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 马晖玲代表、柴强委员如是说:

11.03.2022  13:41

春回大地,播种希望,又是一年“两会”时。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3月4日在北京开幕。连日来,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十三届委员柴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草业学院马晖玲教授,关注国计民生,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圆满完成会议各项议程与任务。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马晖玲代表、柴强委员,立足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大会发言、撰写提案建议、参加分组讨论和提交书面材料等方式,为传递甘农好声音、树立甘农好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议案、提案有价值、有份量,先后被多家媒体密切关注并持续报道,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赢得了各界广泛好评。央视新闻联播和农业农村频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中国甘肃网、甘肃电视台、学习强国、甘肃农民报、腾讯网、搜狐网、新浪网、澎湃新闻、丝路明珠网、兰州新闻网等媒体,也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马晖玲代表认为,“这几年,我感受到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像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我们)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作了同期声报道。据悉,马晖玲在此次会议上共提交3项代表议案:分别是《关于加强“西北地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支持力度的建议》《关于在国土变更调查中加强草原保护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避免测量中草原面积一再减少的建议》,以及《关于加强草原鼠害防控科技支撑力度的建议》。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马晖玲代表:持之以恒逐梦在绿色事业征程中”一文中写到:今年,马晖玲将就加强“西北地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和保护利用研究”支持力度提出代表建议。西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草类植物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甘肃是我国草地类型最丰富的省份,在全国18个草地类型中,甘肃占有16个,有草地资源博物馆之称。但因相关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起步晚、总体研究水平较低、投入不足等原因,存在草种质资源本底不清,资源收集、保存数量较少,草地退化、生态破坏,一些草类植物种质资源面临减少或消失的危险。希望能建立西北地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中心,构建草种质资源基本信息、特性信息和分子信息数据库。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草类植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可解决草种业“卡脖子”问题。同时,财新网还就“国土三调草原面积减少20亿亩”这一问题,专访了马晖玲代表。甘肃电视台就“建议设立林草融合的生态建设成果考核指标”的议案主要内容,采访了马晖玲代表,呼吁在国土变更调查中加强草原保护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我们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提振了士气。”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柴强委员表示,“报告求真务实,重点突出。”“聆听报告后备受鼓舞,我将继续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更好把报国之志、为民之心和履职之能结合起来,展现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在接受甘肃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柴强说,“首先是进一步地学习总书记讲话,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并且在实际工作里面,团结最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把我们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里面去,为绿色生产、为种质创新,为耕地质量提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名来自农业科技和教育战线的委员,我会继续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调查和研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农业’‘品质农业’。

央广网以“全国政协委员柴强:让“绿肥模式”生根发芽加强西部草种业育种和培育”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几年,柴强在工作中发现,长期种植高产的农作物会对耕地造成过大压力,不利于土壤健康和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够实现绿肥与作物休耕轮作的模式,对土壤和作物本身十分有利。从2020年开始,柴强所在的甘肃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启动“专家院+农家院”的工程,帮助甘肃各地构建以禾本科作物为主的绿肥种植模式,探索多元化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大力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还提升了农产品质量。

甘肃日报“【关注全国两会】柴强委员:为乡村振兴鼓与呼”作如下报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这些工作重点,让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倍感振奋,同时深感责任重大。柴强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这个产业应该姓“”。柴强表示,将与学校全体师生一道积极争取各类支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草学一流学科突破工程的推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职业农民培训、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研发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专业型人才,为甘肃乃至全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3月6日,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倍感重任在肩。”甘肃日报在“柴强委员:为培育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奉献力量”中作了现场采访摘录,“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破解瓶颈,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学校将紧扣‘农业’,瞄准国家粮食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构建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粮食学科体系。”“甘肃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干旱且光资源丰富,是培育良种的理想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种业基地有独特优势。”“培育良种,一头能丰富消费者的‘粮袋子’,一头能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甘肃,为把甘肃打造成我国现代种业基地先行区、培育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奉献自己的力量。

针对“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这一问题,甘肃日报记者在采访柴强委员时特别写到:“2021年,科技部批准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建设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级平台,围绕干旱生境作物抗逆增效有利基因发掘、抗旱优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干旱生境作物生产系统调控等研究方向,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在助力国家种业振兴的同时,助力甘肃高品质农业的发展,助力‘甘味’品牌增色提质。”此外,新甘肃还就“设置牧草种业基地”提案的基本框架与形成思路,采访了柴强委员。

围绕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支撑陇东国家能源基地发展问题,香港商报专门采访了柴强委员。报道指出,近年来,甘肃省在陇东地区谋划实施了一批水资源分配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陇东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级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陕甘宁区域性中心城市步伐加快,水资源瓶颈制约愈发凸显。建议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建设,将白龙江引水工程项目作为回馈革命老区的“初心工程”,提高国家投资比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支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愿望呼声反映上来,把基层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马晖玲代表、柴强委员表示,今年“两会”的召开,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能够赴全国“两会”参政议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自己将深刻领会贯彻两会精神,与全校师生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怀“国之大者”,激励大家坚定信心、昂扬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服务好国家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部分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