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现实成就美丽梦想
兰州新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人饮工程让群众笑开颜。
二号人工湖夜景。
建成投运的生产车间。
兰州新区中马铁路贯通。
开阔的兰州新区至市区快速路。
城市快速崛起。
“这里原本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历史上的秦王川,十年九旱,人烟稀少,这句传唱已久的歌谣,透露出人们对秦王川贫瘠的无奈。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引大入秦工程的通水,农牧业逐步在秦王川发展起来,让这片沉寂千年的大地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2010年8月,地处祖国西北内陆的兰州,作出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重大决策部署。从此,建设兰州新区的帷幕正式拉开,成为“十二五”期间在秦王川上空最为嘹亮的号角。
5年时光流逝,在无数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西北第一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已在这片热土上快速崛起。
“十二五”期间,兰州新区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区、改革开放的平台、集聚产业的基地、宜业宜居的家园”,坚持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全面推进基础配套、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各项工作,开发建设成就显著。一张宏伟的蓝图,一个美丽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宏伟的厂房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壮观的防护林带筑就绿色屏障,综保区构成内陆开放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兰州新区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产城融合,完善城市功能,实施产业链招商,推进产业聚集,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开放程度,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
坚持以规划编制为龙头,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始终坚持把规划作为先导,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56项,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特别是根据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结合省委、省政府对兰州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及时对兰州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注重与规划环评、机场总规、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与相互配套,重点对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重新调整了石化片区选址,增加了“飞地经济”产业片区。注重城市风貌管控和现代化城市风格打造,编制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片区控详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同时,规划建设功能各有侧重的“一主三副”城市中心,即主中心、行政文化副中心、职教园区副中心、文化旅游副中心,以及服务半径约3公里的9个产城单元,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兰州新区加快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道路方面,累计开工建设纬一路、经十路等道路116条、450公里,建成通车总里程338公里,兰秦快速通道和中川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初步形成了内部快速疏解、外部高速连接的城市路网框架。市政设施方面,第一给水厂、史喇口天然气站、1号热源厂、第一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中川330KV变电站、空港110KV变电站等5座变电站已建成投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群众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引进建设兰州实验幼儿园、兰州一中绿地实验学校、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省体育馆、长城影视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项目,华联超市、兰石宾馆等12个大型商贸服务项目建成运营,彩虹城、兰石等五大商圈初步形成,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有力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生态绿化方面,以南北山生态屏障建设和城市绿化为核心,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6.03万亩,完成城市绿化1.3万亩,2号生态湖、百花公园和迎宾公园已建成使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4号生态湖及其他水系和景观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生命线,按照“引新、引高、引强”的要求,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水性材料、光电制造和生物医药六大产业,着力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81个,总投资3883亿元。其中,第19届至第21届兰洽会期间共签约项目107个,总投资2397.3亿元,特别是中国移动、绿地集团、正威集团、吉利汽车、青岛啤酒等38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落户兰州新区。二是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兰石集团、科天化工、四联光电、亚太伊士顿电梯、陇星热能等3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绿地智慧金融城、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长城博览园等101个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成为促进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生力军。三是企业“出城入园”加快推进,累计实施“出城入园”项目51个,总投资44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11亿元,青岛啤酒、榕通管业等1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际华3512、兰州电机厂等18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着眼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坚持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贯穿到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各领域,不断激发兰州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深化改革方面,结合兰州新区建设实际和特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完成“四单一网”建设,行政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企业注册实现“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特别是深入推进兰州新区扁平化管理体制和大部门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兰州新区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管委会突出服务经济建设,设立了17个内设机构,并不断调整优化机构设置;特别是着眼综合执法改革,设立了大综合执法局。科技创新方面,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编制完成了兰白试验区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工作导则和评价指标“三位一体”的指导体系,制定出台了《兰州新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入孵企业配套政策》等改革文件;出资2亿元参与设立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鼓励高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加快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科技研发、中试、转化、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辐射甘肃乃至西部的孵化航母。扩大开放方面,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研究制定了《兰州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于2014年争取国家批复设立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并于2015年8月18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3亿元。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已签约引进深圳博达胜、甘肃御宝泽等项目22个,总投资43.3亿元。同时,正在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
坚持以要素保障为抓手,投资发展环境日益改善。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吸引各类要素集聚,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了兰州新区发展后劲。融资方面,制定出台了《兰州新区鼓励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累计引进银行、基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49家,争取设立锦绣丝路产业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目前,已累计融资到位资金541.5亿元,仅2015年帮助企业协调贷款近60亿元,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人才方面,引进建设兰州工业学院、甘肃商贸职业学院等10余所院校,将为入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制定了《兰州新区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办法,先后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16人、高层次创新人才24人和创新团队2个,特别是聘请了“两院院士”在内的126名知名专家学者加入新区智库,为兰州新区发展建言献策。生产要素方面,围绕降低企业成本,对大数据、云平台、基站及传输等通信设备用电,执行大工业企业电价政策;积极落实大用户直购电政策的同时,每年给予入区企业0.05元/千瓦时电价补贴;同时,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公铁航的联运优势,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实施了一批惠民工程,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农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完成了中川镇红玉村、秦川镇建新村等15个村的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2万人,在全省率先整体脱贫。二是全力做好拆迁群众安置工作,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537万平方米,分配住房7649套,安置拆迁群众1.37万人,使农民从原来的土坯房搬进了水电气暖齐全的楼房。三是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就医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特别是为2.01万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每人每月最高可领取1071元,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之忧,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四是高度重视农民就业培训,累计开展各类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万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输转劳动力10万人次,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