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申遗成功,甘肃文化迈向世界

28.06.2014  08:49

 

制图/莫晓莎

  甘肃境内包括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锁阳城遗址在内的共5处遗产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甘肃文化的知名度,同时也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借力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找到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结合点,无疑是我省文化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甘肃5遗址申遗成功:甘肃文化走向世界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长达8700公里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超大型文化线路,丝绸之路路网第一批申报点包含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境内33处遗址遗迹,其中中国段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四省区共22处遗产点,甘肃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锁阳城遗址,均为记载丝绸之路发展繁荣乃至鼎盛时期的重要载体,具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烽燧、城址、驿站、渡口、关隘、墓葬、寺塔、石窟等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繁星般地分布全境。汉晋简牍、敦煌文书、金石碑刻、壁画造像等出土文献和艺术品内涵极为丰富,为了解丝绸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重要资料。尤其是汉晋简牍和敦煌藏经洞文书的发现,直接催生了简牍学和敦煌学两门学科,丝绸之路甘肃段也因此被世界所关注。而炳灵寺石窟的“建弘元年题记”,则是目前我国石窟寺中最早的题记,为炳灵寺石窟和中国其他重要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参考标志和重要线索。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无疑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地位、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我省共有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关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我省5处遗址申遗成功,甘肃共有7处遗产取得世界级名片,这是甘肃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果,不仅彰显了甘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提高甘肃文化的知名度、扩大甘肃文化的影响力,加快和推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大省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荣耀与责任并存:应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对于甘肃来说,此次共有5处遗址跻身世界级,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从某种角度来讲,更是一种责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王旭东的一席话意味深长。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曹学文显然有着相同的认识。“炳灵寺石窟申遗成功,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刹走向了世界,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其独特的遗产价值,也对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学文说,作为一名身处最基层的文物工作者,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力争把文物保护的接力棒安全平稳地传下去。

  在王旭东看来,甘肃5处遗产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林,直接带来的将是知名度的大大提升。“政府应该借力跨国申遗成功,大力宣传甘肃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所在,尽管此前文物部门借力申遗,对这些遗产的文化价值重新进行了梳理,但是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工作者应该在深入挖掘各个遗产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既要加大保护力度,又要进行创新利用。保护和利用并不矛盾,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其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古丝绸之路上中华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内在关系。”

  “丝绸之路早就应该被世界认可了,此次整体申遗成功,很振奋!”敦煌学奠基者、敦煌艺术“守护神”、现代画家常书鸿先生之女常沙娜,在抽空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老人家的语气中溢满了激动,“当年我父亲那一代敦煌保护者,常年守护在敦煌,就是为了将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传承下去。目前非常必要的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在研究的同时处理好旅游和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再现这些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莫高窟进行保护的方法,值得借鉴。”

  记者平丽艳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助推甘肃黄金段“腾飞”

  两千多年前,起始于西汉都城长安的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经河西走廊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甚至绵延到非洲和欧洲。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成为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这条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茶叶、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我省有5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提升发展外向型经济有了新契机

  丝绸之路经济带曾是世界经济版图中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贯我省1600多公里,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可谓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对于我省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涉及西部地区产业、贸易、金融、旅游、交通等多个领域,为西部提供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循环、提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契机。”甘肃省商务厅副研究员黄智杰如是说。

  来自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3年,甘肃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中西亚等27个国家实现进出口20.6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0.2%。同时,甘肃有9家企业在中西亚7个国家设立了12家境外投资企业,7家省属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中西亚及中东欧9个国家承包了27项工程项目,有11个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在甘肃设立了23家外商投资企业,初现了甘肃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效应。此外,我省分别在我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白俄罗斯明斯克市、伊朗德黑兰市设立3个甘肃商务代表处,发挥“窗口、桥梁、协调、辐射、服务”的作用,促进甘肃省的经贸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我省服务贸易业发展有了新空间

  我省著名经济学家魏立桥认为,古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跨境文化交流,密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有助于避免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和解决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将使得我省服务贸易借助丝绸之路的品牌,使我省服务贸易更好地拓展,特别是文化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借助于申遗成功,服务贸易将是我省对外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的领地。

  魏立桥认为,通过服务贸易的增长可以带动一般贸易的增长,起到一个传递功能,特别是对扩大出口、稳定进口,外贸转型升级都通过申遗成功的品牌,提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形成对外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我省形成多点支持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繁荣历史佐证,说明古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是我国通商贸易的大通道,也见证了中国陆地贸易的历史,带动了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与发展。”黄智杰说,古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将带动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相应地拉动以炳灵寺石窟为起点,延伸至河西走廊的旅游产业,这对兰州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吸引境外的旅游者具有宣传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向西开放的过程中,把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黄智杰表示,从沿海经济情况来看,除了经济开发区的拉动,还有旅游产业的带动,旅游产业的发达,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又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此外,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人们为了领略世遗的风采,必然会蜂拥而至,经贸活动必然增多,将进一步促进甘肃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外向经济产业的发展,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记者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