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晖玲代表:持之以恒逐梦在绿色事业征程中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晖玲的事业之路从她大学毕业后就与草结缘。从业三十载,无论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攻关,草业科学是她勤勉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和平台。作为我国一名草学方面的专家,马晖玲建树颇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晖铃履职尽责。她深入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国情民意,积极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建言献策。在过去的近5年的代表履职过程中,马晖玲参与了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组织的多项视察调研活动,并在深入思考中提出许多意见建议。尤其是作为专业技术型代表,马晖玲代表草业界积极向国家相关决策和职能部门建言献策,从中国草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角度,通过深入调研和积极思考,于 2018〜2021 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代表建议20多份,一份份建议中饱含着她对草学事业的挚爱,担当起人民代表的使命与责任。
耕耘不辍 桃李芬芳
1987年,马晖玲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回到故乡甘肃兰州,在甘肃农业大学任教;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2009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苜蓿基因工程育种研究;2008年〜2009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环境生物系从事草坪草抗病诱导及其机理的研究。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三十载,她坚守着神圣的职业精神和理想情怀,初心未改,执著依旧。
草业科学是以草原资源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草食动物饲草饲料生产、城镇绿化和生态治理为主体的应用型学科。多年来,马晖玲及其团队立足西北,围绕青藏高原地区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工作,并对优良种质资源的抗逆性及分子遗传机理进行着深入研究,在发掘优异抗逆基因的探索中,针对优质、高产、抗逆育种目标,着力发掘我国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旱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区域特色草类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筛选和鉴定,构建重要生态草类基因文库和核心种质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优质牧草及草坪草新品种。
务实严谨、精益求精、不断超越是马晖玲及其团队成员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作风和科研态度。多年来努力探索,勤耕不辍,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马晖玲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教材专著10部。同时,她还兼任国家林草局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委员;第四届全国林草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运动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和牧草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为草学行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平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马晖玲的另一种职业崇尚所在。她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启发和影响。教师的品德、学识和行为等都将影响着青年的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为师者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德高’。崇高德行的形成要靠学问来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高水平的‘学识’提供保障。”她深知,为人师表,品德为先。只有通过提升“德”与“学”的双重修养,使自己做到足够优秀,才能够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感染和引导他们正直做人,认真做事。
从教多年来,马晖玲一直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本职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以科研来支撑教学,保障优良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她主持开展的《草坪学》课程(本科类)获得2011年“甘肃省精品课程”荣誉、2016年甘肃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展教学研究项目4项,均获得国家级奖项和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马晖玲获得“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荣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晖玲淡泊名利,在攀登科学高峰和人才培养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浮夸,不骄躁,扎扎实实做科研,认认真真育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三十多年来,她的人生价值标准和科研教学理念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既要天蓝草碧 又要脱贫致富
2018年,马晖玲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国家支持草业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发展的建议》《建议国家加强西部生态脆弱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的意见》等3份建议,希望借助草原学科团队力量,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关于西部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贫困人口脱贫方面的建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科技进步出实招、谋良策。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2019年,马晖玲在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开展全国第二次草原普查、强化草原保护建设科技支撑》等代表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她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出的进行《草原法》修订、颁布新法《草地资源保护法》等建议都被采纳,已被列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工作议程中。
马晖玲凭借自己多年对草原的关注和研究,建议青藏高原牧区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等产业为主,对有条件或有潜力的牧区,要注重打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景观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强化培训,转变牧民原有的以牧为主的生产方式,通过服务业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环境保护和扶贫脱困双赢。
从草原到足球场
2019年全国两会上,马晖玲提了《关于科学规划土地用于足球场场地建设的建议》《关于设立天然草坪足球场建造和养护关键核心技术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的建议》《关于重点支持安全、环保、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研发与产业基地建设的建议》等6份代表建议。其中,有关普及足球运动的代表建议被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之一。
记者疑惑,草学专家和足球话题是不是离得有点远?马晖玲却说:“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是从我研究的草坪科学为出发点的,草坪的功能之一是为运动场设施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通过与我国草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企业沟通调研,证明凭借我国草坪科学的实力,建设世界标准的天然草坪足球场地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和全国人大代表,我很想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天然草坪足球场地建设,让更多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这将为提升中国足球运动水平创造更好条件,有效推进中国足球事业发展。”马晖玲认真地说道。
为母亲河建言献策
2020年以来,马晖玲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域。2020年,她提交了《关于列项实施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祖厉河治理项目的提案》《关于发行中长期国债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021年又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条例立法工作的建议》。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市)名单,下发《关于做好生态保护补偿立法研究工作的通知》。2020年5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马晖玲认为应优先开展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研究工作,依据对干流水资源贡献量确定补偿、受益主体,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并建立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立法可进一步明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方生态保护的责任和权利,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刚性约束,进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效落实。”马晖玲强调。
希望我国草种业不要再被“卡脖子”
2021年,在全国两会上,马晖玲提出了《关于提升甘肃省草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她强调,草种业是我国草原生态修复、国土绿化与荒漠化治理、草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加强草种基地建设,提高我国草种生产自给能力,降低对国外进口依存度,是解决林草种苗“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工作,也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今年,马晖玲将就加强“西北地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和保护利用研究”支持力度提出代表建议。
她介绍:西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草类植物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甘肃是我国草地类型最丰富的省份,在全国18个草地类型中,甘肃占有16个,有草地资源博物馆之称。而西北地区寒旱的气候特点和荒漠地区土壤盐渍等特殊的生境,造就了一批抗寒、耐干旱、耐盐碱等抗逆性强,具有良好饲用和生态价值的优势草类植物。但因相关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起步晚、总体研究水平较低、投入不足等原因,存在草种质资源本底不清,资源收集、保存数量较少,草地退化、生态破坏,一些草类植物种质资源面临减少或消失的危险;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程度不够,导致育种遗传基础狭窄,新品种的育成速度严重滞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草牧业的发展。
“在这次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我将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加强我国西北地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调查、鉴定评价研究,全面掌握该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摸清资源家底。其次,开展草类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研究,挖掘优异种质中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新基因,突破草类植物遗传改良中优异性状基因资源匮乏的瓶颈。另外,希望能建立西北地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中心,构建草种质资源基本信息、特性信息和分子信息数据库。”马晖 玲说。
她表示,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草类植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可解决草种业“卡脖子”问题。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草业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马晖玲深知肩负的责任。她表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紧密围绕国家所需和群众所盼,认真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心声和愿望,认真撰写议案和建议,踊跃提出富有价值的代表建议。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专业背景,凝聚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发挥好“信使”与“桥梁”作用,和大家一起,共同奋进新时代,逐梦绿色新征程,为描绘和实现新时代人民期盼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而不懈努力。(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卢燕 《绿色中国》2022.3A)
新闻链接:
1. 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6341068275338751360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 http://www.greenchina.tv/news-51413.xhtml (绿色中国杂志社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