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创新举措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14.09.2015  11:50

多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起来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上学是大事,即便是上幼儿园,都让父母牵肠挂肚。然而由于区域间、校际间存在差距,在每年新生入学前,家长们便千方百计地找门路,将子女往名校里塞,致使择校越来越热,特别是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城关区,择校热现象更突出。

究其择校热的根源,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城关区在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试点开展了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并于去年启动了多种模式办学,拟通过实施“集团”、“联盟”、“协作体”、“结对帮扶”等办学方式,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以期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任何新举措的推行,都有一个磨合过程,多种模式办学也不例外。”城关区教育局局长蒋毅群说,为使这种办学模式更好地实施,该局于今年再次完善办学方案,强化人事管理、经费管理、教学管理、资源配置、考核奖罚等管理模式,并推进学区化管理改革,赋予学区长统筹安排学区内教师、教学交流和调配教育资源等权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现状:主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我儿子的班上有65个人,桌子从前门摆到了墙根,出入教室都得侧着身子,现在的班级人数太多了!”家住东岗路的陈女士,每每提起儿子的班级,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这种大班额现象,在城关区不少学校存在,尤其在核心区的好学校。

记者在城关区教育局看到,该区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数据显示,全区小学班额在65人以上的班级有253个,占小学班级总数的23.36%,其中70人以上的班级122个,占小学班级总数的11.27%。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全区外来人口子女几乎占全区中小学学生总数的40%,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上课,使生均教学设备占有量下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

尽管近几年城关教育持续发展,但大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了教育发展的速度。由于中心城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稀缺,现有学校受前期建设规模影响普遍狭小,在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要保证学龄儿童就近入学,难免会产生大班额的现象。同时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居住人口持续增加,但新建小区及周边普遍缺乏配套的学校。

几位从教多年的老师说,如盘旋路和东岗等地区,居住的人口比较密集,但学校偏少且规模小,加上个别厂矿企业撤销子弟学校,造成有些地段学生就学非常困难,致该区域一只船和宁卧庄、五里铺等小学超规模发展。按兰州市规划,雁滩和黄河北地区到2015年末,人口分别达到20万和12万以上,而靠现有的20多所中小学校,很难满足今后教育资源需求。

措施:多模式办学促进教育均衡

蒋毅群说,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城关区除了新建和扩建、加固等工程夯实硬件外,区教育局在采取试点、征求各中小学校意见,调研区域教学实际基础上,制定下发“多种模式办学”试行方案,通过实施“集团”、“联盟”、“协作体”、“结对帮扶”办学方式,整合辖区内各中、小学校各类资源,通过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

这些模式包括,组建十九中教育集团,畅家巷小学、静宁路小学、通渭路小学、一只船小学四个教育发展联盟,三十五中等10个教育发展协作体,平凉路小学与白道坪小学等10对帮扶学校,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通过名校间、名校和弱校间“领导、教师、教学、教研、学生、文化”六大交流活动,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引领等作用,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多种办学模式,各有运作方式。”蒋毅群说,十九中教育集团,成员包括十九中、四十三中、四十一中、金城关回中,集团内实行机制、师资、教学、资源配置、考核奖惩、学生活动一体化。

教育联盟内各校法人代表、校名和隶属关系保持不变,且人财物独立,由牵头校组织开展工作。而教育协作体则是,各校结合特色抱团发展,由一校组织并在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结对帮扶,旨在提高被帮扶校的管理、教师素质和办学质量,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同时,要求各集团、联盟、协作体、结对帮扶学校,每年初提交年度工作计划,经教育局审定后开展工作,年底结合各校教育教学绩效评价、党建目标验收对其进行捆绑考核。


信息来源:兰州日报   安希荣   柴希中   杨晟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