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确保完成今年经济任务综述

19.10.2015  22:05

不平凡的2015年已进入第四季度。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明年和“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要而迫切。

信心凝聚力量,实干铸就辉煌。

日前国务院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再一次印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正在成为广泛共识。

发展态势稳中有进 忧患意识不可或缺

近期发布的部分9月份经济指标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仍然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势头——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在连续下降4个月后再次小幅回升;

出口降幅在三季度逐月收窄,7月、8月、9月降幅分别为9.5%、6.1%和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的态势没有改变,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可以实现。”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

发展信心不是无源之水,来自于经济基本面的坚实支撑。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来自经济增长的成长性,来自于经济结构持续改善,也来自对各种经济风险强有力的防范能力。”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看大势、看长远、看潜力,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不为一时起伏所扰,不为数据波动所惑,咬定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信心是“催化剂”,忧患意识则是“清醒剂”。正如这次座谈会所指出的,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增多,稳增长增效益仍需付出很大努力。

向外看,世界经济仍在调整分化,复苏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需求萎缩,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向内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不振,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结构调整阵痛仍会持续。

赵振华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上无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矛盾和问题,而在于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有能力和信心化解矛盾。

巩固经济基本面 培育发展新动能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稳中趋缓,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诸多亮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持续稳定增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就业比较充分;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这无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表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中向好,得益于新一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以简政放权为特点的改革措施,释放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激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周清杰说:“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约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唯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培育优化创业创新的主体和环境,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源’。

当前,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培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越来越倚重市场内生动力,这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一场深刻革命。

这次座谈会提出,下一步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精准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管控好潜在风险,巩固经济基本面,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化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必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水利、中西部铁路、棚改、城市地下管廊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促进产城融合,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自贸区正在成为我国探索适应深化开放要求的体制机制新平台,在因应国际形势变化中趋利避害,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间。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进程。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对冲下行压力,我们必将能走过“成长的烦恼”,让经济稳步迈向中高端。

调动两个积极性 同心协力谋发展

为更好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日前上海市政府宣布在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以5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保费补贴、提供人才优先落户等配套政策,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在当地集聚。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迫切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积极性,像上海这样积极承接国家战略的地方政策,有助于营造实干氛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中央在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给地方留有改革试验的空间,地方结合当地情况差异化执行,不搞一刀切,这更有利于地方敢闯、敢试。

只有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各地竞相发展的环境,才能让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发展态势。

这次座谈会提出,给地方以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资金统筹权和改革先行先试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获得更多支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举例说,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落实不是很好,个别官员对PPP运作模式的复杂性不了解,没有组织好社会资源参与。“背后深层原因是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够,迫切需要解决‘中梗阻’和‘懒政怠政’问题,这样才能把已经出台的措施尽快落实落地。


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加大问责力度,让“太平官”混不下去。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公布,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而此前8月底,在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中,已有7个省对58名干部问责。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发展势头,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不轻松,多数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张占斌认为,不必为中国经济运行过度担心,“政府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稳增长的举措,关键是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面临转型升级困难时期,让措施落地,为明年打好基础。

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随着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稳当前、谋长远都有了坚定基础,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明年工作的开局,也就有了坚强保障。

不平凡的2015年已进入第四季度。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明年和“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要而迫切。

信心凝聚力量,实干铸就辉煌。

日前国务院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再一次印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正在成为广泛共识。

发展态势稳中有进 忧患意识不可或缺

近期发布的部分9月份经济指标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仍然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势头——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在连续下降4个月后再次小幅回升;

出口降幅在三季度逐月收窄,7月、8月、9月降幅分别为9.5%、6.1%和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的态势没有改变,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可以实现。”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

发展信心不是无源之水,来自于经济基本面的坚实支撑。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来自经济增长的成长性,来自于经济结构持续改善,也来自对各种经济风险强有力的防范能力。”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看大势、看长远、看潜力,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不为一时起伏所扰,不为数据波动所惑,咬定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信心是“催化剂”,忧患意识则是“清醒剂”。正如这次座谈会所指出的,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增多,稳增长增效益仍需付出很大努力。

向外看,世界经济仍在调整分化,复苏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需求萎缩,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向内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不振,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结构调整阵痛仍会持续。

赵振华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上无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矛盾和问题,而在于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有能力和信心化解矛盾。

巩固经济基本面 培育发展新动能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稳中趋缓,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诸多亮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持续稳定增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就业比较充分;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这无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表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中向好,得益于新一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以简政放权为特点的改革措施,释放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激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周清杰说:“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约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唯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培育优化创业创新的主体和环境,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源’。

当前,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培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越来越倚重市场内生动力,这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一场深刻革命。

这次座谈会提出,下一步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精准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管控好潜在风险,巩固经济基本面,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化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必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水利、中西部铁路、棚改、城市地下管廊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促进产城融合,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自贸区正在成为我国探索适应深化开放要求的体制机制新平台,在因应国际形势变化中趋利避害,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间。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进程。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对冲下行压力,我们必将能走过“成长的烦恼”,让经济稳步迈向中高端。

调动两个积极性 同心协力谋发展

为更好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日前上海市政府宣布在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以5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保费补贴、提供人才优先落户等配套政策,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在当地集聚。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迫切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积极性,像上海这样积极承接国家战略的地方政策,有助于营造实干氛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中央在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给地方留有改革试验的空间,地方结合当地情况差异化执行,不搞一刀切,这更有利于地方敢闯、敢试。

只有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各地竞相发展的环境,才能让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发展态势。

这次座谈会提出,给地方以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资金统筹权和改革先行先试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获得更多支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举例说,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落实不是很好,个别官员对PPP运作模式的复杂性不了解,没有组织好社会资源参与。“背后深层原因是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够,迫切需要解决‘中梗阻’和‘懒政怠政’问题,这样才能把已经出台的措施尽快落实落地。

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加大问责力度,让“太平官”混不下去。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公布,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而此前8月底,在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中,已有7个省对58名干部问责。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发展势头,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不轻松,多数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张占斌认为,不必为中国经济运行过度担心,“政府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稳增长的举措,关键是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面临转型升级困难时期,让措施落地,为明年打好基础。

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随着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稳当前、谋长远都有了坚定基础,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明年工作的开局,也就有了坚强保障。

不平凡的2015年已进入第四季度。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明年和“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要而迫切。

信心凝聚力量,实干铸就辉煌。

日前国务院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再一次印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正在成为广泛共识。

发展态势稳中有进 忧患意识不可或缺

近期发布的部分9月份经济指标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仍然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势头——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在连续下降4个月后再次小幅回升;

出口降幅在三季度逐月收窄,7月、8月、9月降幅分别为9.5%、6.1%和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的态势没有改变,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可以实现。”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

发展信心不是无源之水,来自于经济基本面的坚实支撑。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来自经济增长的成长性,来自于经济结构持续改善,也来自对各种经济风险强有力的防范能力。”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看大势、看长远、看潜力,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不为一时起伏所扰,不为数据波动所惑,咬定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信心是“催化剂”,忧患意识则是“清醒剂”。正如这次座谈会所指出的,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增多,稳增长增效益仍需付出很大努力。

向外看,世界经济仍在调整分化,复苏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需求萎缩,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向内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不振,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结构调整阵痛仍会持续。

赵振华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上无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矛盾和问题,而在于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有能力和信心化解矛盾。

巩固经济基本面 培育发展新动能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稳中趋缓,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诸多亮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持续稳定增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就业比较充分;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这无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表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中向好,得益于新一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以简政放权为特点的改革措施,释放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激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周清杰说:“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约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唯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培育优化创业创新的主体和环境,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源’。

当前,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培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越来越倚重市场内生动力,这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一场深刻革命。

这次座谈会提出,下一步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精准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管控好潜在风险,巩固经济基本面,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化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必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水利、中西部铁路、棚改、城市地下管廊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促进产城融合,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自贸区正在成为我国探索适应深化开放要求的体制机制新平台,在因应国际形势变化中趋利避害,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间。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进程。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对冲下行压力,我们必将能走过“成长的烦恼”,让经济稳步迈向中高端。

调动两个积极性 同心协力谋发展

为更好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日前上海市政府宣布在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以5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保费补贴、提供人才优先落户等配套政策,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在当地集聚。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迫切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积极性,像上海这样积极承接国家战略的地方政策,有助于营造实干氛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中央在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给地方留有改革试验的空间,地方结合当地情况差异化执行,不搞一刀切,这更有利于地方敢闯、敢试。

只有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各地竞相发展的环境,才能让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发展态势。

这次座谈会提出,给地方以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资金统筹权和改革先行先试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获得更多支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举例说,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落实不是很好,个别官员对PPP运作模式的复杂性不了解,没有组织好社会资源参与。“背后深层原因是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够,迫切需要解决‘中梗阻’和‘懒政怠政’问题,这样才能把已经出台的措施尽快落实落地。


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加大问责力度,让“太平官”混不下去。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公布,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而此前8月底,在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中,已有7个省对58名干部问责。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发展势头,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不轻松,多数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张占斌认为,不必为中国经济运行过度担心,“政府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稳增长的举措,关键是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面临转型升级困难时期,让措施落地,为明年打好基础。

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随着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稳当前、谋长远都有了坚定基础,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明年工作的开局,也就有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