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产业空间布局确定招商引资方向

07.07.2016  18:11

  今年是城关区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开局年,这一年,城关区将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建设“一带一路”、创建华夏文明创新区、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互联网+”计划行动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加快实施产业升级、管理升级、民生改善、公共服务、深化改革五大工程,全面加快幸福美好和谐新城关建设。

  按照“一掌五指、五链八区”的空间布局,遵循“城市抽疏,沿河置业;南伸北拓,两山造景;五指调疏,高端引领;南山为屏,文化为魂”的思路,优化发展空间,集聚要素资源,形成楼宇总部,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提升改造老城区,打造兰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坚持高端引领整合抽疏中心城区

  围绕东方红广场、南关十字、西关十字等周边商圈,发展高端商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现代金融、地铁商业、科技开发、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配套发展餐饮、娱乐、休闲、商住等产业,打造兰州市高端商业聚集区。结合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依照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将青白石、九州地区纳入主城区建设规划范围,助推黄河北地区开发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为整合抽疏中心城区创造条件。重点实施现代住宅、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商业和社区服务,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业态配套,将黄河以北地区打造成城市商业新中心。

  依托雁滩片区开发建设,联动万达广场、读者集团、淘宝甘肃馆等资源优势,打造集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功能兼具、产业聚集、服务配套的都市文化产业聚集区。

  结合地铁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顺应大型“物流企业”、“专业市场”出城入园,引导东部批发市场、鱼池口小商品批发市场、东岗物流园、兰州货运集散中心等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

  传承兰州历史文化。在加大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保留兰州历史文化遗迹。挖掘兰州本土文化优势,采用“保护、修缮、改建”等方法,恢复和构建原有的特色老街巷,重现富有兰州本土特色的街巷与兴旺市集,以平民化、民俗化、记忆化来发掘兰州城市记忆,打造原汁原味的兰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坚持南伸北拓拓展空间发展格局

  “南伸”——将兰山整体综合开发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结合,按照《大兰山景区规划》的总框架,发挥兰山整体综合开发具有的区位、文化、地理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丰富完善经营业态,结合沿线旅游景点、特色文化、历史遗迹、旅游设施,打造文化旅游带。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传统文化和历史愿景,将兰山打造成为城市生态屏障、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圣地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示范窗口。

  “北拓”——大力开发建设青白石、盐场路街道三条岭三条沟、九州台及白塔山等区域,加快五大产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丰富完善经营业态,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①“拇指”人才支撑区(榆中和平职业技术学院集中区)。依托该区域职业学院集中优势,联合打造甘肃职业人才中心,为城关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②“食指”科教丰富区(青白石土地整体开发区域)。该区域将以兰州大学新校区为核心,建设主城区教育、文化、科技单位发展疏解区,形成新的城关科技文化教育新区。

  ③“中指”城市发展示范区(青白石碧桂园项目区域)。加快发展现代商业和社区服务,加快城市综合体和商业综合体建设。大力支持碧桂园产城融合和文旅荟项目推进,重点发展城市新型房地产、城市综合体和商业综合体与文化产业融合建设。拟采用“平台+业态+产品+网络”的立体化商业模式,由碧桂园集团引入“平安文旅荟”,与银行金融、电影娱乐、海洋公园、奥特莱斯、艺术展览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跨界合作”,进一步整合国内顶尖影视、旅游、休闲、房地产和消费资源,重点开发“城市中心文旅综合体”和“城市周边文化旅游城”两种业态,将文化旅游城以相互有机联系的集群建筑形式存在,打造最具现代商业特色和新型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形成融城市建设、沟壑缓坡地治理、绿色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与转型综合为一体的落后地区城市发展示范区。

  ④“无名指”城市功能补充区(盐场路街道三条岭三条沟片区)。结合庙滩子、恒大等黄河北岸城市商业次中心建设,做好三条岭三条沟土地开发,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城市游乐休闲观光、生态开发等城市功能补充性项目,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⑤“小指”文化休闲体验区(九州台及白塔山区域)。以建设“兰州九州台生态旅游养生文化示范区”为龙头,积极探索生态养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子,整合周边现有文庙、文朔阁、碑林等文化景点,进一步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丰富北山经营业态,力争打造“山水兰州览胜的第一景、生态养生的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体验窗口、休闲娱乐集聚中心和高端业态旅游经济带”。

  坚持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发展实力

  以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元产业新体系为着眼点,培育形成“585”产业布局与态势。即“五个产业经济链”、“八大产业集聚区”、“五大主导产业”,推动全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五个产业经济链包括:

  互联网+经济产业链。利用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等国家级平台的政策,推动开源软件、3D打印、创客空间、众包众筹、工业云等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研发、网络开发与运营、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重点突破发展“互联网+”商务、物流、金融等优势产业,打造区域电子商务中心、智慧城市物流枢纽和互联网金融创新区。

  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商务楼宇建设和楼宇更新改造,打造金融楼宇,增加空间容量。广泛吸引国内外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代表处入驻,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华夏银行在城关设立分支机构。

  文化旅游产业链。巧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政策机遇,依托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深入挖掘兰州本土文化优势,加快特色旅游发展。重点推进大兰山景区和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建设,打造黄河风情游、丝路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提升“黄河风情线一日游”、“五泉山、兰山人文历史体验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内涵。深入发掘以城关为起点的旅游线路资源,实现城关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有效衔接,把城关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的旅游集散地、目的地和旅游服务中心。

  养老服务产业链。统筹建立集老年产品研发、检测、生产、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展览展销等一体化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园区。加强养老地产建设,以电投东岗养老园区项目为示范,发展集养老地产、养老服务、老龄产品、老年健康、老年娱乐为一体的养老社区。支持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举办、运营养老机构,引导相关行业进一步拓展老年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法律服务、老年教育、健康养生、精神慰藉、异地养老等服务范围,增加老年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的养老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与虚拟养老工程深度融合,提升日常配餐、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日间照料、法律援助等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完整的老年服务上下游产业链。

  牛肉面产业链。整合兰州牛肉面资源,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契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实施”的运作模式,按照“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装饰”标准,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方式,扩大连锁经营规模。突出“兰州”地域特色,注重发挥原产地效应,组建“城关区牛肉面研发中心”,促进产业链的生成和发展壮大,打造全国首家集设备制造、产品研发、原料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的牛肉面产业基地。

  八大产业集聚区包括:

  西关十字现代商业聚集区。依托西单商场、亚欧商厦、张掖路商业步行街,通过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各地美食和具有特色的时尚休闲小店,融合各地的时尚、购物、音乐、商务、艺术,将其打造成为兰州市的商业繁华区和时尚消费区。依托城隍庙古玩城,积极建设集文物展示、交易、拍卖、鉴赏于一体的综合体,打造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形成兰州市文物市场的聚集区。

  庙滩子城市商业聚集区。以庙滩子整体改造工程为契机,以庙滩子悠久的民俗、文化、历史为背景,通过现代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将庙滩子打造成为兰州黄河北岸的“现代新城”。通过积极引入“中央休憩式商业街区(StreetMall)”等新型商业模式,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区配套等为一体的一站式体验商业中心;充分利用黄河风情线资源,开创性的将主题商业与黄河风情、娱乐休闲和文化创意融为一体,形成“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生态”的全新商业模式,将庙滩子打造成为黄河北岸的城市商业中心。

  徐家湾民俗文化聚集区。在徐家湾旧城改造开发的基础上,依托黄河风情线、白塔山、金城关等景区资源,通过文化体验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形成具有西北民俗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民俗文化城市综合体,发展民俗餐饮和民俗产品交易,打造具有西北民俗风情的民俗产品交易市场和民俗餐饮特色街。

  东部科技服务聚集区。依托原有专业市场“出城入园”和转型升级所释放的产业空间,充分利用区域内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服务。充分利用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科技城、科技一条街、航天510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教资源,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科技研发、软件服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产业,发展以专业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培育专业性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科技服务产业,重点建设科技服务企业孵化基地,重点完善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高科技人才创业发展,将其打造兰州市科技服务总部聚集区。

  段家滩雁滩文化创意聚集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电子商务总部经济聚集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文化创意设计基地等,重点建设城关区电子商务及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总部经济园和联创广场等项目,打造兰州市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的中心。依托万达广场的建设,打造集居住、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为雁滩文化创意中心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套的商业服务,使其成为城关区最具文化气息的产业聚集区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

  青白石配套服务业聚集区。依托青白石土地整体开发和碧桂园项目,重点发展现代商业和社区服务,通过城市综合体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为区域内居民和人才提供购物、办公、休闲、餐饮及社区服务,保障区域内人口对服务的要求,为未来区域内人口的聚集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同时,结合城北青白石、九州、三条岭三条沟低丘缓坡、沟壑未利用地,依据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符合都市经济发展的双创企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加工企业、高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体育健身、养老、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生态居住等项目,支持以产城建设为依托,配合实施老城区“抽疏”规划工程提供建设用地,打造城北新城区。

  东岗城市物流配送总部聚集区。顺应大型“物流企业”、“专业市场”出城入园,引导东部市场批发市场、鱼池口小商品批发市场、东岗物流园、兰州龙辰五金机电市场、兰州货运集散中心等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压缩物流配送功能,增加展示洽谈、信息集散、研发设计、电子交易功能,逐步由批发市场向产品展示、结算、品牌发布和交易中心的转变,建设城市物流配送企业总部和结算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抢抓九州开发区纳入兰州高新开发区二级园区的政策机遇,布局建设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殿稳扶康保健品、精品陇萃堂等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五大主导产业具体为:

  现代商贸业。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加快消费转型升级。紧密围绕全省“消费中心”,坚持高端发展方向,打造以购物中心、品牌消费、特色街区、展示贸易为主要平台的西北品牌之都。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提升传统流通业态和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相结合,对西关十字、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盘旋路、铁路局、东部市场、雁滩、庙滩子等大型商圈改造提升,积极构建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引导传统商贸业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围绕地铁站点区域,建设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商务办公楼、文化广场、酒店式公寓、高档居住区,打造地铁商圈。改造提升张掖路步行街、农民巷风味美食街等现有特色街区,在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黄河北地区开发中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按照人口流向、人口结构及分布规律,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综合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社区购物中心及特色商业步行街区,力争每个社区形成一个购物、服务、餐饮、休闲等相对集中的购物中心。鼓励传统商贸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商场、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培育壮大淘宝特色中国甘肃馆、三维商城、秀宝网、西北在线、中国供热网、凡纳网六大电商平台和甘肃光明顶、苏宁易购、陇萃堂、淘一郎、掌商门等龙头网商企业;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商务代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仓储物流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总部(楼宇)经济。以发展楼宇经济为载体,构建“内培外引”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红楼时代广场、鸿运金茂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结合黄河北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先进、智能化程度高的精品商务楼宇,进一步拓宽总部经济发展载体空间,新增商务楼宇50栋、商业商务面积400万余平方米。打造税收千万元楼宇20座,5000万元楼宇10座,亿元楼宇5座。建立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培育壮大本地总部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100强及甘肃50强企业来城关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

  城市物流产业。依托联合弘快递物流园区、甘肃信和物流园、九州现代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积极发展城市物流,打造西北地区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推进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分销中心等新兴业态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膨胀和兴城的互动双赢。综合利用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推进大型物流企业“出城入园”,引入现代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技术系统、运营系统、信息和智能系统以及政策系统,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物流体系,在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运输总量、缓解城市拥堵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的、智能的物流都市。

  新型房地产业。坚持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增长并重,加快旧城区改造和黄河北地区开发建设,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健全多样化、多层次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建筑和房地产业。依托城关区省会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创意地产、总部经济地产等新兴功能性房地产业,带动商贸、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依托黄河北地区的开发打造,建设高档次、生态型、智能化住宅小区,加强绿色、生态、健康、宜居环境建设,适度发展一批高端休闲住宅和星级商务住宅,吸引高端消费者。切实落实好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改善房地产开发结构,科学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供应比例,强化政府住宅保障功能。培育壮大房地产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形成互相衔接、辐射聚集效应明显的房地产服务业集群。

  商务会展业。坚持把商务会展业作为城关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城关区会展场馆、星级酒店、综合商场集聚优势,加强与国家部委、周边地区、各类协会商会、国内外知名会议展览机构的沟通联系和业务合作,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文体表演及商品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招商会和研讨会等,促进会展与旅游、娱乐、文化、购物等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拉长会展业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发展经济。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本投资会展场馆建设,完善会展业基础设施。

  依托新区规划做好牵线搭桥文章

  入驻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产业布局、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等方面符合兰州新区有关规定标准。重点引进、落地一批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主导产业项目。

  七月的兰州喜迎八方宾客,丰富的活动展现魅力陇原。预祝本届兰洽会圆满闭幕,城关区将竭诚为投资企业服务,为城关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区情简介●

  城关区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中心区,区域总面积207.8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67.92平方公里。行政管辖24个街道和151个社区、18个行政村。有汉、回、满、蒙古、藏、维吾尔等56个民族。常住人口141.4万人,流动人口44.2万人。

  区位优势明显

  城关区位处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集省、市、区三级党政机关于一地的县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心。区内各类单位集聚,其中中央驻区单位60家,省级单位865家,市级单位916家,驻区部队58家。

  智力资源富集

  城关区科技文化资源丰富,区内有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0所等科研院所62家,有各类科技专业人才20万人,两院院士13名,科技研发类企业800多家,2015年申请国家级专利2286项。

  历史文化厚重

  隋代置五泉县,唐代改为金城县,为历代府、州、县、市治所,清康熙年间成为省会所在地至今。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宗教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区内有历代文物古迹92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家,涌现出了《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精品。

  都市经济发达

  作为兰州商贸中心核心区,城关区人流、物流、资金流集散活跃,多层次、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大中型商场拥有量占全市的80%以上,兰州东部批发市场等5个大型市场跻身“全国同类市场100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市的比重达54.55%。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快速崛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4.93%,占全市的比重达52.37%。

  综合实力雄厚

  城关区经济实力居全省86个县区之首。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19亿元,三产增加值658.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4.1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6亿元。全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1/3多(36.98%),占到全省的1/10多(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