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一项不丢全覆盖一个不少 ——凉州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26.12.2015  11:32

  今年以来,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心思放在扶贫脱贫上,重点盯在扶贫脱贫上,资源用在扶贫脱贫上,立足区情,创新思路,聚合力量,强化措施,举全区之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至12月,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可达到6050元,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实现4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

  

  凉州区是省上确定的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2014年底有85个贫困村、7.7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0.74%。

  凉州区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作完善工作思路,制定扶贫规划。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队,深入村组农户,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贫困现状,掌握致贫原因,算清扶贫细账,共商扶贫大计,并经过多个层面反复研究论证,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的“1+17+2”精准扶贫方案,明确了“到2015年脱贫45个村、9168户、34424人,2016年脱贫40个村、11478户、43396人,实现全区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凉州区对照全面小康各项指标和群众需求,区级领导完成专项调研报告42篇,群策群力编制“十三五”规划和脱贫攻坚等专项规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双联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现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需求清单,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85个贫困村逐村制定脱贫规划,对20646户贫困户逐户制定脱贫计划,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分年度、分梯次推进整村脱贫。

  凉州区把“对象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推行省委“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对象,采取“农户报、组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五步工作法,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由户主本人、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包村干部、帮扶工作队队长、乡镇党委书记签字背书,对人均纯收入在2800元以下的20646户77820人进行精准识别,实行实名制管理,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库”。抓好信息采录,实行“村级初审、乡镇复审、行业部门联审、扶贫部门审核”的四级联审制度,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采集工作,确保贫困户家庭基本状况掌握全面、真实、准确,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为精细管理、动态管理、精准管理搭建了平台。扎实开展核查,按照“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原则,先后3次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采集“回头看”,认真落实“五查”要求,逐村逐户开展核查,清理退出识别不准、条件不符的贫困对象329户1296人。加强精准管理,建立脱贫计划进度账、脱贫措施办法账、脱贫帮扶责任账,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序、落实脱贫措施。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完善修订了贫困人口分布图、贫困户致贫原因统计图、贫困村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图、贫困户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图等“5+N”张图,挂图作战,全力攻坚。

  

  凉州区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聚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精准扶贫。

  基层党建“引领扶”。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富民,采取“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等形式,组建贫困村产业链党组织22个,创建党组织助推精准扶贫示范点15个,培养储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255人;采取“村两委班子成员+贫困户”“骨干党员+贫困户”等模式,培育致富带头人100名,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双联干部“结对扶”。实行“432”机关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即县级干部、科级干部、一般干部分别联系4户、3户、2户贫困户),根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情况,重新调整双联干部联系户,7320名机关干部联系20646户贫困户,联村单位、联户干部为贫困村争取项目236个、资金2.6亿元,为贫困群众办实事644件。

  帮扶工作队“常驻扶”。整合双联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共433人,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85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解决急事难事866件,开展劳务培训28595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089件,充分发挥了帮扶工作队精准扶贫的“管道”作用。落实每个驻村工作队省财政5000元、区财政1000元的工作经费,区财政为每个工作队下拨每月2000元的炊事员工资,各派出单位按照政策规定落实交通、伙食补助、意外保险、体检等保障措施,确保了帮扶工作队“下得去”“驻得稳”“干得实”。建立落实驻村工作队督查考评、工作记实等18项管理制度,使驻村帮扶干部有任务、有责任、有压力。

  科技人员“智力扶”。从区、乡两级农业技术干部中下派8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建成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00户;选聘120名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技术员到85个贫困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指导,解决贫困群众在日光温室、畜牧养殖、特色林果方面的技术难题;选派82名城区骨干教师到贫困片区乡镇中小学校“送教下乡”;选派154名城区医院执业医师到贫困片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多点执业。

  社会力量“参与扶”。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等主题活动,全区614名人大代表、169名政协委员和38名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致富带头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动员72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荣华公司为“下山入川”移民无偿提供土地6000亩、安置移民3000人,并从水、电、路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凉州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强保障,聚合了强大合力。

  建立分层主体责任机制。建立区级领导包抓精准扶贫责任制,区上主要领导分片包抓5个片区,24名区级领导包抓24个乡镇,49名县级干部每人包抓1—2个贫困村。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工作、部门实施项目、乡镇富民增收、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联户“四个主体责任”。

  建立工作督查通报机制。成立由区上主要领导任组长的4个分片督查组,先后进行3次督查。成立8个常态督查组,逐乡逐村全面开展巡回督查。坚持问题导向,及时通报发现的17个方面43个问题,下发问题清单6期,督促限期整改。

  建立考核激励惩戒机制。制定《凉州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凉州区贫困村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实行由户到村、由村到乡、由乡到区的脱贫成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注重运用考核结果。对扶贫任务艰巨、扶贫成效显著、减贫“摘帽”任务完成较好、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同等条件下优先转任重要岗位,接任的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原则上从原任班子中选拔;对在精准扶贫考核中排序靠后的贫困乡镇党政正职进行约谈;对考核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贫困乡镇党政正职,采取调离、免职、改非、降职等组织处理。调离、免职、改非的一年内不得提拔,降职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强化“逢提必下”制度,注重在精准扶贫主战场考察、识别、使用干部,对联村联户、精准扶贫中作用发挥充分、工作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鲜明树立“干得好受表彰奖励、干不好受警示惩戒”的干事导向。

  建立责任追究问责机制。制定《凉州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凉州区检察院支持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对9名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的3名乡镇党政正职给予免职处理。严格落实省市区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一年一审计制度,及时发现整改问题,严格责任追究,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全面立体宣传机制。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6855”宣传方案,采取区级包乡领导和乡镇领导逐村宣讲、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干部逐户宣讲、不漏村不漏户全覆盖的方式,通过面对面宣讲,切实做到了扶贫政策干部熟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武威电视台凉州频道开设“精准脱贫共奔小康”栏目,播放精准扶贫新闻稿件158条,培树古城镇五畦村、黄羊镇上庄村、下双镇涨泗村等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先进典型,营造了决战决胜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推动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凉州区坚持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行业部门、财政扶贫、“一事一议”、区级财政兜底资金,做到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村投放,重点解决贫困村贫困户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2015年计划脱贫的45个贫困村自来水、动力电、水泥路、宽带网、安全房、乡村停靠点“六个全覆盖”,科技服务、幼儿教育、乡村舞台、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五个达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紧盯实现沥青(水泥)路、自来水、动力电、宽带网、安全房全覆盖目标,集中实施一批精准扶贫项目,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今年,建设饮水安全工程6770户29106人,改建中低压线路12.85公里,建成通村道路174.5公里、乡村停靠点50个,改造贫困户危房3050户,建设标准农田8300亩。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贫困村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完成19所小学附设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建成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45个、村标准化卫生室48个、日间照料中心56个,培训劳动力9040人。

  推进下山入川工程。坚持下山入川与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相融合,调整优化村庄布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两基地、两区域、一川五点”移民安置区。建成荣华新村、九墩滩黄花村移民安置点住宅789套,建成养殖暖棚280座、正在建设440座,已搬迁入住移民669户3326人。建成红水河东岸长城乡移民安置点移民住宅486套、养殖暖棚486座,已搬迁入住移民430户2000人。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相衔接,以小康标准建设农户住宅。今年,在下双镇、清源镇等7个贫困片区乡镇续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12个3736户,累计达到28个13690户。

  

  凉州区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减贫致富的主渠道来抓,有组织有规模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千家万户致富。

  推进主体生产模式脱贫一批。坚持“三抓三促”,对有棚有林贫困户,抓服务,促效益,深入开展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和特色林果业“扩量增效”行动,培育一批提质增效棚和早产丰产园,棚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对无棚无林贫困户,抓帮扶,促建设,深入推进“双联干部帮建暖棚温室”活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技术服务、产业贷款等问题;对无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抓扶持,促带动,鼓励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带动发展主体生产模式,确保贫困户实现户均2亩棚、人均1亩林目标。今年,全区新建设施农业2.76万亩、累计达到40.03万亩、户均达到2.34亩,新增特色林果20.6万亩、累计达到75.7万亩、人均达到1.02亩,其中:贫困户新建设施农业1.13万亩,累计达到4.96万亩,户均2.34亩;新增特色林果3.66万亩,累计达到12.3万亩,人均1.6亩。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脱贫一批。积极探索“致富能人+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在贫困片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61家,流转土地5.56万亩,涉及贫困户9209户,建立百亩以上流转示范点64个,流转面积4.1万亩,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贫困户土地流转收益。建成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古城镇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产业园、永丰镇沿沟日光温室示范园、松树南河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产业园等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当地138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有效增加贫困户就近务工收入。

  推进现代营销模式脱贫一批。抢抓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成、甘肃国际陆港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模式,在贫困片区乡镇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17个,面积达到18.1万亩。围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引进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冷藏、加工企业47家、运销企业9家,直接带动440多户贫困户增收、间接带动69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发展电子商务脱贫一批。推进贫困片区光缆到村入户工程,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96%。张义镇和3个村被确定为全省电商扶贫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凉州区被确定为全省电商扶贫示范区,正在筹备成立凉州区电商协会和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注册电商网店300多户。在贫困村建成电商网店48个,部分农产品已实现在网上交易。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脱贫一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向省农发行申请易地搬迁贷款205亿元,已到位贷款13.34亿元,发放11.49亿元。区财政筹资651万元,设立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争取信贷控制规模10.13亿元,发放扶贫专项贷款11835户5.9亿元。落实市级财政为今年计划脱贫的3.44万贫困人口每人1000元补助资金3440万元。制定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由双联干部监管使用,确保专项贷款和市级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富民产业。认真实施整村推进互助资金项目,区级财政配套1220万元,组建和正在组建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94个。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一批。积极推动精准扶贫与精准救助有效衔接,切实解决无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的精准脱贫问题,先后两次提高一、二类低保标准,保障水平分别达到3300元/人/年、2808元/人/年,实现政策兜底脱贫5909人。1931名残疾人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3217名贫困人口享受医疗救助1094.07万元、8501名贫困人口享受教育补助1480.08万元。(作者马顺龙)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