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陇南】扶贫攻坚:落地见效谋新篇

30.03.2016  12:13

      本报记者 韩县银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陇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始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民生。去年以来,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我市全面落实“433”发展战略,围绕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积极推进“1+17”政策落实,不断创新扶贫方式,着力营造精准扶贫的工作氛围,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减少贫困村212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12.6%,位居全省第一。
  2015年10月16日,在第二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陇南因突出的扶贫成就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这份成绩的获得,绝非偶然。近年来,围绕如何消除贫穷、摆脱贫困?陇南人民苦苦探索,主动求变,特别是去年以来,立足市情实际,全市上下不断拓展扶贫途径,创造出了片区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有效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陇南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攻坚连片特困地区,精准发力见实效
  高河村是西和县石峡镇最为贫困的村,位于全市25个特困片区之中的洛峪特困片区内。站在村里美丽乡村建设的展板前,新老照片的对比,让人感触颇深:
  曾经的破旧土房,经过重建、维修和危房改造,已经成为白墙青瓦的新民居;曾经猪粪、牛粪、垃圾到处都是的烂泥潭,如今已变成在旧瓦片勾勒的景观墙下,由青石板、石子路连接的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和小景点……
  “我在这村里生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看见村子变得这么好!”高河村年近八旬的刘全生老人感慨道。
  而这样的变化,不只是在高河村发生,全市25个特困片区的村村社社也正在发生。
  2015年,我市坚持先难后易、先补短板、先扫盲区的原则,强力推进片区攻坚,对25个特困片区实行市级领导包抓特困片区责任制,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动态调整机制,聚集项目资金、集合帮扶力量,重点发力、重点突破,整片区整流域推进。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53亿元,市级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达到6000多万元,安排特困片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4亿元,占计划指标总额的93%。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90%以上的整村推进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都安排在了特困片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切实加快推进特困片区水、电、路、房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探索创新扶贫载体,致富增收开新路
  陇南电商扶贫工作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市围绕助农增收、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这一主题,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助农增收的主渠道和突破口,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
  2015年,我市抢抓全国电商扶贫试点的有利机遇,精心筛选确定了450个建档立卡村先期试点。逐级成立了电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并立足试点村实际,进一步加快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开发和交通、通讯、物流等基础建设步伐,启动实施了“宽带进村流量补助工程”,成县鸡峰片区55个试点村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
  据统计,2015年全市电商实现销售总额20.7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亿元,贫困户人均增收430元;新增就业19013人,累计达到3.51万人。全市450个试点村共开办网店735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在旅游扶贫上,我市坚持以旅游开发助推扶贫攻坚和富民增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新建省级“美丽乡村”17个,75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3个村被国家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与此同时,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累计投入1318.7万元用于8个试点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接待人数由1.71万人次提高到3.81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由81.5万元达到16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1960元提高到2830元。康县凤凰谷、大水沟、花桥村等村采取的“支部+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引起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在金融扶贫上,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全年发放贷款25亿元;总结推广两当县小康互助组七种模式,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户以贷款入股,着力整体提升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扶贫互助资金作为抵押的办法,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我市还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积极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不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同时深入推进双联与扶贫深度融合,强化社会帮扶,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力争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建立专属贫困档案,扎实工作夯基础
  全面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暨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工作是解决扶贫开发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精准扶贫攻坚进程的关键环节。
  2015年7月1日,市委书记孙雪涛,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青就全面做好建档立卡和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给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写信。
  信中表示:做好建档立卡和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是落实“1+17”精准扶贫政策最重要、最紧迫、最基础的头等大事,要把这次建档立卡作为纠错、纠偏的重要机会,坚持民主评议、入户核查及公示公告等程序,全面核实数据信息,动态调整贫困人口,对照“1+17”帮扶政策,把拟脱贫的贫困人口分户录入大数据系统,确保各类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经得起随机抽查和实践检验,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确如信中所言。一年来,全市扶贫系统把建档立卡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各县区、乡镇组织乡村干部、双联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全面参与,率先全面完成了1365个贫困村64.37万贫困人口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资料库。并对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逐户落实帮扶责任,做到了对象、任务、措施、责任四落实。
  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各县区、各乡镇放弃节假日,扎实开展了“五张图”、“五类档案”、“三本账”的印制、填报和完善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了“853”挂图作业。
  同时,立足陇南实际,优化数据信息,创新运行模式,自主研发了既能兼容省上系统信息又能独立运行、具有陇南特色的市级大数据系统应用平台,真正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
  然而,成绩固然可喜,任务依然艰巨。站在新的起点上,陇南人民将继续深入贯彻“433”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为“十三五”脱贫攻坚开好头、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