技术指导,我们发展就更有底气了。”关山村村支书雷得有乐得直拍大腿——省社科院一连派来了两名博士驻点关山村,关山村木耳种植户有福了。 关山村是甘肃省社科院的帮扶村之一,位于清水县南部林缘区,山大沟深,高寒阴湿,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省社科院帮扶以来,精准施策,找准制约群众发展的产业,大力扶持发展木耳产业,发展木耳大棚八座。大棚发展起来了,然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都需要向临近的麦积区党川等地的木耳种植基地求助,费时费力,省社科院帮扶关山村的第一书记任浩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院里,院里及时研究,决定发挥社科院人才和智库优势,从农科所和社会学科所抽调了两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博士驻村帮扶,短短一个月时间,两名博士发挥各自特长,不仅跑遍了村上的角角落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而且解决了面临的技术难题,理顺了今后的发展的思路。 不仅如此,冯乐安和李振东还有着更长远的打算:“配合第一书记,搞好当前的帮扶工作,确保关山村能如期实现整村脱贫。另外就是总结推广关山村产业发展的模式,为像关山村这样的典型深度贫困村如何从根子上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实施下一步乡村振兴探路。”   “发挥社科院人才、智库优势,不仅为当地脱贫奔小康贡献力量,更要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陈富荣说,这是省社科院帮扶工作以来得到了最大启示,也是取得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