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转型融合跨越发展新局面 ——兰州新区2017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解读
2月7日,甘肃新西北碳素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兰州新区厂房进行操作。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这家公司致力于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多个系列产品已经上市。
“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返程班列从德国赫恩抵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资料图)
2月7日,兰州新区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2017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化党的领导,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规划布局,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产业集聚的大平台、转型融合跨越发展的新典范和对外开放的强引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甘肃特点的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区发展新路子。
2017年,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5%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其中产业类投资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创建党建示范区
坚持“党管经济、统揽全局”的原则,发挥党工委在兰州新区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有效体现到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中。
学习应用党的创新理论。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将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区发展全局、指导新区改革创新。
抓实党建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引领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先锋模范,打造新区党建工作新标杆。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建好兰州新区报、新区网站两大平台,积极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打造高站位、高品质的宣传阵地。在创新宣传理念、体现宣传高度、打造新区品牌方面狠下工夫,不断提升新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中央和省市最新改革创新政策、新的部署要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干部素质。深入开展“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工作大提升。建立“安排—督查考核—问责”三位一体的工作落实机制,用督查考核、问责倒逼落实,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锻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队伍。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3783”主体责任体系和“866”衡量检验标尺、“111”督查落实细则。加强党内监督,让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上。创新现代技术应用,紧盯关键单位、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形成多方位、立体式、信息化的监管体系。弛而不息纠正“四风”;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新区发展新活力
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推动发展,努力打造西部地区的经济新特区。
转变工作理念,着力推动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载体。着力推动由重招商、轻服商向更加注重服商扶商转变,努力营造亲商、优商、育商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由重项目、轻功能向全产业链、全配套转变,真正实现以商招商、以企强企、以企带链,让落地企业快速成长。着力推动由重投入、轻效益向投入适度、效益为先转变,把有限资金投入到急需紧缺、聚人气的项目上,实现政府投资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积极先行先试。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平台作用,积极将国家和省、市的各类改革创新政策试点率先在新区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学习借鉴其他开发区、新区、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加快体制机制、项目审批、城市管理、财税金融、综合执法、社会治理、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推动新区改革创新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打造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党工委管委会—新城区—镇(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增强行政运转的高效和顺畅。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函告知、一图管控、一会审定、全程代办”制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和实体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办理、一网通办”,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机构设置,实行一岗多责、一人多能,加速岗位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依托现代化装备、智能化手段、信息共享、综合研判,着力构建权责明晰、综合高效、服务为先、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综合执法体系。
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对县级及以下所有干部实施全员聘任(用)制度,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等界限,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全覆盖、实行分级考核的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行考核结果与干部收入高低、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晋聘、评先评优、人员辞留“六挂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重点抓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加快推动投资方向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按照“适度、经济、充分考虑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区融资偿债能力相平衡”的原则,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建设,提升投资效益。整合储备项目,多渠道、多方位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进一步落实好降税减费有关政策,降低企业的交易性成本。加快补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人气商气聚集不足、城乡统筹发展滞后的短板,增强公共服务对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实施农业倍增计划。树立大农业观念,以未利用地开发、特色小镇和美丽小康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农村电商、“互联网+农业”为引领,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推进企业化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瓜果蔬菜、花卉苗圃等,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网络化销售水平。加快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形成林草农牧业融合发展、互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格局。结合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空港农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采摘园等村镇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小镇、风情农庄等乡村旅游胜地,真正做到农业发展有政策、有规划、有路径、有措施、有抓手、有效益。
推动二产跨越发展。依托相关企业,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北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产业,争取打造全国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主动争取政策,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企业“出城入园”。按照“同业归并、实业化、集团化发展”的原则,对现有监管企业及国有资本优化整合,不断壮大新区国有企业实力,成为新区未来发展的支撑。激励非公经济发展,在政策、资金、市场、服务上向诚信非公企业倾斜,积极解决企业困难,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增长。
推进三产倍数增长。以奥特莱斯、瑞岭国际、万利商贸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为依托,带动商贸业大发展;以北站物流园、航空物流园等项目为依托,带动物流业大发展;以长城影视、西部恐龙园、环球嘉年华等项目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大发展;以职教园区建设为依托,带动教育产业大发展;以瑞岭国际酒店、航空小镇等项目为依托,带动住宿餐饮业大发展。加快培育高端商务、房屋租赁、电子商务、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城市功能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人气商气的吸纳和聚合。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以聚集产业、聚集人气消化房地产存量,提高入住率降低房屋空置率为重点,合理规划住宅建设数量和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管控,防止出现房价快速增长和“空房”两极化现象。加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购房补贴政策,鼓励引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来经商创业和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等群体在新区买房落户,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 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创业催生新型业态、政策引导人才集聚,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突出科技奖励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和奖励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争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5%以上。研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配套政策,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政策链、资金链对接。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IPO绿色通道在主板、新三板上市;充分发挥兰白试验区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创新创业驱动基金等基金作用,为科技项目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提供融资支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和科技奖励政策,帮助企业做好各类项目申报、资金申报、专利申报、成果转化、产品宣传、市场开拓等服务工作。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推动与中科院、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交大、兰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增强孵化平台对创新创业要素的吸纳整合能力,力争把“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成为全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创新核心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满足创新创业需求,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体系,让各方人才聚集新区,为新区改革发展作贡献。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有效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出台科研院所“出城入园”政策。大力推动兰石、科天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化机构,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创新招商服商机制 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新突破
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规模化,将新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
创新招商思路。围绕产业链建立招商服务管理考核新机制。开展全员大招商、大服商行动,综合运用委托招商、境外招商、以商招商、以企带链等手段,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率、成功率。建立招商项目库,坚持全产业链招商、全配套式发展,降低企业的落地和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完善新区招商专网,增强新区的吸引力。
落实招商优惠政策。修改完善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配套奖励政策,规范招商程序,规范招商合同,规范优惠奖励政策,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对落地项目在融资、专项资金争取、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对企业按贡献大小给予扶持奖励,形成全流程、有创新、激励作用大的政策体系。
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新城区管理职能,创新项目服务方式,落实全程代办服务制度,缩短前期手续办理时间。主动为企业做好立项、审批、建设、投产、经营等各个环节服务工作。积极为投产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通过优质服务吸引企业二次投资、扩大再生产、创新再提升,让企业放心投资、快速发展。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开放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真正将新区打造成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学习运用国际规则。认真学习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民族风情、产业现状等,掌握科学准确的信息,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深入学习、善于运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规范标准和相关准则,在市场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有效防范风险。
发挥好综保区的引擎作用。制定新区促进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省内外进出口加工企业向新区聚集,实现入区加工类企业数量倍增的目标,2017年进出口贸易额实现15亿美元以上。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制度,探索综保区与中白工业园跨境合作新模式。积极配合推动综保区—机场—铁路口岸“区港联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区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依托新区中川铁路口岸和国际公铁联运物流枢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对接,着力吸引外资流入,加强装备及工业“四基”、节能环保、新材料、轻工消费品产业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运营,打造中小企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强与河西、陇东及白银、陇南等地的合作,捆绑式协作、抱团式发展,将甘肃的特色优势和品牌产品推销出去,带动全省外经外贸大发展。
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整合优化兰州至中亚、中欧、南亚、白俄罗斯等国际通道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国际通道建设运营;依托中川航空港争取开通面向欧洲、东北亚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调整铁路口岸规划,加强口岸设施建设,争取设立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推动与国内口岸实现“通关一体化”,努力实现常态化运营,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切实将通道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优化规划体系 描绘新区建设发展新蓝图
进一步优化规划体系,提升新区规划设计水平,精心打造融合发展的现代新城。
优化总体布局。加快低丘缓坡整理开发利用,推动新区与市区相向发展、与白银市及周边县域联动发展;推动农、林、牧、产、城、游融合发展,彻底解决制约兰州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优化产城融合规划。按照现代新城发展目标,综合城市资源要素,对产城融合发展规划进行优化调整。突出“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切实做到既能够提升城市品位,又不会造成投入浪费。合理调整城市建设时序,集中力量建设城市核心区,加快学校、医院、公交、文化、商贸、生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把新区建成以产业为主、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强化规划管控。系统梳理已完成和正在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采用国家标准和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对排水、防洪、供热、道路、消防及人防等专项规划进行优化,做到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相互协调、集约高效。严格把好控详规、修详规的审核审批关口,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实现城乡功能统筹。优化村镇规划,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产业”的发展思路,突出绿色休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观光旅游等要素,打造一批乡土风情为亮点的特色小镇和美丽小康村。加大规划镇村道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推进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逐步推动村社向城镇化社区过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实施土地、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配套改革。
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开辟城市管理服务新路径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紧盯城市管理和服务重点,创新城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主体责任明确、管理手段先进、服务方式便捷、资源利用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转变城市管理理念。由建设城市向经营、管理、服务城市转变,坚持“功能合理、投入适度”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急需紧缺、聚人气的项目上去。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建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经营管理新模式,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实现企业的大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根据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发展需要,对幼教医疗、商贸文化、公共交通等城市配套设施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特色餐饮、农贸市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城市管理范围、权责清单,打造综合行政执法“样板区”。按照打好“整治攻坚战”的要求,大力整治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建设美丽新城。
统筹智慧城市建设。按照“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规划、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水平。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 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新城
深入推进“美丽新区、文明新区、法治新区、和谐新区”建设,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文明诚信的生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加快建设美丽新区。走“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水系湖泊、园林小品、人文景观等观赏项目,建设一批特色风情街、社区、文化旅游小镇等特色名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从源头减少污染源,打造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区。
加快建设文明新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以单位、企业、镇村、社区等为责任单位,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指数。
加快建设法治新区。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新区发展营造安宁的社会环境。
加快建设和谐新区。积极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及时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区发展成果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有效地惠及广大群众。(记者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