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靶心”扶真贫-定西市安定区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纪实

29.06.2015  19:30

  原标题:瞄准“靶心”扶真贫

   中国甘肃网6月29日讯 据定西日报报道 扶贫攻坚帮扶谁、帮什么、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今年以来,安定区精准扶贫工作不喊空口号,瞄准目标、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把扶贫工作做在细处、做在实处,真扶贫、扶真贫。

   精准识别找“穷根”

  “请问您去年收入多少?马铃薯、玉米各收入多少?养羊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这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区葛家岔镇鹿坪村驻村干部朱辉在村民金生黄家走访调查时的一幕。

  金生黄是该村去年评定的贫困户。一直以来,老金日子过得还算宽裕,但随着两个孩子陆续考入大学、高中,家庭支出增多,日子变得紧张了起来。

  “我们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3735元,但金生黄只有2510元,符合贫困户评定标准。通过他本人申请、村民评议村委会公示、镇上审核公示和区上复审公告,他被评定为精准扶贫户。”随行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涵介绍说。

  “不入户,感觉都一样;一入户,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精准扶贫不能‘一刀切’,只有找准了对象,定准了目标,才能扶真贫、真扶贫。”葛家岔镇党委书记柴越隆说,“‘大水漫灌’好似‘撒胡椒面’,面面俱到但哪儿都没有味,因此,必须要把‘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在石泉乡扶贫工作站里,该乡扶贫专干王江正在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整理贫困人口电子档案。“以前,查阅贫困户档案只能一页一页查找,而现在只需要输入农户身份证号,查看、更新都非常简单。”王江介绍说,借助这个系统,该乡实现了贫困户数据的实时更新,使稳定脱贫的农户及时退出,返贫农户及时纳入。

  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明确“帮扶谁”。今年以来,该区新组建了13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135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新一轮精准识别,确定了精准扶贫户8.3万人,实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

   精准帮扶治“贫疾”

  走进鲁家沟镇将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幢幢新修建的二层小楼房格外显眼,宽阔笔直的硬化道路连通着家家户户,一排排塑料大棚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见证着该村扶贫攻坚取得的明显成效。

  “搭建一座大棚政府补贴6000元,自己只需投入化肥、种子就行了。今年,我总共经营着7个大棚,种了辣椒、生菜和草莓。”李翠萍边浇水边说,“村里还定期请专家来开展技术培训,让我学会了很多实用种植窍门,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一个大棚就能赚6000多元,年收入保底也要5万多元呢。”

  该镇紧紧抓住增加贫困户收入这个主线,为搬迁户配套建设了1座塑料大棚,开展种植蔬菜技能培训。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64.6万元硬化道路0.752公里;投资99.4万元完成新农村至关川河、东山根至新农村两处排水工程;投资26万元安装新型太阳能电池板LED照明路灯20盏。

  据了解,该区把今年计划脱贫的24个贫困村和1.6万减贫人口作为重点,紧紧围绕“走水泥路、住砖瓦房、吃自来水、用动力电”的目标,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资源,大力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公里,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5万户,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入户工程4.43万户,完成农网改造5.6万户219.28公里。

   精准考评出成效

  在石泉乡扶贫工作站里,笔者看到该乡绘制的精准扶贫“作战图”。“作战图”上清晰直白地标明了每个贫困村的基本情况、扶贫攻坚流程图、重点贫困村分布图、贫困村(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和帮扶举措。

  “我们根据贫困村、特困户的基本情况一对一制定了脱贫计划和节点目标,结合马铃薯、玉米、养殖等产业发展情况,制定了精准扶贫‘作战图’。有了这个定期更新的‘作战图’,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跟踪督查。”该乡副乡长李小平介绍说,今年该乡已经开展了3次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在推荐后备干部时首先考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凡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一律不予推荐。

  年初,该乡按照区上考评精准和成效考核、监测管理到村到户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考核办法》,把精准扶贫考评细化为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和扶贫基础工作等七项具体指标,并逐一进行了量化,从制度上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严格落实扶贫攻坚业绩考核办法,加大扶贫业绩考核结果应用,突出在扶贫攻坚主战场上评价干部、发现干部、选用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攻坚上。”关于考评精准,该区区委书记赵众炜掷地有声地说。

  干部倾心帮扶,群众努力奋斗……在精准扶贫的“战场”上,全区上下紧紧按照“践行‘三严三实’、致力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正向着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