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大道如织畅四方 陇原通途踏歌行

15.01.2019  12:14

△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是陇南市第一条高速公路,该路桥隧比高,建设难度大。

△甘南夏河机场首航。驻甘肃首席记者 石强 摄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西固黄河大桥。马融 摄

△张掖市山区公路机械化除雪作业。 钟晓亮 摄

日前,“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展”在甘肃公路博物馆举办,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成就。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影像,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今,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经络分明、不断延伸的干线公路,通村入户、宽阔干净的农村公路,构筑起甘肃横向通道全贯通、纵向通道能力明显提升的交通主框架。

而在1978年,对于甘肃的百姓来说,走出村口就意味着“出一趟远门”。

改革开放犹如一阵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开启了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路网完善 从瓶颈制约到四通八达

摊开甘肃省的地图,它像一个长长的楔子,自东向西嵌入广袤的大西北,是中原联系西北乃至中西亚地区的咽喉和纽带。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公路跳,甘肃到”是甘肃公路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种情况,甘肃交通运输部门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多方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干线公路部分交通不畅、县乡公路“断头路”多和技术等级低的问题。

1981年,甘肃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开始按照“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等方针,在全省掀起修建和养护农村公路的热潮,农村公路网规模大幅扩大。

1994年,天(水)北(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甘肃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之后,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甘肃不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86个县(区)政府驻地以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通高速公路比例达到64%。甘肃与相邻的陕、川、青、新、宁、蒙等6个省(区)的省会之间实现高速公路连通。

40年来,甘肃交通人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部门抢抓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南向通道建设的有利时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交通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促进道路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轴、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1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超过1.33万公里,农村公路达到11万公里。全省已建成公路桥梁11766座,公路隧道达到219座。

目前,甘肃已初步实现国道主干线高速化、西部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通畅化、运输站场网络化的目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脱贫攻坚 百姓走上致富幸福路

驱车行驶在陇西县首(阳)刘(家掌)公路上,只见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盘旋而上。沿路不时有村民开着拖拉机载着土豆或中药材朝县城的方向驶去,或从县城回村。

据柯寨镇副镇长史珂介绍,40年前,“羊肠小道猴子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是陇西县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为了不让农村公路成为制约百姓生产生活的“瓶颈”,甘肃紧抓国家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在“七五”“八五”期,甘肃重点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县乡公路进行改造。据悉,从1978年到1990年,甘肃县乡公路通车里程2.23万公里,全省共有县道340条,乡道555条,初步解决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甘肃农村公路的路况越来越好。到了“十一五”期,甘肃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加大资金筹措和政策支持力度,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2010年以后,我们村里可以开进三轮小货车了,提升了运输效率,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土豆烂在地里了。”陇西县柯寨镇条子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德武高兴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统筹整合各方资源,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借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契机,甘肃农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有效带动了特色农业、乡镇工业、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群众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

开创先河 高速公路成网连片

如果说农村公路是毛细血管,高速公路则是大动脉。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高速公路实现从无到有、从西到东成网连片的发展,“千里陇原一日还”的梦想成为现实。

1994年建成通车的天(水)北(道)高速公路,是甘肃第一条高速公路,时任天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副总指挥缑自发等老一辈建设者,为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创了甘肃高速公路的建设先河。

这条路的建设,还得从1992年说起。当时高速公路在我国刚刚起步,没有设计规范,更谈不上经验。缑自发等一批建设者手上拿到的只是国外一些零星的资料,只能边干边学。“我们当时特地跑到西安去学习西安至临潼、西安至宝鸡高速公路的设计经验,获得了一些实用的参考资料,为项目开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缑自发说。

1992年冬至那天,隆隆的机械声响彻工地,天北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质量。为此,指挥部将工程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996年,天北高速公路被甘肃省建设委员会评为优质样板工程一等奖。“这条路虽然只有13.15公里,但毋庸置疑的是,天北高速公路为甘肃高速公路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曾参与这条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如今已90岁高龄的秦中一(时任甘肃省交通厅厅长)告诉记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确定“四纵四横四重”路网主骨架,制定“中心辐射、东西推进、区域带动、全面提升”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推进高速公路大发展。

1998年以来,甘肃先后开工建设了38条高速公路。到2005年,甘肃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2010年、2013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000公里、3000公里。

2007年,甘肃省政府批准实施《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简称《规划》,2009年调整)。《规划》实施以来,建成康家崖至临夏、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结束了临夏、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4年,甘肃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意见》《甘肃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指导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测算,高速公路建设每公里需钢材500至1500吨、水泥4000至1.2万吨、沥青平均1900吨。这些不仅仅带动了沿线及周边区域内能源、钢铁、矿产等产业的发展和公路运输、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推动城市群、产业带和经济区的形成。

品质引领 潜心打造精品工程

从1994年的13.15公里到2017年的4016公里,甘肃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抚今追昔,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甘肃也在不断提升着工程的建设质量,建成了一项项精品工程。

自天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甘肃在此基础上又建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高速公路项目,这些项目成为该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典范。

2002年10月建成的柳沟河至忠和高速公路是甘肃第一个利用国外贷款修建的公路项目,也是首次按照菲迪克(FIDIC)条款进行工程建设管理的公路项目,大大提升了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水平。

2009年9月建成的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甘肃段是甘肃省内第一条“生态环保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始生态植被。

2013年12月建成通车的兰海高速公路武都至罐子沟段,是甘肃省内桥隧比较高的一条高速公路,共有12座特大桥,总长24360.9米,两座特长隧道总长12401米。每公里近9000万元的造价也创下了当时甘肃省高速公路之最。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难度不断提升,该省对工程建设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目前正在建设的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就是典型代表。渭武高速公路是兰(州)海(口)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路段。

在项目管理上,渭武高速公路陇南段按照“预防为主、先导试点、全线推广”的原则,积极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对首件工程的各项工艺、技术和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完善后全面推广指导后续工程施工。

同时,项目办及时开展样板工程引领带动活动,先后组织召开场站标准化建设、箱梁预制、桥面系施工、隧道施工、RPC活性粉末混凝土盖板应用、弃渣场标准化施工等十余次现场观摩交流会。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品质工程,不仅是项目管理上,渭武高速公路19标段还采用了大量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来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在渭武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钢筋成品加工质量以及集中管理,该项目部钢筋加工全部采用钢筋滚焊机、数控弯曲中心、数控弯箍机,各种型号钢筋均由智能机械自动加工成型,确保钢筋加工准确、规范。

2013年以后,我们开始大面积推广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加工,目前我们这个钢筋加工场一年可以生产2.5万吨钢筋,相当于过去两年半的生产量。”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渭武高速公路19标段项目经理张小明说。

纵观甘肃全省公路建设质量,得益于甘肃公路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品质工程示范创建和质量提升行动,该省各类公路建设项目质量抽检总体加权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高速公路质量抽检指标合格率逐年上升。

2018年上半年,甘肃省高速公路质量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为97.1%。目前,该省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呈现平稳向好状态。

技术攻坚   桥隧建造水平不断提升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势高、地形复杂,境内分布着12大水系,152条河流。改革开放以前,“隔山绕道走,隔河两眼瞅”等歌词正是对该省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甘肃公路事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桥梁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技术水平发展。

1979年9月,甘肃省建成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连续梁公路桥兰州城关黄河大桥。随后,又相继建设了玛曲黄河大桥、马营河大桥等,至1999年共建桥梁1715座,共计长5.16万米。

这一时期的大桥从结构形式上来看,开始出现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鱼腹式钢桁梁、无铰双曲拱梁等先进技术。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级公路里程的逐年增加和通县、县际、通乡公路项目的实施,公路桥梁进入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桥型多样,工艺先进。

2000年竣工的靖远三滩黄河大桥,是当时西北地区同类结构中跨径最大的桥梁,也是甘肃有史以来跨度最大、技术难度最大的桥。

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已建成公路桥梁11766座,包括特大桥36座、大桥1395座。

与桥梁一样,隧道的修建为该省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1978年,甘肃公路隧道总长度不足500米。修建隧道虽然能节省出行时间,但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在当时建设隧道确实困难重重。

随着改革开放后山区和丘陵地区公路改造升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路隧道成倍增加,甘肃开始出现公路特长隧道。

2003年建成的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双洞全长8073米,是当时我国西部地区埋深最大、洞身最长、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之一。

2013年贯通的永古高速公路乌鞘岭隧道群是连霍高速公路甘肃境内全线隧道最密集、地质条件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段,成功穿越了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之称的乌鞘岭。

截至2017年,甘肃已建成公路隧道达到219座,总里程达28.23万米。

目前,正在建设的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成为又一拦路虎,秉承着探索未知、永不止步的精神,建设者们又一次踏上了攻坚克难的新征程。

据悉,木寨岭隧道贯穿地层主要为炭质板岩,其地层夹有12条大断层破碎带,属极高地应力区。

全体参建人员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不断进行工艺、设备的微创新、微改造,积极配合科研,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从多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地段的施工技术。

就在近日,木寨岭隧道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号、3号斜井安全顺利进入主洞,为保证渭武高速公路的全线控制性工程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木寨岭隧道主洞累计掘进8927米,占全长的29.4%。“下一步,我们将力争攻克木寨岭隧道建设难关,在全省隧道施工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渭武高速公路定西项目办副主任李昱岐说。

效率提升   机械化手段助力公路养护

公路三分在建,七分在养。改革开放初期,陇南市礼县养路工独耀奇只有这几样养路工具:一辆架子车、一把铁锹、一根扁担。在当时,独耀奇养护的徐(家店)礼(县)公路全长72公里,而且大部分还是砂石路面,养路用的砂石料只能用架子车推过去。据独耀奇回忆,当时的道路状况很差,坑坑洼洼,全是搓板路。养路工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虽然条件艰苦,可是任劳任怨的独耀奇从1957年成为一名养路工到1992年退休,一干就是35年。

独耀奇作为公路段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平时话不多,默默无闻是他最好的写照。

在这期间,为提升养护水平,国家对公路养护提出“四化”要求:桥涵永久化、路面黑色化、养路机械化和路边绿色化。随着“四化”的逐步实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独耀奇所在的养护道班开始有了拖拉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2001年,独耀奇的儿子独小军受父亲的影响,从甘肃省交通学校毕业后,来到礼县盐关公路管理段工作,成为了一名一线养路工。

同样是在那段时期,养路工修补沥青路开始用上了摊铺机,养路工具也逐渐机械化。“养路实现机械化以后,养路工日常维护里程也由一人一公里变为一人五公里,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独小军说。

据悉,“十二五”期以来,在甘肃省公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陇南公路管理局共投入1034万元购置轮式摊铺机、挖掘机、装载机、26吨振动压路机等养路机械设备。“这些设备极大提升了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机械化程度,大幅度减轻了养护职工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养护生产效率。”该局党办主任蒲殿斌告诉记者。

近年来,不仅养护更省力了,养路工的生活条件等其他方面也得到极大地改善。据蒲殿斌介绍,目前养护道班都配有食堂和宿舍,解决了养路工的吃住问题。

如今,一条条整洁舒适的公路、一个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养护道班,成为甘肃公路养护事业发展最好的诠释。

快速响应“互联网+” 应用于公路应急抢险

随着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甘肃积极推进互联网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行(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简称甘肃省路网中心)和甘肃省交通运输云数据中心的建成运行,实现了路网可视、可测、可控及公路信息资源共享互通。

2018年8月16日14时18分,在兰海高速公路兰临段上行线SK13+900处发生山体滑坡。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甘肃省路网中心接到信息后,立即上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同时,协调兰州公路管理局利用手持终端和移动视频车等对现场画面进行了远程传输,并要求在该处设置临时监控点,以便于进行远程调度指挥。经抢修,该路段于8月17日13时30分恢复半幅通行。

据悉,甘肃省路网中心有实时监控、应急、视频会商三大功能,利用全省6000余路高速公路固定视频、国省干线公路近300路固定视频、100余台巡路车载移动视频设备以及600部手持终端,对全省公路运行实时监测。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甘肃省路网中心共接到825个交通事件信息,形成1739期交通专报,向甘肃省公路局网站发布路况信息361期,向省属各公路局发布气象预报及预警209期,组织省属各公路局开展定期视频点名34次。

除甘肃省路网中心快速应急响应之外,数据信息的存储与共享也是近年来甘肃实施“互联网+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

据甘肃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主任达世德介绍,近年来,按照“统、通、联”的要求,甘肃打造统一的交通云数据中心。自2017年年底运行以来,甘肃交通云数据中心已集纳公路、水路数据10亿多条,包括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道路运输、路政执法、水运海事、工程质量监督等数据,已具备向交通运输行业提供计算、存储、应用等云服务能力。

交通云数据中心可以将储存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例如分析某一路段的交通流量分布时间段,特别是在每年重要节假日前夕进行车流量的预测,给各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决策数据。”达世德说。

下一步,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按照交通运输部,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战略要求,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数据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丰富行业数据。同时,通过与其他行业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全面打造覆盖全行业、开放共享、政企互联的交通运输“信息港”。

固本强基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巾帼英雄”王菊梅、“拼命三郎”刘昌智、“智慧引领”赵鹏飞、“陇上鲁班”武维宏、马鬃山边防公路管理段桥湾养管站、甘肃路桥四公司隧道设备研发小组、柳园收费站柳园“红柳之花”女子班组、定西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大队……2017年6月,甘肃交通运输系统开展“交建杯”绚丽甘肃·最美交通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十大最美交通人物”和“十大优秀班组”,形成“人人宣传模范、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40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省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系统突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党的建设得到巩固与加强。

2018年,为进一步加强系统内基层党建工作,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中共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关于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通过积极探索“党建+”,提升了党的建设价值创造力。

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直属单位各级党组织发展为8个党委、35个党总支、33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771名。

在做好党建工作的同时,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认识、抓领导、抓主体、抓示范、抓载体、抓投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1992年,甘肃省交通厅投入5300万元,开展河西“千里窗口路”建设。1999年,甘肃全面启动文明样板路创建工作,全省上下及沿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系统内各单位密切配合,经过全系统职工的艰苦努力,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系统内“双文明”建设同步提高的一个典范。目前,全省已建成文明样板路近7600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系统更加重视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制定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人知人晓工程”实施方案,高度重视民评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听取监督意见,组建省交通运输厅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分队,党员参与率达到50%。

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共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4个、省部级文明单位(标兵、行业)35个、市(州、厅)级文明单位125个、县(区)级文明单位136个。

提档升级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

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改革开放40年来,道路运输场站、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民航机场、邮政基础设施等均有较快发展,甘肃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公路旅客运输形势的迅速变化,甘肃不断加强站场建设,投资额从“六五”期的276万元到“十二五”期的26亿元,再到2017年完成计划内站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1.6亿元,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009年甘肃省政府将城市客运和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职责划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批准组建甘肃省机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归口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管理。2012年,甘肃省民航机场管理局成立,甘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进一步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道路运输场站方面,目前已经建成柳园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合水县综合客运中心等9个县级客运站、32个乡镇客运站;水运方面,黄河兰州段及刘家峡库区完成了消防救援工作船、临夏州船舶航行安全监控工程等水运项目建设任务,水上旅游业稳步发展,黄河兰州段水上巴士航线进一步拓展;民航方面,2017年甘肃民航机场达到9个,目前,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武威民用机场、庆阳华池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与此同时,邮政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扩大,邮政普遍服务网点达1656处。

目前,甘肃初步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为骨干,水运、民航、管道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时代。“下一步,甘肃将继续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南向通道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打造甘肃通道优势,积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商贸、信息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全面深化综合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业管理,为全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扩大开放等继续发挥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睿说。

来源:《中国交通报》  

记者:潘斯航

特约记者:段兰芬

驻甘肃首席记者: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