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下山入川拔穷根 治穷致富奔小康/图
原标题:下山入川拔穷根 治穷致富奔小康
——武威市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小康工程建设纪实
武威市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小康工程新建的小康住宅和暖棚养殖区。
武威市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小康工程新建的泵站。
武威市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小康工程新建的渠首。
马顺龙
2013年6月29日,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开工建设。
这是武威市推进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拔穷根工程、深入开展双联富民行动的重大举措。
2014年7月28日,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引水入川。
这项工程的竣工运行,将有效减轻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压力,改善金强河上游及南阳山片生态环境,为兰州新区西北部构筑道生态安全屏障。
这项工程竣工运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天祝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天祝县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
天祝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全县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贫困面高达50.8%,特别是有近5万农牧民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区,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任重而道远。
长期以来天祝藏区群众要求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诉求也很迫切。近年来,武威市通过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推广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努力实现生态移民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使高深山区群众看到了希望,生活在金强河流域上游山区的农牧民对下山入川翘首以待。但天祝县90%的面积为祁连山高深山区,可用于移民的土地极为稀缺宝贵。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为天祝谋划了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之路:下山入川拔穷根,治穷致富奔小康。人往哪里去、产业发展的土地从哪里来,一直是制约移民搬迁的一个瓶颈问题。实施下山入川工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要解决的是往哪里搬的问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后,市内一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农林场进入视线。这些农林场设施完备,农业基础强于高深山区,如果将部分贫困农牧民搬迁至此,无疑将会使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要收缴这些农林场,问题多、难度大。火荣贵掷地有声:“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再难也要干,而且要干成!”市委下定决心,顶着种种压力,清理收回市、区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72个。2012年,武威市无偿划拨给天祝县7个整体收缴的市区农林场,总占地面积6053亩,搬迁祁连、旦马和毛藏等乡镇高深山区农牧民348户1616人,人均分配耕地2亩,户均建设1座日光温室和1座养殖暖棚。2013年,武威市协调划拨黄羊河农场土地3632.5亩,用于集中安置天祝县旦马、哈溪、大红沟等乡镇生态移民370户1478人。
虽说,武威市将“双联富民”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下大力气推进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工程,有效改善了山区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天祝县目前仍有近5万农牧民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和高深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很大。为了贯彻落实好省委扶贫开发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快天祝县扶贫进程,市委主要领导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精心谋划,提出了一项集维护稳定、生态治理、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综合工程。
这就是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该项目区位于金强河流域上游东南部,包括华藏寺镇南山村、阳山村和松山镇,总土地面积200万亩。工程估算总投资4.17亿元,设计在天祝县城金强河上游东岸新建引水枢纽1处,修建梯级泵站4座,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铺设提水管道19.9公里、供水管道94.9公里。工程建成后,每年从金强河向南阳山片引水3080万立方米,解决项目区现有2万人及金强河流域上游海拔2800米左右祁连山水源涵养区3万移民的生活用水,解决10万亩设施农牧业生产用水和5.7万亩饲草地灌溉用水,兼顾项目区农畜产品和饲草料加工用水。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的实施,饱含和凝聚着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省市有关部门对天祝县的深情厚爱和大力支持。2013年3月份以来,国家扶贫办主任、原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建华先后到项目区实地调研,对项目工程给予充分肯定。
2013年4月2日,天祝大地春潮涌动,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轻车简从,来天祝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刘伟平省长说:“群众要脱贫致富奔小康,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有效途径,群众也有这个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用地协调,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切实解决好地和水从哪里来、资金如何落实、群众怎样增收等关键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破解环境恶劣地区群众脱贫致富难题,努力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同时,刘伟平还调研了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对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指导协调。
刘伟平省长的调研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天祝藏区的牵挂和关爱,带动和加快了省、市、县争取和审批项目的进程。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通过多次调研,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天祝高深山区贫困群众生活的艰辛,决心实施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特别是项目争取期间,他亲自为项目建设明坐标、定基调、绘蓝图,修改完善项目申报材料,赴省上京汇报沟通,带领市县两级干部驻兰蹲点协调衔接,全力以赴跟踪推进。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为项目争取铺平了道路,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超常规实现了项目谋划论证到审批开工的跨越。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说,对于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省市有关部门的深切关心和鼎力支持,天祝23万各族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永怀感恩之情。
二
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从供水工程来说,将跨度在40多公里的金强河水引到南阳山片绝不简单,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需要4亿多元资金。供水只是前奏,将3万名群众搬迁到南阳山片才是重点,综合解决移民群众衣食住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更需要32亿多元资金。
这么多的钱从哪里来?站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脱贫致富的出路前,武威市委主要领导和天祝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态度是坚决明确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事再难也要干。
为此,天祝县采取“群众集资一些、政府筹措一些、项目整合一些、向上争取一些”的方式,攥紧拳头,凝聚力量。先是加大资金整合和项目倾斜力度,凡是与移民有关联、能靠得上的项目都向南阳山片集中,全力以赴支持项目建设。随后,积极动员高深山区群众下山入川,并筹措资金,用最低的成本购买政府新建的房屋,整合群众的力量。同时积极向上汇报,努力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并规划在2020年前,陆续不断地在南阳山片实施项目,继续改善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
从南阳山片项目资金额度上来说,一个人口小县能在全省项目建设的总盘子中切到一块大蛋糕,也实属不易。项目争取过程中,省市发改、财政、水务等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仅省发改委就批复资金2亿元,其他2.15亿元资金分别来自于省水务、财政等相关部门。
除了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之外,其他争取到的水利项目也“鳞次栉比”。其中包括2013年中央财政统筹土地出让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基金高效节水示范项目、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二道墩注入式调蓄水库建设项目。同时,惠及南阳山片3万人饮水安全的2014—2015藏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正待省发改委批复。
与此同时,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移民搬迁的各个子项目也相继获得批复,土地整治、卫生设施、绿化工程等项目有条不紊推进。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骨干供水工程于2013年6月29日动工建设,于2014年7月28试通水运行,目前项目完成投资2.445亿元。
三
武威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将供水工程与下山入川工程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并按照“生态优先、分区实施、产业推动、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划。半年时间,同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效率之高,刷新了项目争取的记录。
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当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正式被提出并确立实施后,项目谋划、考察、论证、设计、审批等一系列工作立即启动。
南阳山片项目的核心是供水工程,供水工程的核心是引水枢纽、梯级泵站以及供水管线的建设。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科学规划,天祝县抽调水务、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骨干力量36人,邀请省市相关专家18名,加上其他的12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谋划、测量、勘探、论证的人数累计达到170多人。考察研究、认真比较、科学判断、慎重决策,短短3个月时间,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南阳山片的山山水水、沟沟洼洼,仅仅与供水工程设计有关的会议就召开了38次,确保了供水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自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在16个月的时间里,天祝县委、县政府累计召开座谈会、协调会、推进会、专题会等会议100多次。张发基、王英东等县上领导几乎每3天就到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上专门成立南阳山片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同时,从发改、财政、水务、农牧、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抽调骨干近200名。工程建设中,县上由一名副指挥长期蹲点现场指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项目建设中严格遵循项目建设“四制”要求,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不脱节。县上主要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工程施工现场,督促检查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生产等情况,按旬召开项目建设例会,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积极推进任务落实,形成了工作合力,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工程责任部门技术人员办公在现场,吃住在工地,按7月1日通水目标,各标段现场悬挂倒计时牌,倒排工期,明确施工时间节点,落实各节点施工进度计划,基本做到了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今年2月份施工单位进场后,在土地尚未解冻的情况下,开挖机械设备带振动锤掘进,砼浇筑采取搭建暖棚施工养护。进入6月份,建设指挥部每晚召开工程例会,通报当天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安排次日工程建设内容。同时,注重工程质量管理,监理单位实行旁站式监理,业主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跟班巡查,盯死靠牢每一道工序,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先后组织设计单位、生产厂家、供货商召开技术联络会8次,与设计单位协商将各专业设计人员派驻工地,现场出图、现场技术指导,保障设备安装,有效地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默默的付出和贴心的服务,才使得项目建设高歌猛进,捷报频传。
四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开工后,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多次到工程建设现场调研,并要求天祝县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强化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关,努力把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建成全市的样板工程。要加大与城建、农牧、水务、交通、电力等部门的衔接力度,做好移民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的宣传活动,深入移民村组,逐村逐户开展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实地观摩,使群众切身感受搬迁带来的好处,坚定搬迁的信心和决心。要坚持先建棚子、再盖房子的思路,组织搬迁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着力培育致富产业,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万群众下山入川,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和家园变换,而是经济社会重新构建的艰辛历程。天祝县委、县政府将其作为全县一号工程,摆上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各乡镇、各部门、各级干部同下“一盘棋”,同出一股力,按照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的“先建棚子、再盖房子”的思路,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为移民群众铺就了一条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在天祝,所有海拔在2800米左右的山区都是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群众只能从事传统种养殖业,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方式粗放。所有高深山区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生产方式的落后和生产效益的低下已经成为束缚这些群众发展的枷锁,只有彻底扭转这种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开辟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群众才能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近年来,天祝县积极构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日益凸显,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实践已经证明,发展设施农业是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设施农业中,南阳山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禀赋优厚、发展前景广阔。至2013年底,南阳山片已建成设施农业7113座9579亩,亩均实现产值1.6万元,分别是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的23倍、15倍、9.3倍。松山镇鞍子山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不到500户的小村庄里,规模养殖小区就有33个,养殖暖棚的数量更是达到了近700座。
松山镇鞍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包吉仓说:“暖棚养殖业确实好,这几年,我们部分群众靠它赚了钱、买了车、建了新房,供娃娃上了大学,情况好些的还在县城买了楼房进了城。”
如今,通水后的南阳山片14万亩土地得以灌溉利用,为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根据《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天祝县计划用7年时间在南阳山片新建设施农业10万亩,以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的转型。
目前,天祝县已确立了农牧结合、以牧为主、循环发展的理念,并从2013年每年整合筹措资金1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南阳山片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贷款贴息、实物补助、资金扶持、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将向南阳山片倾斜,“双联贷款”“双业贷款”也将惠及南阳山片广大移民。
天祝县委副书记、县长王英东说:“我们把下山入川与生态恢复治理结合起来,把供水工程与移民搬迁结合起来,把完善基础设施和培育增收产业结合起来,把推进水利工程与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结合起来,优化配置资源,确保南阳山片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移民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五
移民搬迁是一项庞大系统的社会工程。为了让移民群众适应新的迁入地生活,并让他们愿意住下来,能够享受到比原来更加便捷、舒适、高效的生产生活条件,天祝县把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化作为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的重点工作之一,全面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风水宝地”。
安远镇白塔村是坐落于雷公山脚下的一个贫困村,这里平均海拔3025米,终年气候高寒多变,年均气温-0.2℃,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今年56岁的王老汉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家里有人得了急病,送乡卫生院就是骑上摩托车都需要1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那就更难了。”
相比天祝县高深山区的其他贫困村,白塔村还算是条件较好的。整个规划迁出区平均海拔均在2800米左右,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简陋,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落后。
天祝县城建局局长宋海安说:“为了让移民群众住得好,我们精心设计了2种框架结构的房型供移民选择。房屋建筑面积80平方米,留有自用院落,户均住宅总面积可达280-320平方米,食、住、浴以及供排水、电讯等功能齐全,配套完善。”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移民搬迁规划》显示:三年内,天祝县计划搬迁安置移民7000多户3万多人,与搬迁人口相适应的水利设施、产业开发、道路建设、电力设施、住宅建设、学校建设等也将会同步跟进,南阳山片将被打造成天祝县现代设施农业、风光电新能源基地和全省移民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今年,南阳山片先期计划搬迁安置移民956户4000人。目前,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的各个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已完成投资2.61亿元,2号、3号、6号移民点开工建设住宅733套,主体封顶675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正在同步推进;7号、8号、9号移民安置点正在规划设计,计划近期开工建设。
除了漂亮的房屋外,文化、教育、卫生、道路、电力等其他设施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满州营移民点卫生室和王家涝坝移民点卫生室正在加紧建设,一座完全小学已初具规模,松山镇中心幼儿园正在进行装饰工程,松山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易地搬迁施工电源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的实施,为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大好的机遇。群众搬迁到这里后,将彻底斩断穷根,开启全新的生活。马场村是西大滩乡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一个村。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十年九旱,生存条件艰苦。目前,全村共有560户2489人,其中贫困群众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西大滩乡马场村村民韩正元说:“过去,政府每年都投入不少资金,帮助我们脱贫,可是自然条件严酷,吃水、上学、行路、就医等各方面都存在困难,贫困面貌一直没有改变。”
下山入川的春风吹遍了天祝的贫困山乡,贫困了几代的村民们看到了新的曙光,在各乡镇政府的组织下,搬迁群众代表纷纷前往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安置点进行现场考察。回来后,搬迁成了村里的热门话题。
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开创了天祝县当年开展前期工作、当年获得审批、当年开工建设的水利工程的先河;3个月争取到4亿多资金,也创下了天祝项目争取史上的最高记录。投资32.37亿元的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决不是三万人口的简单重组。它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绝不亚于南阳山片从一块荒滩变成一块“风水宝地”的沧海桑田。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只要执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心中有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生活冷暖、所思所盼装在心里,才能保证工作以群众为出发点,保证工作以群众为落脚点。心存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就能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一线,把握群众的需求动脉,与群众同呼吸,做群众的知心人,工作自然都是以群众为出发点,以群众为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时刻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心实意地办一些顺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实事、暖民心的难事,实实在在为民解忧,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事业才能顺利。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说:“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工程的实施,必将使高深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必将加快全县扶贫开发进程,促进全县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同时,这场拔穷根的革命还可使迁出地的生态得到彻底的‘休养生息’,减轻石羊河流域源头的生态压力,为兰州新区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必将在天祝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