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全力构筑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原标题:纠四风围绕节点持续发力改制度预防腐败不留死角
我市全力构筑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中国甘肃网2月6日讯据兰州日报报道(首席记者李晓霞)市“两会”正在召开。在本报针对小范围读者群做的“2015年,你最关注兰州哪些问题”的调查中,反腐败与作风建设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之一。2014年,中纪委频频“打虎拍蝇”,其力度之大也引发了全国人民对纪检监察部门一举一动的关注。作为地方纪委,尤其类似于兰州这样省会城市的纪检监察部门,在贯彻执行中央及省市相关精神及从严执纪方面,又有哪些作为和创新举措呢?在此次召开的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作风建设又有哪些新期盼?
交叉暗访新常态 近百名监督员一年“行动”900多次
“又快到春节了,我们又该忙起来了。尤其是针对重要节点的暗访工作,这次我们不知道又被派到哪个县区去。”1月底的一天,城关区纪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与记者闲聊时说。“忙起来了”,“派到哪个县区去”……这些带有深刻含义的字眼立即勾起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2014年2月,兰州市纪委通报12起违反作风纪律规定典型问题;2014年9月,兰州市纪委通报9起典型案例;2014年12月,兰州市纪委通报5起典型问题……
“今年在报纸上看到最多的关于市纪委的新闻,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的问题通报。每一起案例都有相应的责任人,姓名、职务、因何被通报清清楚楚,想遮都遮不住,而且看时间节点,多与春节、国庆、中秋等重要节庆有关系。这些通报的事由里,有很多都是公款吃喝和违规宴请的,可见市纪委在暗访这一块儿下了大功夫。”市政协委员王团结说。
的确,暗访在2014年的全市纪检监察系统的工作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暗访的常态化也逐渐开始对我市“四风”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外部监督的作用。“我们过去也有暗访,但那时是运动式的,而且暗访之前会发通知,通知里虽然不会写明哪天去暗访,但是会规定一定的时间段,这实际上是让被暗访的单位有准备的时间。现在,不打招呼直接去是固定工作常态,而且我们也抽调了几个县区的纪检力量,还聘请了监督员,组成了全市层面的多个暗访组,然后一个电话通知,就要求暗访组开始进行交叉暗访。例如,我们通知城关区的去榆中暗访,通知安宁区的到城关来暗访,而且暗访结果一天一汇报,还有相关的保密制度。这些,就是保证暗访工作能查到最真实的情况。”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李俊杰介绍说。
除了暗访的常态化,暗访的专业化是另一个新变化。2014年9月,市纪委向公众通报“中秋”、“国庆”重要节点督查情况,其中五大主要问题之一的“账务管理不规范”相关通报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具体内容如下:“有的单位对”三公“经费的监管措施不具体、监督不到位、监管滞后。有的单位虽然有其业务特殊性,但对公务接待、停车费、误餐补贴报销的控制把关不严,存在费用较大、次数较多等问题。有的特殊行业和国有企业发放劳保随意性大,发放规定不具体,发放时间不固定,发放形式不规范。有的单位对专项经费支出记账和凭证整理不及时,存在票据管理不规范、记账科目不准确等问题。如:榆中县和平镇在2014年3月31日购买了2400元的清洁用具,其购物清单上显示在同一商户购买,而其在报销凭证中出现了三个经营商户的发票。”
“看完这个通报,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纪委查账查得真专业。”会计师出身的市人大代表瞿金叶感慨道。其实,这是因为纪委在暗访或进行专业性排查时,带上了更加专业的“帮手”。“类似于查账这类比较专业的暗访,或者要到某个酒店或娱乐性场所查哪些干部有没有相关的违规行为,我们会邀请财政、审计、国税、地税等专业部门的同志跟我们一起去查,哪个账目上有猫腻儿,这些专业人员的‘火眼金睛’会帮我们分辨出来。”李俊杰解释说。
据了解,2014年,市纪委通过半年督查、年底考核、约谈督导、明察暗访等形式,加强对全市各级执行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保证政令畅通。整合纪检监察系统工作力量,聘请近百名监督员,组织开展各类监督检查900多次。这些监督检查以及暗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