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

26.12.2014  13:18

  听民声、办实事又是如何落实的呢?记者对这一话题的采访是从安全饮水开始的。目前当你走近兰州新区46所中小学时可以看到,师生们用水有的是干净的自来水、有的是在通过专门供水来过渡修建水系统,师生在课间不仅有水喝而且还能喝一杯热开水,而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杯清水,却折射出一个村村通安全用水的民生大话题。据了解,原来在46所中小学中不同程度缺水问题,其中22所中小学因为有自来水,但供水锅炉已破损无法供水学生饮水自带,13所中小学学生饮用水窖储水,其余或没有净化水或水量小无法满足。另外,还有22个自然村也因为地域问题,一直未通自来水。

  兰州新区所辖54个行政村246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33923户1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万人,有13个贫困村,截至目前,尚有9个贫困村未脱贫,贫困户9093户,贫困人口32395人,贫困面为21%……从这一系列数字中不难看出双联工作的分量,对此,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森洙表示,联扶工作一定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步谋划,结合学习教育宣传好政策,宣讲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央、省、市1号文件,讲清讲透农村基本制度改革和新区惠农举措。深入联系村、联系户,诚心听取群众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对照进行剖析。同时还要重点发挥自身优势突出项目制定联扶措施,推动联扶工作由慰问型向项目引领型转变,按照“两规划一计划”的要求,引领帮助各村发展富民产业。通过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惠民政策“送到村民心上”,双联服务“绑在干部腿上”,真正将实惠“落在百姓身上”。

  安全饮水:22个自然村村村通人饮工程民心暖了

  目前,依托“引大入秦”工程,水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新区未来20年的发展需求,但是因为偏远农村长期供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很多村民还在未能吃上自来水。对于安全饮水这项民生问题,新区高度重视周边地区的发展,李森洙在开展五进五问时着重强调,要本着“发展中心城市,带动新型农业,城乡齐头并进,实现利益双赢”的原则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双联干部用心,群众反应如何呢?记者对这一话题的采访也就从安全饮水开始了。现在,当你走进兰州新区46所中小学时可以看到,有的学校师生们用水是干净的自来水、有的学校是在通过专门供水来过渡修建供水系统,师生在课间不仅有水喝而且还能喝一杯热开水,而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杯清水,却折射出了一个村村通安全用水的民生大话题。据了解,原来在46所中小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缺水问题,其中22所中小学有自来水,但因供水锅炉已破损无法供应热水,13所中小学学生饮用水窖储水,其余或没有净化水或水量小无法满足。另外,还有22个自然村也因为地域问题,一直未通自来水。

  在提及安全饮水话题时,方家坡小学的校长宗明祖告诉记者,之前的老学校因为是水窖,一到课间,每个班的班主任都要在现场看着给孩子们盛水,这个画面既温暖又有些心酸。现在好了,搬到彩虹城安置区有了自来水,卫生又安全。现在各个学校安全用水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新区在大踏步向前的同时,将旧城镇的改造,村村通安全用水列入“双联”为民办实事之一来做。而喝了一辈了窖水的村民李广田告诉记者,现在新区招商引资大发展,政府却没忘了周边这些穷村子,现在不仅家里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孩子们出门有校车,上学有开水喝,这是以前他们几辈子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据了解,目前兰州新区通过2012年实施“人饮工程”,实现31所学校自来水通校,其中中川镇10所,秦川镇15所,西岔镇6所。2014年实施解决13所学校自来水通校,目前已全部完工通水。其中,中川镇4所、秦川镇7所、西岔镇两所。对还未通水的秦川镇六墩小学、源泰阳光小学也通过供应桶装纯净水,灌送自来水等方式让师生喝上安全放心水。另外,兰州新区2014年安排解决11025人的农村安全沂水问题,受益范围包括中川镇6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2756户,共铺设自来水管道107公里。安全饮水成了润泽民心的大事实事。

  此间,新区还投资7998万元建设中川小城镇到新区主城区的中川大道,投资800万元修建农村道路20.2公里,架设农电线路105公里,开展危旧房改造300户,投放垃圾箱10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

  制度健全:干部“”与群众“”感情深了

  其实,诸如此类的感动并非个案,其背后是一个制度和体系的支撑,作为双联具体措施的实施者,新区双联可谓责任到人。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森洙负责联系中川镇,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睿负责联系秦川镇,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郭智强负责联系西岔镇,统一协调推进所联系镇的帮扶工作。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一把手责任制,确保联扶工作任务明确,高效开展。

  新区各双联单位群策群力,发挥部门主观能动性和行业优势,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已成立专业合作社58家,输转劳动力9600多名;

  新成立园林绿化、卫生保洁、机械工程、物业管理等新型集体经济15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为新区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推进富民产业发展,新区各双联单位将产业发展作为帮助贫困村发展“造血”能力的抓手,共投资1.68亿元,实施秦川镇5个村整村脱贫项目、玫瑰产业园高效节水项目、兰州新区生态经济林项目、红豆杉种植项目、两个万头育肥猪养殖场和两个千只肉羊养殖项目,从整体上突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带动了新区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开展园艺、电焊、家政等培训456人次,开展“进企业、送培训”技能培训活动232人次,开展退伍士兵创业培训52人,通过招聘会宣传各类就业、创业政策1200人(次),入村宣传各类就业、创业政策800人次;开展生猪养殖、肉羊养殖、高原夏菜种植、农药经营管理等种养技术培训14场,培训新型技术农民662人(次),培训农药经营个体42户。新区各涉农企业捐资72万元,重点资助“两后生”培训,帮助困难群体。

  此外,还不断突出民生保障,投入1.63亿元完成新城区小学、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办公设施更新等工程,保障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投入25万元实施自来水校校通工程。投 入340万元,建设七个村文化活动广场;投入13万元安装健身器材6套,乒乓球台3套;投资20万元,完成中川镇兔墩等4个村的标准化卫生所建设。

  双联基金:减贫脱困的“助推剂”发展思路清了

  实践证明,新区双联工作就是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在推进落实上出招,在完善制度上加力,推动基层服务由“一时一事”向“长期长效”转变。同时,“双联”行动拉近干群距离,把转变干部作风根植于促进为民富民的实践中,开启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直通车”,搭建切除不良作风“手术台”。但服务群众既需要本钱,更需要本领。如果基层党组织没本钱,则服务无保障;干部没本事,则群众不买账。在新区以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并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夯实服务保障为内驱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本钱”和“本领”问题为出发点,应运而生的“双联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养殖业惠农贷款贴息,对重点村镇的建设、产业、规划提供支持,对重点村镇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对整村脱贫村进行财政资金配套。

  新区财政局积极筹措安排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保障新区“双联”工作推进,其中用于养殖业惠农贷款贴息200万元。另外,对重点村镇的建设、产业、规划提供支持;对重点村镇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同时,落实“双联”惠农贷款,协调省财政厅,将新区“双联”惠农贷款贴息纳入省财政贴息范围。设立的“双联”互助基金,以财政注入、企业赞助、社会募捐等方式为资金来源,设立了新区“双联”互助基金专户,用于支持种养殖特色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救助生活困难群众和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形成三足鼎力之势。

  “双联基金”无疑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具有风向标作用。而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摸清扶贫基数,挤干扶贫水分,是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基础。而在软环境上,新区还成立新区“双联”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新区财政局,具体负责“双联”融资专项贷款协调工作和指导发展集体经济,并开展“住房安居贷款”、“创业致富贷款”业务。新区财政局还牵头会同经发、建设、农林水务、城投等部门积极向省财政厅、建设厅、农牧厅、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申请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专项资金,用于“双联”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

  借助新区:率先完成城乡一体化工作作风实了

  群众“最后一公里”往往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事、烦事,事虽小,却连着民心。未来的工作,必然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而兰州新区在政策操作层面,严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三个环节。新区不仅建立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网络管理系统,而且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帮扶计划。最终要做到对扶贫对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使之到村到户到人。从领导到干部在新区实行不脱贫不罢手、不小康不脱钩到通过“宣讲团”,新区正在开始探索“参与式扶贫”,由群众自主选择扶贫和发展项目,希望唤醒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渴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兰州新区用一项项帮扶措施的落实,正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道路变得畅通起来,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宽阔、最坦荡的“一公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最后一公里”是最重要的“一公里”,聚焦突出问题,强化服务功能,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而基层党组织帮助群众致富的工作做深了、做细了、做实了,群众的腰包就能真正鼓起来。有了“政策宣讲”近民贴心,有了“精准帮扶”富民脱贫,在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安民解困,在“双联”行动中,兰州新区坚持把化解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着力点,从群众就医、就学、行路、饮水、贷款等最薄弱的环节、最急迫的事情入手,集中力量攻坚。扶贫的“精准性”,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更要通过机制调整,使得权责统一、监督到位,从而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

  在今后的工作中,兰州新区还将积极引导有条件的镇村开展土地流转,发展以集约经营土地为基础的股份合作制,帮助有条件的农民走股份合作道路,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引导农民尽最大可能实行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合作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大面积流转承包土地,实行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将土地流转后富余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加快向新区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既使大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又能更好地满足新区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日,新区的建设将天翻地覆,新区人的生活也将站在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