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促发展 农村工作显成效(完整版补充)

01.02.2016  15:03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农村综改改革工作,在省农综改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县、乡、村各级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不断拓展农村改革新领域,着力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以解决群众最需求、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为切入点,以一事一议、美丽乡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为导向,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铺开,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下辖三县五区,81个乡镇,734个行政村(其中涉农行政村715个),自然村3742个(其中涉农自然村3702个),总人口321.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65万人。从2011年全市各县区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开始,截止到2015年底,我市开展的农村综改工作总共四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及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

   农村综改项目

   开始时间

   开展县区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2010年七里河、榆中、皋兰试点,2011年全面推开

  城关、七里河、安宁(2013年结束)、西固、红古、榆中、永登、皋兰

  省级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

  七里河、西固、红古、榆中、永登、皋兰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榆中2012年开始,皋兰2013年开始

  榆中、皋兰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

  榆中、皋兰2013年开始,其余县区2014年开始

  城关、七里河、西固、红古、榆中、永登、皋兰

  表1:兰州市各县区开展农村综改项目概况表

  (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三县五区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451个,项目涉及村内道路类、村内小型水利设施类、村容美化亮化类、村内公共活动场所类等,实施项目共计硬化、砖化村内道路1016.21公里,砂化道路512.56公里;修建农田渠道衬砌1290.75公里;铺设安全饮水管线503.63千米;治理河道35.24公里,修建蓄水池68座;新建泵站32座;建设文化广场313处,4234438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2252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995盏;栽植绿化苗木20000多株;修建垃圾收集台98座,公共厕所13座。项目总投资达76795.13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42228万元(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22886万元,市级配套9900万元,县区级配套9442万元),群众筹资筹劳、村集体投入及社会捐赠34567.13万元。

   年份

   实施项目个数

   各级投入财政奖补资金(单位:万元)

   中央、省级

   市级

   县区级

   小计

  2011

  208

  3035

  1300

  1297

  5632

  2012

  282

  4640

  2000

  1906

  8546

  2013

  296

  4401

  2200

  1792

  8393

  2014

  329

  5259

  2000

  2562

  9821

  2015

  336

  5551

  2400

  1885

  9836

  合计

  1451

  22886

  9900

  9442

  42228

  表2:兰州市“十二五”期间一事一议项目及财政投入表 

  (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成效显著

  2014年以来,我市开始实施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农民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2014-2015年,投入财政资金6200万元(其中省级2000万元,市级2200万元,县区级2000万元),整合部门和吸纳社会资金19855.42万元,建成2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了整村基础设施、环境、产业的综合整治和美化,人居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为小康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有序开展

  2012年以来,我市榆中县和皋兰县分别以高原夏菜、瓜果产业为依托,先后在150个村(榆中120个,皋兰30个),共计投入财政资金3415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278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30万元)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各试点村充分利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建立起了村级科技服务站,每村选聘1~2名农民技术员,购置办公设备,建立信息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为试点村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安全监管,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等,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建立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进展顺利

  2013年以来,我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首先在榆中、皋兰县试点,2014年全市所有涉农县区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92个行政村确定为试点村,每个试点村省以上财政投入2.5万元,县区级配套0.5万元,共计投入财政资金2109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1796万元,县区级配套资金313万元)用于村级公共服务的运行维护,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了试点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能力,缓解了村级公共服务因资金匮乏出现的“重建轻管”的现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人。为加强农村综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各项农村综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工作中的各项具体事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有关工作,使农村综改工作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二)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农村综改工作,按照“资金大整合、人力大集中、工作大发展、农村大变样”的思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农民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支持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以村为单位,坚持规划先行,积极实施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通过科学、细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使我市的农村综改工作的目标更明确,增强工作的计划性、连续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三)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为了确保试点项目工作顺利实施,我局先后制定了《兰州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兰财税[2012]8号)、《兰州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兰财税[2012]9号)、《兰州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兰财税[2013]3号)、《兰州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护暂行办法》(兰财税[2013]5号)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各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制度、办法、实施方案,切实用制度来促进工作。

  (四)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农村综改工作作为新生事物,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政策,支持政策落实非常重要。我们通过有线电视、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召开动员大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项政策,让群众了解、熟悉和掌握农村综改工作相关政策,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尊重群众意愿,因县(区)因村施策。立足我市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在道路建设上,根据村庄实际,灵活确定宽度;在排水系统建设上,根据地形就近排放,保证雨水排得出,污水能进地;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根据村庄条件,以方便生产生活为原则,合理确定建立位置和规模,力争少花钱、多办事,避免追求“洋气”搞大拆大建,既保持了村庄原有风貌,又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我们注重调动村民建设的积极性,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面对奖补资金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通过采取技工搭配、邻里互帮、党群互助等办法,互帮共建,解决了道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许多大事、难事。

  (六)严格议事程序,规范资料运行。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先议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程序进行奖补。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项目。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小组”的作用。凡是通过“一事一议”形式筹资筹劳建设的农村公益项目,由3—5名受益群众代表配合村民监督小组成员,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执行一事一议项目预算、决算和审计监督制度,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验收一把尺子,补助一个标准。强化监管,严格公示制度,凡经过一事一议形成的建设项目都要在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定期进行财务、进度、筹资等公示、会议记录公示,使项目村群众放心、满意。同时认真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把村民一事一议的议事记录、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实施方案、奖补项目申请表、所有公示记录等原始材料及时汇总归档,由专人负责管理,立册备查,健全了覆盖全过程的档案管理制度。

  (七)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坚持资金专户管理,建立健全资金拨付制度。所有农村综改项目财政奖补资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封闭运行。资金支出全部实行县(区)级财政报账制。对完工后的项目经村、镇逐级审核后,县(区)财政局根据项目工程验收决算情况,核定奖补资金金额,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由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直接拨入项目实施单位账户,从源头上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截留。

  (八)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试点成果。从市级到各县区都制定了农村综改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制度,各项目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公共设施环境清洁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人、管护范围和要求,镇村与农户签订了联户保洁、公共设施和环境清洁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了农村综改项目后期管护,巩固建设成果,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并且能够长久保持。

  三、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项目的实施,农村道路畅通了、自来水入户了、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解决了农村生产生活中最急需、群众希望最迫切的村内道路硬化、人饮灌溉、环境整治、文化设施等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了群众的投资热情,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整合了资金,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搭建了平台,形成了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新机制。通过实行农民自筹和财政奖补实施项目的方式,促进了县、镇、村、农户责任和权利对等,构建出了科学高效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调动了各方面力量投入农村综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村干部群众投身公益性事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让农民群众自己议项目、选项目、建项目,“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新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如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在修建村庄道路拆迁时,先从村干部自家门前道路上破土动工;村民魏列忠家半亩玉米地眼看成熟了,为了给村道让路,他自己不声不响地砍了。村民马历春家的一间厨房、12米长的围墙将被占用,他却悄悄地在规定期限内自个拆迁了,没要一分钱的占用拆迁费。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不到3个月,完成了4.3公里的水泥硬化道路,数十公里的自来水入户工程。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村民之间更加团结和谐。

  (四)基层组织民主建设得到全面推进。通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不仅能让群众参与议事,而且还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形成了村务事“村民议、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的良好工作格局,推进了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理念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找到了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突破口,破解了农村基层存在的诸多矛盾,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通过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初步破解了农技推广服务在村级层面“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困扰瓶颈,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走上了工作岗位,示范区内农户的科技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特色产业种植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例如皋兰县什川镇农技员魏永军大棚种植“双杆四膜”技术,有效地缓解了冬季蔬菜生产冻害的发生,使蔬菜生产周期进一步延长,农户效益突破增收瓶颈。2014年在榆中县马坡乡马坡村、羊上村和羊下村建立可移动育苗棚示范点,投放500座移动式育苗棚,通过实验大棚育苗比直播可提前15天栽植,育苗移栽解决了南山地区草多、投入人工多的难题,比直播增产15%以上,有效控制了菜花黑根病的发生,每亩节约防治费用100多元,育苗本地移栽,即节约种子,又降低劳动强度,据初步测算,采用大棚育苗比直播每亩节约支出300多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六)各县区农村综改工作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十二五”期间,我市各县区的农村综改工作在按照省上统一的制度要求基础上,立足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摸索出了符合本县(区)特色的做法。比如城关区一事一议项目在村民自己议事的基础上,对确定实施的项目通过和发改部门联合立项的方式进行建设,在项目建设程序上、质量上多上了一道保险,通过专业评审对实施项目的预算进行把关;七里河区一事一议项目通过引入公路局、水利局等业务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保证了建设项目的质量;红古区、皋兰县通过聘请中介机构,全面介入项目验收评审工作,进行项目审计,按照中介结构出具的评审报告,核算、支付项目资金及质保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进了农村综改项目建设的公信力、说服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回顾“十二五”时期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市虽然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劳难,项目建设时期,也是务工的好时期,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村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给筹劳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范围不广,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涉及榆中高原夏菜、皋兰旱地瓜果、红砂洋芋生产领域,还没有达到为所有农户开展畜牧养殖、百合、药材、经济林果栽植等更广范围的技术服务,没有达到普惠制。三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体制不顺畅,管理关系尚未理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点是建立村级农技推广体系,目前由财政部门主导实施,相关体制并不顺畅;村级农技人员在制度上虽然实行县聘村用村管理,但村委会对农技人员的管理还不到位,没有对村农技人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村级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四是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资金整合难,农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缺乏主动意识,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五是改革项目配套资金多,县区级(尤其是三县)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

  五、几点启示

  通过“十二五”期间农村综改项目的实施,我们认为以下四点必须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一是必须坚持统一标准。在农村综改项目财政补助上坚持一个标准,做到审批一支笔、验收一把尺子、补助一个标准,防止因补助标准不同而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的产生,完善项目实施程序,坚持“先议后筹、先筹后补”的奖补程序。二是必须要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在实施农村综改项目建设时,始终把建设规划放在第一位,根据群众意愿,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好前期规划,规划中突出前瞻性和特色。充分发动群众,大力调动群众搞好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必须要坚持整合资源。积极开拓创新,大力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集中建设资金,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却又无力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关乎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生产生活难题。四是必须要坚持高标准。我市农村综改项目建设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坚持突出精品工程的带动示范作用,通过打造一批省内有影响、创一流,市内树标杆的精品工程,彰显示范作用,激发群众热情,带动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农村综改试点工作中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省上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全面贯彻好落实农村综合改革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学习和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巩固和完善已经取得的效果,继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