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震两周年 定西灾区旧貌换新颜
中国兰州网7月22日消息 7月22日,两年前的那天,一场突来的地震袭击了定西市岷县、漳县,造成93人身亡,直接经济损失159.81亿元。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积极抢险救援,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如今定西市灾区群众住房发生明显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新的家园,灾区人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
灾后住房恢复重建完成
对于今年44岁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党支部书记包供同来说,7月22日这个日子他将铭记一生。2013年7月22日这天早上,包供同按照镇上安排,带领村上几个干部逐户上门解释政策、动员缴费。7时45分,随着一阵沉闷的隆隆声,大地突然剧烈抖动。紧接着地动山摇,呼救声、墙体倒塌声从各处传来,村子里到处尘土飞扬。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永星村顷刻间沦为一片废墟。一时间,惊恐、哭喊、尘嚣笼罩了整个村子。妻子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他,作为村支部书记他强忍悲痛,带领全村人抢险救援……
此次发生在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的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灾害共造成定西市5县直接经济损失159.81亿元。此次地震因灾死亡93人,受伤1349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35.85万人。共倒塌及严重损坏房屋8.35万户32.41万间,一般损坏7.31万户25.47万间。交通、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都不同程度受损,重灾区一度断电、断水,通讯瘫痪,道路中断。学校、乡村卫生院(室)、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特别是重灾区毁坏十分严重,共有851所学校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直接影响1.61万名学生的秋季正常上学。
灾害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运送救治伤员,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抓紧抢修基础设施,全方位开展卫生防疫,严密防范次生灾害。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26.9万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得到有效保障。
在灾后重建中,规划把重建范围严格限定在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的13个县,明确了居民住房和村镇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产业扶贫等六个方面的恢复重建任务,并把重建重点放在优先确保恢复和改善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总体规划》重建期限为3年,即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到2014年底,定西市已经全面完成了住房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了小学、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任务。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全部重建项目建设任务和已完工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到2016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
城乡面貌改变
通过两年的灾后重建,定西市灾区群众住房发生明显变化。岷县、漳县两个重灾县地震前农村居民住房大多为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经过重建,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全部达到七度以上,建设标准全部为上下圈梁构造柱。同时,群众的防震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从建材选用到施工各环节都做到了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受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高于灾前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定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灾区城乡环境整治及风貌改造。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在门外空闲处种植花草树木,交通沿线特别是国道212沿线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地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发生明显变化。灾区县共实施重建中小学项目178个、乡镇卫生院37所、村卫生室209个、村文化室207个,基本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灾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设标准和质量均高于震前水平,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这次灾后重建,在改善提高灾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逐渐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电地暖、水暖炕、电暖炕等新的取暖方式在重灾区得到推广应用,群众生活质量和品质明显提升。
定西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灾区县集中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已超过灾前水平。“从前2014年统计数据看,灾区5县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我们相信灾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