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陇南】电商小平台 扶贫大作为——徽县运用电子商务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工作侧记

30.03.2016  12:13

    甘肃徽县网讯 (记 者 宋 博) “张大叔,你家的鸡蛋最近销量不错,今年可以多养些鸡,扩大一下规模。”、“王大爷,下午快递的小马就去您家取货了,您在家等着他。”、“柳姐,这个礼拜六村上又会举办电商培训班,记得来参加啊!”这些是徽县银杏树乡关坡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们扎根基层农村,利用电商平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缩影。
      近年来,徽县全力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金融支撑、微媒助力”的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与全县精准扶贫“联姻”,让电商扶贫迎风起舞,成为精准扶贫的一把“新利器”。
      曾几何时,徽县品种多样、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由于种植零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长期以来都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境地,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着当地脱贫的步伐。
      为破解农特产品有量无市、有质无价的困境,徽县把目光瞄向电子商务领域,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上的近在咫尺。集聚各方面资源和要素,组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电子商务实现了资源共享,深化了产业链合作,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迅猛抢滩中高端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的电商高地。
      今年33岁的王小芳,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2014年,因为机缘巧合,她与“电商”结缘,成为众多“农家电商”中的一员。“以前从来没碰过电脑,对网上卖东西更是一窍不通,开网店一年多,不仅赚了钱,还在和客户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王小芳说。
      从昔日的电脑盲,到现在的“创客”达人,“农家电商”王小芳的蜕变与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培训交流息息相关。
      目前,全县共开办网店863家,其中蓝冠级5家,钻级57家,心级492家,其他309家,入驻陇南馆33个。2015年,完成销售额3.3亿元,全县网店数和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53%和249%。产品种类涉及农林特产、苗木花卉、手工艺品、特色小吃、文化旅游等五大类120多个网销特色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徽县立足优势资源,将电子商务逐步向特色农产品、苗木繁育深入推进,全县乘着“互联网+”的浪潮,依托各自特色农产品、苗木繁育等优势产业,“联姻”电子商务,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群众的农产品和林果产品不仅卖出去了,而且卖出了好价格,田河银杏、高桥木耳、榆树蜂蜜等也逐渐成为徽县电子商务的特色品牌。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电商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甜头,由此也带动了其他农民开店。”太白村村主任、电商带头人——“山妹子特产店”店主张曹红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陇南市委“433”发展战略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徽县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徽县在巩固提升45个电商扶贫试点村的基础上,计划再落实30个电商扶贫试点村。大力开展网店提质增效工程,打造一批电商扶贫示范网店,探索出了水阳乡泰山村 “助推器+特产城+孵化园”的“1+1+1”电商扶贫、大河店文池村 “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同时,持续跟进移动电商创业活动,鼓励徽县在外务工人员、在读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推广本地农特产品,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据介绍,目前徽县电商扶贫的支撑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在全县范围建成1个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15个乡级电商扶贫服务站,15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基本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点”的全覆盖模式。优先在电商扶贫试点村开通光纤宽带以及无线网络信号,为贫困村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优先保障。重点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规划建设上,将电商、快递基础设施纳入物流项目整体布局,加快物流快递城乡网络配送体系建设,在乡镇村社一级,依托城乡客运班线、商业批发网点、农村电商扶贫服务点等便利条件发展电商小件快运、邮政快递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