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乡的脱贫实践——玉门市柳湖乡精准扶贫开局不凡

07.12.2015  09:1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来自岷县、东乡、古浪的农民,陆续告别故乡的大山,迁移到玉门,开始了全新的移民生活。

  作为一个移民人数占农业人口三分之一的移民大市,玉门市先后建成4个移民乡。其中,柳湖乡共有移民1390户6301人,精准扶贫对象有215户922人,从种小麦到种棉花再到种枸杞,柳湖乡移民群众一直努力在土地上圆自己的致富梦。由于建乡时间短、基础条件差、发展底子薄,从温饱到小康,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帮扶干部立足各村的发展实际和群众意愿,因村制宜,精准定位,持续发力,创新思路走前列,和柳湖群众一道全面打赢了开局年的扶贫攻坚战。到今年底,全乡贫困户有175户754人可实现脱贫,占到了脱贫对象总数的82%,三年脱贫任务两年即可实现。

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

  柳湖乡群众大都来自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思想上一直存在不会干、不愿干和“等、靠、要”的观念。

  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喜成是柳湖乡精准扶贫工作包片负责人,他们多次来到移民家中、田间地头,反复调研,努力帮助贫困移民脱贫摘帽。

  负责柳湖乡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酒泉市委办,组织市直8个帮扶单位,会同玉门市乡村组负责人,到贫困移民家中,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通过面对面、一对一反复对比算账,使贫困户彻底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了贫困户主动发展、战胜贫穷的信心。

  今年5月份,柳湖乡岷州村五组的刘志国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刘志国一家六口人,耕地14亩。近两年,因种植养殖业效益下滑,2014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2673元,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刘志国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守家务农,另一条是离开家乡,加入打工的行列。刘志国选择了外出打工创收。初到新疆时他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因干活卖力,成为一名塔吊工人。刘志国说:“只要愿意学习和奋斗,哪怕打工,也一定能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工作之余,他努力学习建筑知识,安全规范操作,克服了高空作业的恐惧,迅速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刘志国把每月领到的5000元工资,预留1000元零花外,剩下的4000元全部寄回家里。打工不到半年,他为家里创收1.6万元。加上种植养殖业收入,初步测算,今年他家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500元以上,明年可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柳湖乡立足劳力资源,通过开展组织化、技能化、订单式的劳动力输转,拓宽了精准脱贫路径。柳湖乡党委书记高明说,这些年,柳湖乡每年都通过致富典型对比算账,大多数人找到了产业支撑致富的办法。

  如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深入人心,移民群众靠辛勤劳动改变着贫困落后面貌。截至目前,柳湖乡年内制定的各项增收措施全面落实,在原定81户351人脱贫计划的基础上新增94户403人符合脱贫条件,主动申请提前脱贫。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柳湖乡岷州村二组贫困户张百义,因妻子常年重病在身,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仅有2783元。今年,张百义贷到精准扶贫贷款2万元,调引基础母羊10只,年内可出栏8只,增加收入1900多元。同时,他家由帮扶干部帮助搭建的一座秋季复种拱棚,种植的黄瓜已上市销售,增加收入4200元。预计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可达4976元,较去年增加2193元。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帮扶单位在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措施的同时,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症结,因人制宜、因户施策,创出了“1+4”“精准滴灌”模式。

  这个“1”,是牵住了金融贷款政策这个“牛鼻子”。

  帮扶单位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双业”贴息贷款、村级互助社借款等基本政策为支撑,为贫困户脱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共为34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4万元,为123户贫困户发放“双业”贴息贷款194万元,为108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402.7万元;以贫困户助学贷款和“两后生”补助政策为依托,共为17户贫困家庭落实了助学贷款和“两后生”补助22.8万元,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子女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贫困户家庭的整体素质;积极发挥村级互助社灵活、便利、快捷的作用,引导132户农户和215户贫困户加入了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并发放互助社借款45.5万元,使村级互助社成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平台。

  “4”指突出抓好四项脱贫措施的落实。

  帮扶单位以金融贷款为支撑,突出高效种植、设施养殖、秋季复种和实施劳务输转,紧密结合贫困户实际,为其量身制定一至两项脱贫措施,使贫困户当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在设施拱棚措施落实上,立足钢架拱棚“短、平、快”的产业特点,将拱棚种植作为增加贫困户收入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春提前、秋延后、销路畅、效益好的优势,动员48户贫困户搭建钢架拱棚48座,收获两茬瓜菜,棚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在设施养殖措施落实上,加快推进养殖圈舍改造升级力度,对原来的暖棚圈舍进行墙体维修与扩建,确保每个圈舍活动场达到40平方米以上。同时,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调引基础母羊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羊只出栏量。先后共为靠养殖业为主脱贫的贫困户调引羊1810只,新扩建羊圈65座。目前,母羊已产羔,进一步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在秋复种措施落实上,紧盯蔬菜复种、饲草秋播、拱棚平茬种植等增收举措,引导26户贫困户复种油菜、白萝卜及白高粱等作物298亩,亩均收益达到800元以上,有效拓宽了脱贫增收渠道。在劳务输转措施落实上,本着先培训、后输转的原则,发挥劳务输转服务队作用,帮助提供劳务信息,通过技能培训、组织输转、计划转移等方式,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全乡贫困户累计输转劳动力82户110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从“走读访点”到“定期蹲点”

  在柳湖乡兴旺村70多岁的老人林春芳眼里,这里已是“家乡”。他说:“从未享过这样的福。这么好的政策,不加油干都对不起帮我们的干部。”他编了一段顺口溜,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毕家滩上春意暖,精准扶贫到家乡。干群一心谋发展,甩掉穷帽奔小康。”

  毕家滩变成柳湖乡,少了滩,多了整齐划一、长势茂盛的庄稼,也多了站稳脚跟、争先致富的1390户6301名移民群众。

  一个文件袋、一顶草帽、一双运动鞋,这是柳湖乡每个蹲点帮扶干部的必备装备。为了把政策送到户、把脱贫措施落到人,白天没人,那就晚上去;家里没人,那就去地里。每个贫困户家的田间地头、住宅院落、养殖棚舍,都留下了乡村干部和蹲点干部的足迹。“俯下身来谋精准,务实高效办实事”,是贫困群众心中的帮扶干部形象。为了帮出移民的信心,帮出致富的劲头,干部们发扬战天斗地的“铁人”精神,信心十足扶贫,感染并影响着移民。

  今年,酒泉市委办共落实帮扶资金20万元,争取岷州村养殖小区科技示范项目1个,积极协调酒泉水务、电力等部门,解决了人畜饮水、电力架设难题及部分贫困户子女就学、劳务技能证办理等实际困难。

  富民村二组贫困户张林科一家六口人,一院110平方米的砖混房。墙上贴有精准扶贫明白卡,桌子上放着柳湖乡发放的精准扶贫工作资料袋,装着精准扶贫各种表册。从精准扶贫明白卡上能清楚地看出干部到户帮扶情况、扶贫具体措施;从精准扶贫责任卡上,可以看到各级和农户各自在精准扶贫中分担什么责任;从贫困户收支记账本上,可以看到农户今年的收支账目。记账本后面还附有常种农产品成本对照表。

  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在包片领导的指导下,就制定出台了《柳湖乡深化双联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十个一”帮扶制度》,顶层设计确保了精准扶贫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到位。至目前,帮扶单位和干部共为柳湖乡协调落实安全饮水、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危房改造、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15个,总投资约550万元。

  记者在富民村帮扶点看到,酒泉市委办蹲点干部葛亮、李世军正帮助移民搭建温棚。

  “我们每月下乡蹲点两次以上,每月累计蹲点达到15天以上。”葛亮说,每个帮扶干部都严格做到不扰民,不添乱,倾心帮扶。

  “地级干部包片抓组、县级干部包组抓户、科级干部蹲点包户”,因为层层心中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指标,一改过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朝来夕走式的帮扶。16个帮扶部门的182名干部联系帮扶柳湖乡215户922名贫困户,并组建了5支驻村工作队、20个帮扶工作站。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通信基本靠吼,犁地基本靠牛,交通基本靠走”,这是柳湖乡的过去。现在,“一棚三种,一种三收”的“三套田”种植模式,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趟出了一条“致富路”。笔直的柏油路、整齐的小康房、时尚的太阳能路灯,和远处转动着的风机叶片,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目前,柳湖乡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兴旺村建起了200座设施养殖暖棚,已成为玉门市设施养殖专业村。富民村家家有拱棚,棚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在岷州村日光温室产业引领下,全乡日光温室达220座;岷州村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日光温室园区里,150座棚棚均收入超过了3万元。以小康村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蓬勃发展,葡萄、桃、枣、杏等大田林果达5000亩,发展设施林果1000亩。

  走进富民村集中连片拱棚种植小区,记者见到了1999年就从会宁迁来的高厚峰。他种植了6座大棚,最长的84米。加上60多亩经济作物、30只羊,一年收入10多万元。他是乡里第一个建起二层小洋楼的农民。高厚峰告诉记者,乡里请来的专家,常来他的大棚里指导技术。

  依托精准扶贫服务中心,柳湖乡成立了“四队一平台”,即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特色林果、劳务输转4支服务队和精准扶贫服务平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开展种植、养殖、劳务等各类科技培训32场次,变集中指导为入户指导、变课堂说教为现场操作,面对面、手把手作服务指导,让每名贫困户真正掌握种植、养殖或劳务等一至两项技术专长,学会“捕鱼”的方法,从而长久受益。同时,创新开通了精准服务热线,累计为群众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65次,解决疑难问题123项。

从“松散低效”到“集约高效”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生产经营模式是加快贫困户脱贫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柳湖乡瞄准市场需求,成立了农产品购销、养殖、特色林果、劳务输转等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党员示范户、创业能手户、贫困户入社,全乡入社群众达到548户。其中,215户贫困户根据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全部加入合作社,真正形成了党员帮群众、大户助小户、先富带后富,肩并肩拼市场、手拉手创效益的格局。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乡今年发展钢架拱棚512座,新修养殖圈舍100座,发展新型林果2012亩,对外输转劳动力1980人次,累计销售西甜瓜500多吨、食葵2700多吨、蔬菜20多吨,有效解决了农户种得下、销得出、有效益、稳增收的问题。

  在不断完善合作社管理的同时,柳湖乡还积极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创新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场大户利用电商平台开展“订单”销售和网上销售,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2014年,柳湖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60元,比2006年建乡初期增加5831元。全乡贫困人口由建乡初的全覆盖减少到现在的215户922人,累计减少1175户5379人。这是各级帮扶的结果,也是移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如今,柳湖乡移民已经告别了一天只挣一碗牛肉面的日子,全乡98%的移民户住上了砖混结构安居房,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的目标,迈上了“能致富”的希望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