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修好康庄道致富奔小康
行走在武山大地,所到之处,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农村公路,均如丝带蜿蜒,越深谷、穿大山,熨天堑为通途,让美丽武山不再遥远。
可以说,这个曾经的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要道,如今,陇海铁路、316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洛礼公路、武漳公路和龙榆公路纵通南北,道路网络四通八达。
武山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优越的道路交通条件促进了蔬菜首位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使素有“中国韭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玉器之乡”美誉的武山县借助区位和交通优势,正向转型跨越之路奋力前行。
是什么样的路径,让武山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来自于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来自于武山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完善规划、创新机制,大力实施的通乡、通达、通畅和农村“双通”工程,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战略的实施,给全县的农村道路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春风,一条条公路宛若彩带飘舞在广袤的城乡之间。
2013年,我省全面启动“1236”扶贫攻坚交通率先行动。武山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省级试点县,顺利完成了年度项目建设任务。梳理建设历程,武山的经验或许对全省兄弟县区有着借鉴意义。
提升规划水平拓宽筹资渠道
“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修路,修什么样的路,才能给群众打开一扇幸福的大门?
为让偏远乡镇畅达起来,武山新建了一条长达35.6公里的城关镇至沿安乡公路,连接起了3个乡镇,并依托这条路,实现了沿线村庄道路硬化全覆盖。
这条路的亮点还在于高标准建设路肩。加宽路肩,既可保证路面总宽度,又节约宝贵的建设资金。
让3万多群众从中受益,带动旅游、养殖、种植等多个产业的城沿公路的谋划,体现了县上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的交通发展理念。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说,县上坚持五个结合,不断优化公路布局,科学编制了《武山县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个结合”,一是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国、省干线道路规划相结合,优先建设断头路、联网路,打破乡镇、村组界限,统一规划,形成与主干线相匹配、乡村路相衔接、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网络;二是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优先建设小城镇、双联示范点和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的道路,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加快全县道路建设整体推进;三是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优先建设农业产业区、重点农田保护区、蔬菜园区、风景旅游区道路,有效带动农业、工矿、蔬菜、旅游等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事业发展相结合,优先硬化拓宽已开通客运班线的通乡通村公路,通过农村公路通行条件不断改善,促进城乡客运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五是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先建设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辐射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道路,把征求乡镇村组意见和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作为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使项目计划更符合社情民意,更适合当地发展。
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武山县的经验是创新五项机制,积极拓宽农村公路筹资渠道。
武山县坚持采取投、补、垫、帮、筹“五管”齐下的办法,整合各类有限资源。经过积极宣传引导,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为项目建设打基础、做配套、消“盲点”,合力扩大项目建设成效和覆盖范围。一是群众“投”。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道路建设,主动投工投劳2.6万个工日,在土地占用、附属物拆迁、机械车辆投入等方面积极提供便利。如在山丹西梁公路建设中,乡村干部吃住在工地,和群众一起肩扛背驮、日夜奋战,提前完成路基和铺砂,有力节省了项目建设资金和时间,创造了在全县学习推广的“西梁公路精神”。二是财政“补”。县财政每年落实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修通自然村道路、通田间产业道路733条1300多公里,弥补了自然村、产业基地不通公路的“空白”。三是企业“垫”。采取“企业垫资、先行实施”的办法,对城沿公路等条件成熟、群众迫切、涉及面广的道路提前实施,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四是部门“帮”。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资金和力量,参与农村道路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还不够、网络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五是多方“筹”。充分动员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争取省、市帮联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建物资,动员武山籍在外人士、民营企业家捐资985万元,建成桥梁6座,道路9条5.7公里,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铺就了迎难而上的攻坚路、党和群众的连心路。
截至2013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57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187.6公里,15个乡镇全部通柏油路,291个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占407个建制村总数的71.5%。
今年,武山县计划实施15个乡镇79个行政村276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按农村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建设。年内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达到占总行政村数的85%以上,新增受益人口达9万多人。
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通乡公路为枢纽,通村公路为补充的“五纵四横”公路交通网络。
打造精品工程提高管护水平
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是武山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心愿与目标。
正在紧张建设的城关镇清池村至山丹乡侯山村的公路,全长14.2公里,建成后将与城沿公路等形成区域内道路大循环。据介绍,这条路的砂石等原材料只有通过天水市交通质检站检测合格方能进场使用;每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检测,上道工序出具合格报告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公司、选派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村民义务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管。
严在当下,利在长远。武山县严把四个关口,努力打造农村公路精品工程。
为了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武山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严把四个关口,切实建设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一是严把准入关。要求参与工程招投标的施工单位必须达到三个条件,即具备相应施工资质、雄厚的资金垫付能力和齐全的机械设备。县上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发改、审计、交通等部门对实施完毕的建设项目进行验收、排名,全面推行“末位淘汰制”,对排名后三位的施工单位,三年内取消县内建设项目投标资格,不允许参与县内项目建设。二是严把材料关。工程备料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宗建材生产厂家进行认真考察,择优选用质量好、信誉高的产品作为专供材料,在材料进场前,对原材料进行二次化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从源头上保证工程材料质量。三是严把现场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委托专业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的同时,推行由交通部门分管领导和2—3名工程技术人员蹲点现场、跟班作业的“旁站式”监管,做到了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质量的目前。同时由相关乡镇、村组推选一批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村民代表,全程跟踪,参与监管,做到了监控工作不留盲点。四是严把验收关。充分发挥县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测站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公路检验评定标准》对所实施项目各个程序进行一一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要求返工整改,从而确保了全县农村公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同时,武山县不断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努力打造“畅通、安全、整洁、生态”的交通环境。一是多措并举抓养护、保畅通。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公路管养制度,出台了《武山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制定了《武山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在县级层面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站,在15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所,在村组确定了专业养护人员,县财政每年投入130多万元,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确定日常管护员700名,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划段包干、轮流养护、专人监督的管护体制,使全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多方筹资抓绿化、促美化。为了达到稳定路基、保护公路、美化环境的目的,我县积极探索,创新方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出资、乡镇管护、林业部门参与的多元化农村道路绿化格局,2012年以来,全县共投入道路绿化资金700多万元,专门用于农村公路主干线观赏性花木及树种的栽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道路的绿化美化300多公里,全县共确定村庄道路清洁员1860名、监督员350名,为实现生态、文明、绿色交通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齐抓共管抓安保,保安全。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线路的重要程度、交通流量的大小,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分期、分批实施安保工程,同时,每年从县财政“双通”工程预算资金中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在悬崖、陡坡、急弯、沿河等路段配套必要的安全标志、防撞墩等安保设施,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近年来,武山县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农村客运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将农村客运停靠站与农村公路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基本做到了公路修到哪里、客运站点就建设到哪里、班线车辆就通到那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全县现有大型客运站2个、乡镇客运站5个、行政村村客运车辆停靠点81个、运营班线93条、运营车辆327辆,全县乡镇通班车率达100%,直接受益群众达32万人。
武山县改革农村客运线路管理方式,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优先在城镇化水平高、居民出行密度高的乡镇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支持“镇到村”农村客运网络发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有重点、分阶段发展“镇村公交”。仅2013年,全县新增“村村通”客运班线19条,投放乡村公交车辆50辆,投放农村小客车60辆,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乘车不安全的问题。
武山县还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全面推行“三级联动”和“专群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开展宣传教育,驾驶人员明理守法、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逐渐提高,农村群众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农村道路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勤学告诉记者,由于高度重视质量和管护,武山县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在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农村公路在全县经济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在全省交通系统各级年终考核评比中,武山县排名连续多年稳步提高,由全省排名中下游逐步进入全省各县区市的前列, 2013年,武山县被省交通运输厅评为“二○一二年度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先进县市区”,连续3年被天水市交通运输局评为“全市交通工作先进单位”。
带动富民产业增收效益显现
修路只是一个起点,发展才是目标。可以说,一条路就是一条经济走廊。
近年来,马力镇北顺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如今,新建的20公里长的盘山公路“盘”上了北顺村麦卜梁顶。有了路,被撂荒的山地变成了5000亩高标准梯田。如今麦卜梁二级提灌工程已经建成,山旱地变成了水浇地。2013年下半年就流转出去2700亩,全部种上了核桃树。村里人都说,要不了几年,这可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不但能成为村民一笔固定的收入,还能让荒山披上绿装。
不只是北顺村,在武山县,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了旅游业、蔬菜产业、运输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武山水帘洞道路、木梯寺道路、温草路、城沿路前段等道路相继建成,促进了蔬菜、旅游等富民产业的发展。山丹乡周庄蔬菜园区,马力北顺、付门蔬菜园区,鸳鸯丁门蔬菜园区等道路的硬化,使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业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资源优势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和地区。形成了“万人种蔬菜、千人搞运销、百人跑市场”的蔬菜营销格局,蔬菜已真正成为武山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首位产业。
通乡油路工程的全面实施,还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六镇为主,九乡为辅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得到进一步实现,使最边远的沿安乡到达县城的时间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最边远的村到达乡镇所在地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到1小时,农民群众出行真是太方便了。
“以前没有路,客商进不来,种的多了运不出去,农民增收不明显,随着近年来道路的硬化,我们村里的蔬菜大棚越来越多,西瓜有600多亩,韭菜有近2000亩,全国的客商四季都来。”山丹乡周庄村支书周正林高兴地说。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很多村子涌现出了一批以种植、养殖、加工为特色的产业群体……
路网连通,致富之路不再遥远。可以说,在武山,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效益已经显现。
初夏的武山大地,万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一条条崭新的通村公路上,农民朋友们怀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驾驶着一辆辆农用车、摩托车、小轿车,享受着出行快捷、物流方便的乡村公路建设成果,奔走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记者牛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