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贡献“兰州经验” ——在第二届中美气候峰会“低碳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提升”分论坛上的发言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一个城市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天,非常荣幸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北京,学习借鉴中美和全球低碳发展的经验,也分享兰州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建设,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化体系构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一座“山水之城”,中国第二条、世界第五条大河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南北两山如绿色屏障夹河而立,使兰州成为中国西部最有特色、最为美丽的城市之一,被人们称为“黄河之都”。兰州是一座“书香之城”,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读者》杂志,诞生于我们的城市,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兰州是一座“美食之城”,三大中式快餐之一的“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在全球的开店数量比麦当劳和肯德基连锁店的总和还要多。兰州是一座“幸福之城”,在2015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五名。
同时,过去的兰州,也曾是一座“污染之城”。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重化工业城市,兰州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主城区位于黄河谷地、生态环境脆弱等多重因素影响,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甚至20世纪90年代有媒体报道在卫星上找不见兰州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一直是兰州人民的“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2011年以来,得益于国家和甘肃省的指导支持,我们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转型之路,从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入手,打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摘掉了大气污染这个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使兰州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下降最快的城市。按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15年比2013年增加59天,PM10和PM2.5浓度分别下降21.6%和22.4%。从治理污染的综合效应看,我市冬季采暖期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病例2015年比2013年下降了32.79%,来兰的国内外游客上升了42.12%,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上升41.76%。去年,兰州作为中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让“兰州蓝”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我们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把空气质量作为全市人民最大的公共福利,着力构建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推进体系。在推进工作的机制上,省级层面成立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级层面实行“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社会层面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将驻在兰州的各级各类单位一律纳入治理工作“一盘棋”之中,形成了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思路,我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1”就是一个总体实施意见,“5”就是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生态增容减污五个专项治理方案,确定实施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使大气污染治理指向明确、方案清晰、抓手具体。
我们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污染治理之中,突出工作的法定性原则,着力构建依法治污的法规制度体系。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既提出了原则要求,也提供了立法依据。我市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煤炭经营使用管理条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常态化治污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使污染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为发挥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作用,出台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及奖惩暂行办法》,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开展、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我们抓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这一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性调整优化措施,着力构建工业污染源和煤炭限燃禁燃管控体系。针对兰州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我们坚持以城市规划为引领,加快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对市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等措施,实施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工程,铸造、砖瓦等高排放企业实行冬季停产减排,关闭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推动工业企业集中向产业园区搬迁改造升级,主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既“腾笼换鸟”为主城区腾出环境容量,又使企业通过搬迁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升级,扩大新的产能。
针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我们实施“凡煤必改、应改尽改”的“换血式”煤改气治理工程,改造主城区燃煤锅炉1901台,使原煤散烧锅炉退出了兰州主城区供热历史;对6000家餐饮企业全部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在冬季采暖期对重点用煤企业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减少工业动力用煤;规范和统一城区煤炭供销体系,建成了一级批发市场和二级配送网点,通过发放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广使用环保煤炭产品,严禁劣质煤炭流入市区,减少和杜绝使用劣质煤带来的污染。通过这些措施,年减少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10%以上,削减二氧化碳479万吨,使城市用煤量从80%下降到60%。
我们立足城市地处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把面源污染作为治理的一个重点,着力构建扬尘污染管控体系。对道路扬尘、工地扬尘、树木花坛积尘、屋顶楼面积尘、装修切割扬尘、城郊未硬化道路扬尘、土路与城区硬化路口泥尘、围档溢尘、削山造地工程扬尘、渣土车和商砼车遗撒碾尘等十类扬尘细管细分,有针对性地采取绿化、硬化、覆盖等措施,减少风蚀性扬尘污染。对市区工程建设要求做到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6个100%”,不符合规定的一律停工整改。对主次干道道路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控尘除尘措施,将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87%,每天降尘170吨以上。
针对兰州沙尘天气多发易发的影响,建立提前预警、主动应急等机制,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形成了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沙尘天气防尘治污工作应急预案,每天对气象条件进行会商研判,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提早做好洒水、覆盖等应对准备,努力抑制扬尘影响。不断完善响应机制,依据PM10监测数据,将扬尘防控响应分为4个级别,每5分钟观测1次数据变化情况,每小时根据响应级别通过短信平台发布采取相应措施指令,做到一小时一调度、一小时一指挥。
我们以低碳交通为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交通,着力构建机动车尾气污染管控体系。面对城区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道路饱和度高、尾气污染重等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带来的压力,制定出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淘汰、新能源汽车使用推广等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全部实行“油改气”,鼓励私家车进行“双燃料”改装,使双燃料汽车占到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9%。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开通黄河水上公交,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沿黄河人行步道,倡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使绿色出行逐步回归城市,成为市民的时尚追求。
我们将城市网格化管理方式引入大气污染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大气污染社会化共治体系。将主城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工作体系。同时,在全国首创建成集语音、视频、IT信息于一体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把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控结合起来,对于上报的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调度、指挥和监督,确保第一时间解决到位,形成了部件管理与事件管理相结合的闭合管理系统。
我们以坚强的执行力为保证,严格环境执法和工作督查,着力构建大气污染治理督查问效体系。采取航拍取证、流动监测、平台监控、视频监视、突击检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督查巡查,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及时进行约谈、挂牌督办和限期整改,对重点污染企业排污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等信息向全社会公开,对违法违规现象加大公开曝光力度,通过公众监督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强化环保执法的权威性,成立了全国第二家、西北首家公安环保分局,形成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强化监管营造污染共治、责任共担的氛围。
我们注重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环境改善的碳交易体系。在工作中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对工作不力的人和事严肃进行效能问责,对工作出色的干部大力表彰奖励。率先启动全国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对政府环境履责绩效、政策合法性及项目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估,着力理顺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提升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效率。建成环境能源交易中心,致力打造为节能减排产业链提供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碳交易、节能减排技术交易的服务平台,探索开展排污权市场交易减排模式,开展插卡排污、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环境服务工作。
随着世界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将迎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我国立足“十三五”和今后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们协调发展空间与减排控排之间的关系,平衡高排放发展模式带来的短期经济增长与低碳模式支撑的长期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开展碳排放峰值研究,结合国际国内峰值研究的模型和方法,基于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构建碳排放峰值分析模型,提出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碳峰值年以及实现路径,初步确定到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
这次中美气候峰会召开,各兄弟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标准化中探索的实践经验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示范和应用,为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建立治污标准化体系带来新的启迪。我们将围绕到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这个核心目标,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申报创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更加务实精细的措施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为全球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