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8个县今起接收国家义教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14.09.2015  13:47

我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等18个县区9月14日起接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的评估认定。

这18个县分别是: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肃北县,张掖市肃南县,金昌市永昌县,白银市白银区、景泰县、平川区,平凉市泾川县、灵台县,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和陇南市徽县。

据了解,此次国务院督导办共派出30位专家、分成5组进行评估认定工作。截止13日晚10:30分,所有专家已全部到位,省教育厅派出了5个工作组分赴迎评县市区协调指导迎评工作。在随后的5天时间里,专家组将就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和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一个比例”等落实情况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看有关资料,与师生及家长座谈,进行评估认定。评估认定工作的结果将于19日在兰州向甘肃省人民政府进行反馈。

自我省实现“两基”目标后,我省将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制定出台了促进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方案、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保障全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各县区成立了以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把教育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实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县(市、区)政府与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政府签订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责任书,健全完善了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机制和有关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教育一线调研教育工作,解决教育发展难题,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省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保障弱势群体入学权益为突破,逐步构建起了教育公平体系。一是加大考试改革招生制度。各县(市、区)普遍落实了小学和初中入学划片招生、免试入学政策,坚持“两为主”和“两个全部纳入”的政策,努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不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严格控制择校生数量和比例。全面推进高中招生改革,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的50%以上均衡分配到县内各初中,调动了农村初中办学积极性。二是保障老百姓的受教育权利。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社区流动儿童之家,较好地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移民子女的就学权利。肃北县2010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十五年免费教育”,为高中阶段在校生每人每年补助4500元。肃南县实施了“三免两补”和十五年免费教育,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和奖励办法,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三是扎实落实免费教育。各县(市、区)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国家规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困难生生活费补助、城市免杂费等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灵台县建立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成立了“县长教育基金”,坚持县财政投资引导,广泛吸收汇集社会各界爱心捐赠,大力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和特困教师。

在加大教育改革的同时,我省以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夯实均衡发展基础。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决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一是优化了学校布局。各县(市、区)政府立足县情,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审慎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和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合理和优化。西固区制定了《关于统筹区域教育资源深化“一体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打破现有管理体制,通过“并、融、联、调、办分校和集团化”等六种模式,完成了7校合并、7校融合、5校联办区域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两个独立”、“四个不变”、“五个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办学教育改革理论框架。七里河区采取合并分流、整合重组、撤销调整等措施,将区属中小学由92所整合为67所。瓜州县采取“先建后撤、适度调整老乡镇学校布局、保持移民乡学校布局基本稳定、初中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的策略,形成了“一乡一校,保留必要村小,兼顾学前教育”的良好格局。庆城县通过无偿调拨、置换、维修改造等方式,优化整合油田闲置校产,缓解校舍不足的压力。玉门市按照“收缩边远、靠拢中心、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了以“新市区为中心,老市区、花海镇为两翼,辐射带动各农村乡镇、农垦团场”的教育发展格局。肃南县按照“三集中、寄宿制”的模式,审慎撤并了规模小、条件差、布点不合理的学校和教学点21个,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二是改善了办学条件。泾川县把优化各类资源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实施了“五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实施项目102个,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3.78万平方米。永昌县先后投入资金2.3亿多元,集中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改善工程、仪器设备配备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运动场地改造工程、校园安保工程、农村中小学营养早餐工程和寄宿制学校校车安全工程等八大工程,有效保障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肃南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为寄宿制学校全部建成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和师生餐厅,城区学校和农牧村学校全部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景泰县先后组织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工程”“学前教育幼儿园改造工程”等项目89个,实现了乡镇学校食堂和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永靖县2014年投入资金6.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并加强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条件和品质明显提升。肃州区近4年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了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运动场提升改造、校园环境改善、学校饮水质量提升、教育装备提升等6项标准化学校提升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我省突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各县(市、区)普遍组织开展送教下乡、网络研修、教学评赛、师徒结对、联片教研等活动,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安宁区按照每年教师培训经费占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5%的比例安排专项培训经费,超出国家规定1个百分点。玉门市政府每年列支135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采取外派委培、以赛带练、岗位练兵、集中办班培训等方式,对英语、音体美等薄弱学科教师进行重点培训,3年来组织40余名音乐教师、110多名英语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素养培训,140名体育教、音乐教师开展了专项技能培训和“新农村美育少儿舞蹈工程”基本功训练,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七里河区通过“高端培训、订单培训、区域培训、教研培训、以赛代训、以评促训、校本培训、自主培训”等8种形式,以“六个有效”为主题,开展了多学科多课型培训,参加国家、省、市和远程培训培训项目1360人次,区级培训达6000多人。徽县合理引导富余学科教师接受“转学科”培训,在各学区推广落实“走教”模式,实现紧缺学科教师区域内统一调配,一人帮带多人,一人走教多校,形成了教师业务学习互助团队,带动了教师业务的整体提升。二是不断完善教师补充交流机制。肃南县建立了紧缺学科专业教师录用“绿色通道”,三年来补充教师100多人,充实了裕固语和藏语等“双语”教师,有效解决了双语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平川区出台《关于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实施意见》,实行城区与农村学校对口帮扶,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泾川县开展“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挂职”双向交流活动,优质师资实现了城乡共享共用。玉门市坚持“支挂”结合,打破城乡界限,建立了骨干教师局管校用管理机制,聘请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开展青蓝结对、送教下乡、对口交流、师资互换、城乡轮岗等活动,扩大了骨干教师成长发展平台。三是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永昌县组建四个区域教育联盟,实行校际间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统筹推进“校际联合结对、区域联片组团、区外联谊交流”组团发展模式。七里河区探索教师“局管校用”体制,使“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推进教师校长轮岗交流,鼓励实施“走教”制度,盘活教育资源。泾川县坚持“学生不动教师动、学校不并资源并”的思路,探索联校走教、片区管理、小班化教学等办学模式,建立了“中心学校辐射、教学编班延伸、优质资源共享、师资归片管理、一体捆绑考核”片区管理模式。灵台县建立了六个教研片区,以中心校为龙头,联合周边临近校区,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学评赛、专家讲座等教研教改活动,探索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课改新模式。白银区按照“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老校+新校”的方式,按照学制相同、风格相近、地缘相邻的原则组建了7个“教育发展联盟”。在教育发展联盟内,积极推进“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等工作,强校带动弱校、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强弱互补,共同发展,实现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四是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七里河区克服各种困难,先后解决了4000多名教师的住房问题。区政府还拨出专款实施“热饭工程”,解决后山等偏远地区学校师生中午就餐困难和上下学交通问题。成县按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和400元四个层次,在陇南市率先发放农村教师交通补助(生活补贴)215.5万元。在6所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180套,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85套;给成州中学骨干教师配置廉租房12套,并将建成的48套经济适用房配置给低收入家庭的教学一线教师。永靖县从2013年起,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补助每人每月300元,班主任津贴每人每月150元。西峰区将教师的津贴补贴、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对于区定的23个贫困村所在地小学教师,每人每年一次性发放交通补助1500元;对农村小学优秀校长,每年设立20万元奖励基金分等次予以奖励;2014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将中级以上教师的职称指标大幅度向农村教师倾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偏低的问题。

追求优质教育,是当前社会普遍的共识。为满足这一需要,我省以内涵发展为抓手,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创建学校特色。各县(市、区)积极倡导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文化办学、品牌办学,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创新、师资建设等多个领域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高品位、特色明显的优质学校。泾川县以创建“书香、艺术、科技、快乐、平安、魅力”校园为载体,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人本化、人文性管理理念,全面增强学校综合管理效能,涌现出了一批办学有品味、管理有创新、课改有亮点、文化氛围浓的特色校园。庆城县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在办学思想、办学风格上精心提炼学校的精神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剪纸、跆拳道、围棋、书法和徒手秧歌等特色活动。玉门市开展“为孩子终生发展打好人生底色”海量阅读活动,校园内走廊、宣传橱窗广泛张贴读书标语、宣传画、读书名言,学校班级、楼道内设置图书架,阅览室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景泰县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文化立校,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建设主题,逐渐探索出了“理念引领—特色提炼—物化呈现—行为内化”的建设步骤,努力实现“乡乡有特色、校校有亮点、生生有特长”的工作目标,成功承办了白银市校园文化建设观摩推进会。二是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玉门市开发校本课程资源60多门 ,刺绣、太极、园艺、腰鼓等传统民间项目在学校落地,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城乡学校广泛推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教育成果汇报、师生田径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徽县深入发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传承地域文化,全县编写校本教材如《徽县地理》《我爱徽县》《美丽虞关》《银杏之都》等40余种。灵台县创新课程建设,普及了葫芦丝、笛子、口琴等器乐课程,广泛开展了合唱、舞蹈、古筝、秦腔、象棋等社团活动,通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把活动类课程落到了实处。三是深化课堂改革。金塔县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机制建设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等多项管理制度,先后组织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深入实施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学校领导进课堂”和教师“学习赛课练内功,读书养性强素质”工程,大力开展青年教师“锤炼课”、骨干教师“挂牌课”、教学改革“精品课”和课堂大开放活动、教师亮相课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三课两活动”,在教学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我省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为基础,适时开展均衡发展过程性督查。平川区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会,明确了分工和成员单位职责,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教育督导部门主动作为,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性督查和档案建设专项督查,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瓜州县成立了瓜州县教育督导责任区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县划分为14个督学责任区,聘任了32名责任督学,落实了督学责任区制度和学校责任督学挂牌制度。县政府每年下拨教育督导专项经费10万元,定期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工作。庆城县出台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督导挂牌办法实施方案》,分层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县教育局聘请兼职督学8名,对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各乡镇学区聘请兼职督学30名,对辖区小学和教学点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现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

供稿: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