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被夸大的“不治之症”

12.08.2014  07:48

  原标题:乙肝——被夸大的“不治之症”

  患者和公众均存在认识误区,专家称其传染率极低

   中国甘肃网8月1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在我省,乙肝发病数和发病率均较高,居全省各种传染病之首,严重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那么,乙肝究竟是否容易传染?如果乙肝传染率真的非常低,普通人对它谈之色变,进而对其患病群体的隔离就是不折不扣的歧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乙肝如此“安全”,那么我国数量庞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怎么来的?

  5年前一个被纠正的错误

  5年前,我省首例乙肝就业歧视案在城关区人民法院当庭和解。2008年,24岁的刘某与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签订就业协议,被分派至由甘肃市政工程承包公司承包管理的该院勘察分院工作。同年8月,研究院在组织新员工体检时,刘某被查出乙型肝炎,当即被停止安排工作。2009年1月,刘某向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但仲裁委没有完全支持其请求。刘某后以公司违反《劳动合同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规定的“禁止就业歧视条款”,侵犯了自己的平等就业权,伤害了经济权益和精神权益为由状诉法院,要求公司赔偿并道歉。后经调解,被告甘肃市政工程承包公司一次性向刘某支付1.5万元补偿金及1000元赴兰办理相关事宜的交通费。

  2010年,案件尘埃落定一年后,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表声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

  远离乙肝患者有错吗?

  虽然有多部门联合发文,但由于大众对肝炎知识的匮乏,仍对肝炎病毒携带者心存恐惧,并人为设置种种障碍,使肝炎病毒携带者难以正常融入社会。

  8月12日,当记者在兰州街头就乙肝的防治知识向市民发问时,受访者莫衷一是的回答透露出对乙肝的歧视和恐惧并未画上句号。“你说的这病我知道,我有个朋友就得了乙肝,他和我们吃饭都是单独坐,不和我们吃同一盘菜。”在一家餐饮企业工作的员工小王肯定地说,“唾液肯定传播病毒啊,所以我觉得他与我们保持距离的做法是合适的。”

  “我身边没有人得肝炎,但我觉得这是比艾滋病还严重的传染病,治不好。”在张苏滩批发蔬菜的王婶提起乙肝直努嘴。定西路一家口碑不错的牛肉面馆老板这样告诉记者:“我希望患乙肝的客人能自带碗筷,我不排斥他们,但也必须为其他客人考虑。”

  这些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市民仍然无法在精神层面赋予乙肝患者尊严与自信。

  无知带来的歧视

  公正地说,大众对乙肝携带者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无知”。

  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李文凡上门诊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您想啊,现在咱们国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隔离措施,他们一样要使用人民币、坐公交车、到饭店吃饭、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所有人每天都可能接触乙肝病毒,如果乙肝病毒的传染性真的很强,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在20年间早就把乙肝传染给12亿人了。”听了这样的解释,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明显缓解了不少。

  李文凡觉得自己的宣传阵地太小、太局限。“我是一名医生,因为职业特点,在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时,经常碰到一些让人难以释怀的事。一位27岁的女士,因自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虽已结婚3年,却始终不敢向丈夫言明,也迟迟不愿要小孩。即使到医院诊病,也要背着家人;一名科研单位的年轻骨干,体检发现患了乙肝,同事们不愿和他接触,单位领导也取消了他的科研课题;一名8岁的小学生,因学校体检查得乙肝阳性而被勒令休学,3个多月无法就学,家长无奈之下来到医院求助医生……”

  摒弃成见不再让病人“隐形”

  传染病防治研究专家、兰大一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袁宏教授常常被人问“如果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会不会被传染?”答案是“不会”。他解释说,肝炎通俗讲就是肝脏发生炎症,引起肝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在诸多类型的肝炎中,甲肝和戊肝主要是消化道传播,和这两类病人一起吃饭有可能被传染。乙肝、丙肝、丁肝主要是血液传播,和这三类病人吃饭被传染的可能性极低,除非病人口腔里的血液正好进入另一个人的口腔溃疡处,而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与不少消化科的医生交谈时,记者得知不少乙肝患者从入学、就业到结婚、生子,遇到的每一次体检都可能是一道关卡,病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努力“隐形”。而“隐形”导致更多的乙肝病人不愿体检,不规范治疗,最终把他们推向肝硬化和肝癌的深渊。

  目前医学界认为,号称1.2亿的肝病病毒携带者,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献血时使用的医疗器械不严格导致血液传播病毒。此外,以前没有母婴阻断技术,也导致了母婴传播病毒。随着一次性注射器的广泛使用和疫苗的普及,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逐步被遏止和阻断。省疾控中心主任王新华举例,就我省而言,自2002年起在全省范围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并持续推进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阻断工作后,全省控制乙肝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据中国传染病监测数据报告,我省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83.05/10万下降到了2013年的6.40/10万,降幅达92.29%。目前我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由1992年的7.27%下降到了3.59%;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由5.34%下降到了1.13%。由此估算,自1992年以来全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人数减少了81万,乙肝感染人数减少了近485万人。

  这些还远远不够,只有当身边的每一个人摘下“歧视”的眼镜,为乙肝病原携带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后乙肝传播才会逐步减少,将“首位”传染病的危害降至最低。

  记者 赵汇 实习生 陈黎 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