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座黑木耳大棚撑起关山村脱贫新希望——甘肃省社科院扶贫扶到根子上

08.07.2019  10:03
天水日报讯(记者王若冰) 6月20日,记者走进地处关山深处的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黑木耳塑料大棚时看到,刚刚采摘的第一茬黑木耳正在晾晒棚晾晒;7座种植棚25万支培植菌棒上密密麻麻,长满黝黑肥硕的新木耳。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雷得有告诉记者,这7座种植棚、1座晾晒棚是省派精准扶贫联系帮扶单位甘肃省社科院帮助建设的。 关山村位于清水县东南,山大沟深,高寒阴湿,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受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指派,甘肃省社科院成为关山村帮扶单位。省社科院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关山村后,本着精准施策,扶持产业,植根造血的思路,会同村两委走村串户、逐村调研,并到兄弟乡镇和外地考察学习,寻找适宜关山村条件的脱贫致富良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帮扶队将目光锁定在关山村地处林缘深处、自然环境密闭、空气和水土无污染、且该村早年就有以木棒为菌棒种植木耳的传统上,提出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培植黑木耳种植产业的思路。帮扶队的设想很快得到省社科院领导大力支持。2018年6月,成立了清水县隆辉养殖农民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社联建发展模式,包括95户贫困户在内的111户村民成为合作社首批社员。项目建设进行到关键时候,为弥补资金缺口,省社科院从业务经费中挤兑出一些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过程中,帮扶队就选派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培训,省社科院领导则四处奔走,联系省委党校、省军区等单位,为生产黑木耳后的销售寻找河道。 2018年12月,由省社科院筹资42.76万元,总面积5728平方米的黑木耳种植基地建成。该基地由7座木耳种植棚、1座晾晒生产棚及智能监控系统、生产车间、喷淋设备等组成。今年4月,首季3.5万株木耳菌棒投放7座种植大棚后,帮扶队组织技术与菌棒提供单位建立技术交流群,对菌苗生长状况及棚内湿度温度每天进行在线交流,实时指导种植生产。6月19日,1号棚第一茬木耳开始采摘仅一半,就收获优质木耳50多公斤。 省社科院下派关山村第一书记任浩告诉记者:“关山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是清水县第一个木耳种植基地。7个种植棚进入全盛采摘期后,一茬能产成品干木耳1436斤,收益71800元,年收入将达到21万元左右。”雷得有告诉记者,从产业发展看,这8座棚是试验棚。村上准备在社科院扶持基础上积累经验,探索推广成本更为低廉、大棚利用率更高的家庭式种植模式。到那时,仅黑木耳种植这个产业可以让全村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