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

16.05.2016  23:25

坐落于金城兰州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城雕,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

精雕细琢

草圣张芝

和睦

幕间

唐乐系列之一

    城雕《黄河母亲》1986年4月30日落成。

    她坐落在中国甘肃·兰州·黄河之滨,作品长600cm,宽220cm,高250cm,由二十四立方山东泰山红花岗岩雕刻而成。

    1987年《黄河母亲》获全国“首届城雕优秀奖。

    2009年获住建设部、文化部颁发的“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黄河母亲》建成至今已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以一个城雕作者的身份,一直在跟踪这座凝固的石雕与外界发生的一切联系,关注这座城雕产生的反响,搜集到了可供查询的大量文字资料,这就是我参加十三年前“2002中国·北京国际雕塑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选题的可靠依据。我沉思,时至今日,这件城雕作品从我手中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在《黄河母亲》三十年纪念的时候,我取得了“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发言权。

    我用了《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作为论文的题目。我将通过《黄河母亲》与城市的对话、与人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证实城市雕塑无论从宏观到微观都与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我还以自己切身的体验,阐述一件城雕的诞生与作者有着无尽的对话,感知城雕是一种责任。

    1《黄河母亲》与城市的对话

    我们常说城雕是城市的眼睛,那么,她应该是明亮的。

    《黄河母亲》如今已成为兰州市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人们通过文章,在报刊上对她这样描述:

    “黄河母亲几乎成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另一张面孔。

    “如今的兰州人很多家庭里都有在黄河母亲前的全家留影。

    “黄河母亲枕青山卧大河,早已成为兰州的形象代表。

    “黄河母亲雕塑于1986年建成以来,便为中外游客瞩目,成为兰州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黄河母亲》是诸多表现母亲河——黄河的艺术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尊,作品的构思巧妙,突破成规,把母亲河——黄河处理成为年轻母亲的形象,她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以一个妇女形象来象征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者一片水域,在雕塑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黄河母亲》却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因为,在她的身上是那么完美,那么强烈地体现出中华之母的本质和特征。

    “这座雕像,凝固着一个伟大而永恒的主题,兰州人为之自豪,国人也为之自豪。

    “《黄河母亲》这座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饱含着黄河流域文化精髓的伟大雕塑因其独特的创意和设计制作而闻名于国内外。”

    “黄河母亲石雕更具有魅力,寓意更深,难怪‘母亲’雕像前拜谒者、留影者络绎不绝……涛声在底下尽情诉说母与子、人与河的万种亲情。她仿佛一切都包容,一切都可以理解和谅解,完完全全是慈爱宽容的母亲形象。

    “黄河母亲用红色花岗岩雕凿而成,是兰州的标志雕塑。

    在这座城市,许多重大的活动与事件都与《黄河母亲》密切相关:

    1984年夏,兰州市决定建造这座城雕后,甘肃省将《黄河母亲》的奠基作为全国《地学夏令营》在兰州开营的重要仪式与内容,全国地学夏令营献石碑一块,题字为“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

    1989年,世界核物理前沿问题研讨会确定在兰州召开。该会的联合主席王顺金、冯达旋先生选用了《黄河母亲》图像,作为会议宣传页在世界各地张贴。(1990年召开)联合主席、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刚下飞机,即在冯达旋先生陪同下绕道观看了《黄河母亲》。

    1994年,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甘肃兰州开幕。黄河母亲雕像被确定为开幕式的形象展现。中国第四届艺术节的纪念币选用了《黄河母亲》的图像。

    1996年10月20日,马来西亚商报刊登李氏宗祠成员寻根访祖团在《黄河母亲》像前合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甘肃省举行庆祝活动在《黄河母亲》雕像前召开。香港大学生代表,将从香港带来的泥土洒在《黄河母亲》雕塑身旁。

    ……

    2《黄河母亲》与人的对话

    《黄河母亲》建成三十年来,接待了数十万计的人们,他们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作品与人们产生了交流。人们通过文章和诗篇,抒发了内心的感受:

    “《黄河母亲》以独具匠心的构思,质朴、坦荡、娴静,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善良和智慧的力量。《黄河母亲》问世后,不仅使兰州引以为自豪,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受到海内外广泛的赞誉,成为中华民族母亲的形象,人们都想在这美丽的雕像前留个纪念。”

    “凡是黄河哺育长大的炎黄子孙们站在石雕面前,都会感受到它巨大的思想内涵的冲击,仿佛看到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会油然产生无尽的联想和难以言状的感动,都会觉得自己就是雕塑中的那个孩子,从黄河母亲那里得到过和正在得到深情的爱抚。

    “去了兰州的人,总要去看看黄河,黄河之滨矗立着一座声名远扬海内外的大型雕塑《黄河母亲》,在巍巍北山和宽阔大河的衬托下,她的端庄,她的仁慈、她的美仪,使人内心油然升起温暖、亲切、依恋。

    “天天都有男女老少在《黄河母亲》面前聚拢,望着母亲、望着对岸的山、望着匆匆来而又急忙忙去的黄河,人们缄默、沉思、谁能抑制住心灵上的奔流。

    “站在黄河母亲像前,我们如娇小的孩子,把身体紧紧地依偎着那方巨石,体会着母亲的温暖,伸手轻抚巨石的母亲像,交融着一种真挚的爱意。

    “我们觉得像海外归来的游子,回到渴盼的家园,用心领会母亲的伟大,家园的温馨。这颗心依然在母亲身边停留,这双眸子依然在母亲身上顾盼。

    “一批批普普通通的游客来了,他们看到母亲怀中奋臂击水的幼儿说:这多么像我家的铁蛋啊!

    “当我看到黄河母亲巨幅雕塑时,立刻感受到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她是如此真实完善地体现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宽厚的胸怀。

    “代表着民族博大、善良、智慧和力量的黄河母亲像问世后激起了国内外华人的强烈反响和好评。

    “说起雕塑《黄河母亲》金城人妇孺皆知,它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黄河母亲》问世后,在海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海外赤子李政道在雕像前激动不已,更多的海外华人面对美丽的《黄河母亲》忍不住眼含热泪。她凝聚了一股强大的爱国热忱。”

    “出火车站打的直奔黄河,那座早已熟知的著名雕塑《黄河母亲》与我们见面了,端庄美丽的母亲面带慈祥的微笑侧卧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这座雕塑把黄河的精髓,黄河的灵魂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位朋友自南方来,来到依山傍水的《黄河母亲》前,这位朋友在雕像前驻足良久,流连忘返,他凝视着、低语着,看得出来,这尊表现人类永恒之爱的雕像深深打动了他。末了,他动情地说了一句:永远的黄河母亲。

    1986年8月25日《甘肃日报》刊登:“万里副总理特意下车仔细端详这座精美的雕像神韵,风趣地对同行的同志说‘我们一块到母亲怀抱照张像留念!’他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发源地,黄河岸边,矗立这座雕像很有意义。

    1990年香港中华促进中心会董安子介博士(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陪同邵逸夫爵士来兰州,他在撰文《纵横七千里古今五千年》(《人民日报》1990年刊登)一文中称:“兰州地处黄河两岸,南岸新建有石雕成的‘黄河母亲’巨型雕像,十分壮观,观后很有自觉为‘黄河儿女’之感。

    1994年9月3日甘肃《民主协商报》刊登:李瑞环同志围着这座优秀的石雕像仔细地观赏着,然后对摄像师说,“来给我们在母亲身边留个影。

    三十年来仅我搜集到的咏《黄河母亲》的诗篇达三十余首。其中,革命前辈杨植霖先生留下遗言,请求甘肃省委将他的诗篇《鹧鸪天·于黄河母亲像前》刻于石碑,现立在《黄河母亲》雕像前。诗文如下:

    慈母凝神望子孙,声威信誉满乾坤。峥嵘岁月时追忆,感念摇篮永世恩。歌幸福,论飞腾,中华又启凯旋门。黄河之水多滋润,一派横流颂国魂。

    1992年9月13日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夫妇来到《黄河母亲》像旁,他咏就了《黄河母亲》诗。阐发了报母亲恩,报人民恩,报国家恩的情怀。诗文如下:

    散步黄河滨,默念黄河恩。孕育我民族,黄河是母亲。何以报亲恩,视汝寸草心。此心无穷尽,誓待黄河清。

    兰大中文系副教授王传明咏诗一首:何须是处苦寻根,九曲黄河即母亲。温厚丰神翼华夏,甘甜乳汁哺儿孙。烟波浩荡春长在,文化绵延绪永存。巨匠雕成慈貌美,游人纷至乐天伦。

    这些充满热血沸腾的诗篇,是中华儿女通过《黄河母亲》雕像寄托和抒发了对中华民族的无限深情,有力地证实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是充满希望的。

    3《黄河母亲》与历史的对话

    历史给了我们一个灿烂的文明,我们做子孙的应该使文明在我们时代延伸。

    “母亲这伟大的称号,才能恰当地配给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人类祖先繁衍生活的摇篮,人类从黄河岸边站起。从黄河岸边走来,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壮观。

    “黄河母亲,这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又永恒的形象啊!……黄河母亲既有传统的恬静朴素和敦厚大度的气质,同时又具有健康智慧的现代精神……十余年来《黄河母亲》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祖国和民族的化身。

    “母亲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她以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繁衍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历史”。

    “《黄河母亲》石雕的母亲像,具有东方女性的特点,慈爱、宽厚、秀丽、善良,她象征着中华民族……让我联想到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在母亲身旁茁壮地成长……我们说石雕《黄河母亲》是经得起推敲的,在黄河岸上是可以永存的。”

    “每次经过滨河路《黄河母亲》雕塑,总要注目良久,感慨千万,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英雄的中华儿女,千万年来,她的无私、勤劳、勇敢的美德,是我们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这件富有鲜明民族气派和个性风格,备受海内外艺术界和广大观众赞扬的《黄河母亲》将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载入史册。

    4《黄河母亲》与时代的对话

    作为公众艺术品的一件城雕,它是如何转换为巨大精神力量的呢?它对这个时代将产生那些作用呢?人们在文章中写道:

    “黄河,在儿女的心中奔流,汹涌澎湃,千秋万代。二十世纪80年代,中华儿女对黄河母亲的无限情爱,终于在一位中年女性的手中托起——大型石雕《黄河母亲》诞生了。

    “黄河母亲不仅早已成为兰州的形象代表,更因为所蕴含的主题,越来越多地成为海内外华人倍感亲切的祖国的化身。

    1991年4月,台湾著名雕塑家李再钤先生来兰后撰文《黄河母亲—甘肃兰州黄河岸上的母亲雕像》(发表于1989年第一期《雄狮》美术)。

    文中评介:“她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屈不挠,缔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悠久的中国历史……展示了新文明的诞生与展望”“就黄河文化的推展和演进来说,她是值得赞扬的,她无疑是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精神。

    “在近百年的中国现代雕塑史上《黄河母亲》无疑是一件具有崇高美学思想和艺术品格的杰出作品”。

    1997年庆香港回归,《人民日报》海外版印发香港回归纪念年历,《黄河母亲》雕塑图片选为首页。

    1999年庆澳门回归,作者捐赠汉白玉《黄河母亲》一尊,在参加北京、澳门两地的中国艺术大展后,由国务院文化部转赠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列入“澳门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1986年18期《红旗》封面刊登《黄河母亲》雕塑大幅照片。

    2002年第5期《求实》刊登《黄河母亲》雕像特写照片。

    1995年5月11日《西安晚报》刊登沈阳造币厂推出我国第一套母亲节纪念章,《黄河母亲》选作镀金纪念币图像。(银币选用了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像)

    2002年《中华故土地图》活动中,兰州取土仪式在《黄河母亲》像前隆重举行。

    2009年《黄河母亲》成为甘肃首个“新品类”文物。

    2015年4月,一座花岗岩《黄河母亲》落座于台湾淡江大学,这项活动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何鄂雕塑院承办。

    2015年《黄河母亲》(汉白玉珍藏版)由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政府作为永久纪念赠于三亚兰州舰。

    2015-2016年1月至3月,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黄河母亲》被确定为呈现中国公共艺术脉络的关键性节点,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选为最具文献价值的11个个案之一,在观众互动环节一致选为“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

    5《黄河母亲》与作者的对话

    作品孕育的原动

    我在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学习、临摹、研究十二年之后,临摹已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忽然有一天,我明白了敦煌艺术是中国人老祖宗的创造,光辉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的光辉。我们可以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骄傲、自豪,但它不等于我们的创造。于是,我无情地责问自己:你难道没有一点创造才能吗?你活着,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周围的人和事难道从未感动过你吗?我在对自身的极度不满中,寻找着失落的自己,寻找迷失的创造力,进而寻找着这个时代的创造,我顿时悟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灿烂文明给予我们子孙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两个字:“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历史的辉煌。

    没有创造,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看不到今天的辉煌。

    这一次顿悟,不仅孕育出了《黄河母亲》这件城雕,也从此奠定了我人生的终极坐标。

    开始,我在“我们这一代人要做事”的强烈愿望下,构思了《黄河儿女》,因为黄河是从兰州流过的,我想到黄河与甘肃人结下不解之缘,构图上还有一个黄土高坡的西部汉子。后来又想,儿女总是一代一代更替着,今天我们是儿女,明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是儿女,恍然一悟:母亲是永恒的,于是,减去了男子像,《黄河母亲》设计稿诞生了。

    倾情投入创作与制作

    《黄河母亲》设计稿在京展出后四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图片,我以极大的热忱积极开始了《母亲》像建造的准备:亲自去北京雕刻厂询问石雕制作的工序、造价和石料的选择,亲自给山东石料公司写信询问石块开采的体量大小。很快传来喜讯,兰州市政府决定建造并立项,我开始制定1∶1泥塑放大方案,测算出数十个标高数据,之后亲自参与完成泥塑制作并在放大中不断调整、完善艺术造型的表现。

    我在现场观看了石膏翻制的全过程,亲自参与模型分块,石料分块,又去山东石雕现场对石雕制作做艺术指导,我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现在,我拥有了第一件城雕每道工序的原始记录,都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当《黄河母亲》的设计稿1984年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城雕设计方案展时,曾被大连选中,他们通过甘肃美协将长途电话内容转告我,说大连希望建造并询问造价,我一心希望建在黄河边,于是写信谢绝了。

    由于我密切关注雕像的一切反响,竟然意外地发现了《黄河母亲》的设计稿于1984年5月9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黄河母亲》城雕落成后,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日子竟是两年后的同一天,1986年5月9日,多么奇妙的巧合啊!

    感受城雕重任在肩

    我这里最想提到的,是在制作这件《黄河母亲》城雕的过程中,第一次体验了一件城雕在雕塑家心中的分量究竟有多么重。

    当1∶1泥塑稿完成时,兰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来工棚审定作品泥稿,时任市长王道义高兴地说:“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件大型城雕,说了多少年,今天成为现实”。若按常规,作者必然高兴,因为泥塑稿已被领导通过了。可是,我忽然意识到,这件泥塑一旦翻成石膏模型,石雕就按模型雕刻,最后成为永久的石头形象,有了问题就再也不能改动了。想到这里心情立时沉重起来。我看着我的这双手,明白了雕像的命运实际上就在我的手里,于是,我丝毫不敢歇息松气,又继续塑下去,只希望塑一下,再多塑一下,塑好一些,再好一些。一直到1985年8月1日翻制小组11人进入工棚前几分钟,我才从工作架上撤下来。当石膏模型将送往山东去进行石雕时,我亲自仔细地检查每一块模型,是否包装好。希望模型安全到达,万无一失。

    石雕完工了,雕塑用五辆汽车从山东运回兰州,安装那天,宋春华副市长来到施工现场,北雕厂技师们的组装工作很顺利,当吊车吊起最后一块头部造型准备就位时,我忽然怕起来,想到这座雕像在工棚塑造时,光线较暗,打石雕时,又在山东露天散放着,今天这是黄河母亲永久的位置,许多担心同时涌入脑海,母亲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是否协调呢?面部五官的表情是否相对称呢?心紧缩了,我像已犯了错的孩子,竟不敢抬头看她,默默地走到几十米外的路边,怯生生地望去,等到终于看清了比例正常,才放下心里的一块石头。

    雕像安装完成修整合缝后,数十位甘肃省、兰州市领导,前来观看并通过验收。此刻,我又清醒地告诉自己,今天只是领导通过,剪彩时,才是雕像诞生的第一天,作品才真正开始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于是,在雕像落成后的第一个月里,我在工作之余,下班后即坐公共汽车到《黄河母亲》像前,坐在人群里听人们的议论,一月后我才真的放心了。

    之后,我依然一直在关注这座雕像的命运,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弘扬民族文化,创造时代精品

    《黄河母亲》雕像的建造,给了我许多启示。城雕,应该是世界上就只有这一件。

    城雕,是公共艺术,她不仅仅属于个人。城雕更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我想用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来说明一件城雕的公众影响:一件城雕,如果每天10个人说好,10天即有100个人说好,传出去就是好,好,好……一件城雕,每天10人说不好,十天即有100人说不好,传出去就是不好,不好,不好……

    我以一个女儿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塑造了《黄河母亲》,我又以十三亿人中的一个,竭尽一个女儿的义务,努力去做一个“母亲”的好女儿。千千万万前来观瞻《黄河母亲》的黄河儿女、华夏子孙、海外赤子通过雕像又寄托了他们对民族的无限深情,最终将汇聚成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想说,我年已八十岁,今后的岁月已不会太多。

    我能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唯有雕塑。我能够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唯有雕塑。

    鹧鸪天·于黄河母亲像前

    杨植霖

    黄河之水多滋润,一派横流颂国魂。歌幸福,论飞腾,中华又启凯旋门。峥嵘岁月时追忆,感念摇篮永世恩。慈母凝神望子孙,声威信誉满乾坤。

    (此诗已刻于岩石,立在黄河母亲雕像的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