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17万贫困群众的同步小康

29.06.2015  13:01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

6月9日,随着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的隆重召开,省委省政府精心制定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重磅出炉!

“1”,指1个意见——《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17”,指17个一揽子专项配套《实施方案》。“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是“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化和拓展,鲜明提出了全省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期盼的主动回应;是聚焦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出的组合拳。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贯穿了精准性的要求,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强化了配套化的措施,为全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明确了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一条逐渐走向精准的路

贫困是甘肃最基本的省情。

扶贫攻坚是甘肃最大的任务。

同步小康,甘肃不能掉队,更不能拖全国的后腿!

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掷地有声的誓言!

经过30余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甘肃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但是,到2012年底,全省仍有贫困人口692.2万,为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33.2%,为全国第二;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83.2%、全国的47.3%。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面对这一典型省情,甘肃如何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担子再沉也得扛起来——

2012年2月20日,省委召开动员大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省市县乡四级1.5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多个行政村、67万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不脱贫不脱钩。

动员大会第二天,王三运就冒着严寒,率先来到自己的双联联系点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村民史治军怎么也没有想到,省委书记会带着被褥住进自己家里。在驻村的两天里,王三运奔走在田间地头,走访贫困村贫困户,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一起探讨脱贫致富路子,一起在田里推车劳动,用行动传递出一个信念:“只要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够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贫困村贫困户,用真心帮困、出实招扶贫。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贴近了。群众高兴地说:当年的八路军又回来了。

三年间,通过双联行动,共投入产业培育资金344亿元,培训农民334万人次,帮办实事67万件。最重要的是,双联行动点燃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脸上有了笑容、心中有了梦想、脚下有了努力改变命运的行动。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强调“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要“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对全省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极大鼓舞,也是对省委省政府的极大鞭策。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如何把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精力聚焦到扶贫开发上?

一场扶贫攻坚“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保障怎么办”的专题研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同时,省委常委和省政府班子成员围绕扶贫工作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调研。

在深入研讨和广泛调研基础上,2013年9月17日,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指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强调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两年来,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全省贫困人口由692万减少到412万人,年均减幅20.2%,比全国年均减幅高6.8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19.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07元增加到5736元,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两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带动下,各级各部门把扶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牢抓在手上,融合推进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着力破解瓶颈制约,进一步聚焦发力重点,强化财政投入倾斜力度,强化金融信贷支撑作用,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功能,使这一时期成为我省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汪洋副总理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甘肃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扶贫新路子,为全国带了个好头。

一个凝聚智慧力量的过程

进入2015年,全面小康建设进入了倒计时。

但我省全面小康整体进程还相对滞后。据测算,2013年我省全面小康指数为68.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3个百分点,而贫困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则达到了8.94个百分点,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和洼地、难点和重点都在贫困地区——

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中,80%的贫困村和66%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大沟深、高寒阴湿、灾害频繁的地区。这些地区贫困发生率达4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贫困地区平均水平的60%,扶持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但是,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和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于是,2015年新春伊始,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整体战和大决战的运筹帷幄已然展开——

2月25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王三运就来到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委农工办、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就做好新一年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要在精准上深入,重视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上、在扶贫攻坚行动“六大突破”上、在帮扶对象调整上、在解决特殊问题上、在协调推进机构高效运转上体现精准。

2月2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冒着大雪在渭源县元古堆村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整合资源和资金,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将各项帮扶措施细化到户,一户一策,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此后3个多月中,从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省市党政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再到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扶贫开发都是重要议题——

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力量资源,有的、有力、有效放矢,博取最佳效益;如何破解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问题;如何破解发展缺技术、缺资金、缺自信等难题;如何围绕“六个精准”,切实解决好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以及扶贫坐标系、扶贫导向等问题;如何靠实扶贫攻坚领导责任,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个个问题,直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深入研究、努力破解一个个问题,也就使扶贫攻坚各项措施一步步向精准逼近。

3月20日,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用两个半天的时间,专题研究精准扶贫工作。王三运指出,扶贫开发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不仅需要向贫困宣战的坚定态度,更需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要坚持实施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不能变,因为“没有精准扶贫的实施,就难以有效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没有贫困问题的解决,就难以确保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会议对起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做出了安排部署。

省委副书记、省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欧阳坚随即主持召开会议,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文件起草组,同时由各相关部门组织力量负责各专项配套实施方案的起草,起草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为了使正在起草的文件更具针对性,从三月底到四月上旬,王三运、刘伟平先后深入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藏区三大集中连片贫困片区和插花贫困片带调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从定西旱塬的农家院落到陇东的山梁沟峁,从山路崎岖的陇南文县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肃北阿克塞,从革命老区到甘南藏区,每到一地,王三运进农家小院,进蔬菜大棚,进养殖圈房,与贫困群众促膝交谈,与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就面临困难、致贫原因、脱贫办法等,逐条问、认真听、仔细记,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任何一个细节。

刘伟平在调研中随机选择贫困户,采用问卷调查、解剖麻雀的形式,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及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他强调,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只有分门别类找准致贫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明确需要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解决、需要用多少资金来保障。

调研中,贫困群众的心声一点一点汇聚——

在干旱贫瘠的陇西县柯寨乡葡萄村,贫困户张福荣希望能在村里建个幼儿园,这样孙子就能就近入园,儿子儿媳就可以就近打工;在革命老区环县的环城至杨庙掌通村公路施工现场,年近80岁的程友贤说,村里几代人都盼着能走上柏油路;在省列重点贫困村甘州区金王庄村,万新秀的儿子因病去世,全家靠低保度日,生活困难却苦于没有增收渠道……

调研中,精准扶贫的思路举措愈发清晰——

必须加快转变扶贫方式,彻底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定期脱贫;

必须找准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落实精准扶贫措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谋事,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干事,以久久为功的劲头成事;

必须靠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去破解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

必须避免政策碎片化,以系统性思维,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

调研中,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一次次传递——

绝不让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让革命老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路上绝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掉队”……

与此同时,省扶贫办、省委农工办、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扶贫任务较重的10个市州及58个特困片区县,分层分级对全省247个贫困村集中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缺发展资金、缺致富技能、缺致富门路、缺信息服务,因病、因学、因建房、因婚等致贫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调研、座谈、入户调查、信函征求等各种措施办法,大量第一手资料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文件起草组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投入工作,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分析、思考、讨论、争论甚至争执,认识在反复讨论中不断深化,思路在持续论争中不断拓展。同时,文件起草组坚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不说不现实的目标,不讲不切实的任务,不提不务实的办法,去伪存真、精雕细琢,确保方案的内容和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意见》及12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的草稿终于完成。

5月13日至14日上午,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就《意见》和专项配套《实施方案》进行讨论。王三运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找准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摸清贫困地区群众的愿望诉求;要体现倾斜力度,把资源和项目更多地配置摆布到贫困地区;要明确务实办法,力求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效一目了然;要树立鲜明导向,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扶贫开发上、把工作重点放在谋划精准扶贫上。

集思广益,才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5月中下旬,省委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就制定《意见》及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分别征求省级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部分基层人大代表和部分县区负责同志,我省十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大家一致赞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思路和措施,并结合我省扶贫开发实践,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农民技能培训、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困难家庭学生上学、提高农村医疗水平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见地、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王三运要求,文件起草组和有关方面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并在文件修改时予以充分吸收,努力使《意见》和专项配套《实施方案》成为既符合中央精神和甘肃省情实际、又符合各方意愿和群众利益的政策性文件。同时要求进一步拓展渠道、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各级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使政策文件起草修改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成为凝聚智慧、集聚力量的过程,成为推动工作、落实见效的过程。

刘伟平指出,要认真倾听贫困群众呼声,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所盼所需,使每一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更“接地气”,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指示要求,文件起草组和有关部门认真梳理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经过反复论证,不断扩充配套支撑政策内容,专项配套《实施方案》由12个逐步增加至17个。

文件起草过程中,王三运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亲自对《意见》和各专项配套《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其他省领导也结合分管工作对相关文件亲自审定;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职能、认真算账,充分论证、反复研究,提出了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时限的意见办法提供决策。王三运强调,精准扶贫不仅需要物质的措施和办法,也要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良好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重点对《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办法》和《全省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的实施办法》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改。

近4个月中,《意见》稿先后进行了近30次较大修改,各专项《实施方案》也都经过反复修改,并由分管省级领导审核签字。

6月5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6月8日,省委正式印发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的通知。

造福我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正式出炉!

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王三运总结说,这套文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历了反复的锤炼和抽样调查,集成了各方面的智慧和成果,总体上体现了中央精神、省情实际和群众期盼。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符合甘肃实际,必将在甘肃发展史特别是扶贫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给甘肃贫困群众带来切实的福祉,为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份精准扶贫的任务书作战图时间表

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期间的讨论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是省委省政府心系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先手棋”,是进一步融合推进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大手笔”,是助推全省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及时雨”,必将极大地造福全省417万贫困群众,必将有力地加快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那么,作为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顶层设计和战略抓手,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在精准上究竟解决了哪些难题,含金量又在哪里——

工作方案确定了扶贫攻坚两步走的阶段目标:提出从今年开始,前三年集中攻坚,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后三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工作方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贫困群众最有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事项,提出了一整套措施办法,既有对贫困县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性问题的系统解决,又有对贫困群众生计发展、个性需求的全面扶持,都是政策干货,都是真金白银,都是硬性规定——

强调要规范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对225个特困片带和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

提出了加强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建设的明确目标和具体举措。比如,农村公路方面,提出到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动力电覆盖方面,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尚未通动力电的891个贫困村、2404个贫困自然村动力电覆盖问题;危房改造方面,提出到2017年底,完成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危房(危窑)改造42万户,2020年前完成建档立卡的63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针对扶贫投入不足问题,明确规定省级和片区县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同时重点做好“开源”和“聚流”两篇文章,即一方面坚持争取国家资金、筹措省内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并重,尽可能地扩大扶贫资金总量;一方面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有效整合扶贫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使用效益最大化。

针对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由省级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同时创造性地建立贫困户风险补偿基金……

制定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

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王三运强调,必须带着强烈的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以“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的情怀,扑下身子实干,铆足劲头苦干,扎实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前进的号角已然吹响。各级各方面要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奋斗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劲头,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坚决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整体战和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