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奏响精准扶贫最强音 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陇南康县召开
副省长夏红民及会议代表考察观摩康县花桥旅游村
与会领导为我省“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代表授牌
康县花桥旅游村游人如织
5月21日至22日,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陇南市康县召开。副省长夏红民出席会议,并就深入推进全省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与会人员现场观摩考察了陇南市康县花桥村、凤凰谷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陇南市、康县、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等地县及相关企业交流了乡村旅游发展典型经验,省发改、交通、国土、扶贫等部门发布了支持我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了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奏响了甘肃旅游精准扶贫的最强音。
新目标 新任务 新举措
近年来,全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全省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514个,农家乐10748户。创建了5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1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全省乡村旅游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58.13亿元。2015年,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共建成专业旅游村106个,建成农家乐1877户,有21.8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地将以服务三农和满足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产品、开拓乡村旅游市场、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等系统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的中坚力量。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扶持5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7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加大对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保持风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和内部交通建设,着力改善通村道路、步行道、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对建档立卡旅游扶贫重点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小工程”,即每个村建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时,向重点村倾斜,增强乡村旅游发展能力。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实施一批以通达便捷为核心的水、电、路、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服务能力。
开展旅游扶贫试点,为乡村旅游树立样板。在去年37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全省100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每个村争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各级再配套一定数量资金,支持试点村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今后几年,将每年集中支持100个左右的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通过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中区。
用足用活扶持政策,探索旅游扶贫的有效模式。按照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要求,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程度和受益水平。鼓励扶持有经营头脑、有经营能力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经办乡村旅游项目,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得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动员贫困户通过出租房屋、土地等自有资产,获得租金收入。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村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搭建统一经营、行业自律、营销宣传的合作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扶贫,与贫困村、贫困户合作设立混合所有制的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开发乡村客栈、主题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提升贫困村(户)的经营能力和收入水平。
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助力乡村旅游扶贫。组织省内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机构、旅游院校等单位,与建档立卡村及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帮助宣传推介、组织客源、招商引资、送教上门、劳务用工、农副土特产品供应等多种方式,帮助脱贫。同时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就业创业。
为打好这场旅游扶贫攻坚战,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将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在出台政策、制定规划、安排项目时,将优先考虑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着力建立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的管理服务机制,科学合理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产业布局。同时,各地将重点探索乡村旅游的各种发展模式,推动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势互补,不搞单一模式开发,不搞单一标准要求,鼓励一些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较旺、资金和人才比较有保障的地区先发展起来,产生示范带动效应。此外,各地将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树立典型,将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宣传出去,推广开来,促进乡村旅游朝着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康县阳坝老街
好政策 好措施
综合产业综合抓旅,游扶贫合力抓。旅游扶贫已成为我省扶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围,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富民省,发改、交通等部门联合发力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有效措施。
省发改委: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将“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作为“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篇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统筹推进,牵头编制实施《甘肃省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扶持全省约5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对接国家扶持政策,经努力争取,今年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7100万元支持我省7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道路、停车场、环卫等设施,每个村补助中央预算内资金100万元。此外,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与美丽乡村等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省级投入,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围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推动工作合力。要求各地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支持政策。
省交通厅:一是完善交通运输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在农村公路网规划调整时,重点考虑对重要3A级旅游景区的覆盖,并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建制村通畅工程优先安排实施。计划2015年至2020年安排建设资金约204亿元,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3万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1万公里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1万公里。二是加快公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乡村旅游对外通道。今明两年,计划投资约283亿元规划建设景区连接道路1130公里,实现景区对外道路提等升级;统筹规划实施汽车露营地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今年率先在河西四郡(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敦煌市)+四地(金昌市、嘉峪关市、甘南州、陇南市)建设首批示范性房车营地,到今年底,打造首批20个以上示范性房车营地,改造40对交通驿站。三是做好政策支撑,运营好农村公路。加快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实行多样化的农村客运经营方式,今年计划新增470个行政村通客车,进一步满足群众和乡村旅游安全、经济、便捷的出行需求。
省国土厅:一是强化规划引导,规范项目用地。科学合理确定乡村旅游项目用地的规模、时序和布局,重点予以保障。乡村旅游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支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旅游设施,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二是支持差别利用,提升用地效益。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支持旅游项目建设使用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其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三是明确土地用途,实行分类管理,做好旅游业发展用地等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晰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四是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对依法需办理土地转用和征收手续的乡村旅游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用地的,建立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做到快审快批、应保尽保。旅游项目全部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的,除应国务院审批的,全部下放至市县政府审批。
省扶贫办:一是发挥精准识别成果,引导各类资源聚焦投入。充分利用建档立卡系统和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统计数据,及时为旅游、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提供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名单,确保旅游扶贫的精准性。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乡村旅游条件。协调市(县、区)扶贫部门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旅游扶贫试点村倾斜,支持旅游扶贫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金融扶贫,支持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加大对旅游扶贫试点村的专项投入,逐步放大资金规模,支持贫困群众利用互助资金开办农家乐、牧家乐等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等增收产业。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旅游扶贫能力。每年安排专门的扶贫资金用于旅游扶贫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组织观摩等形式,重点加大对试点村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花桥旅游村为游客举办篝火晚会
好经验 好声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的金点子,好典型,这些成功经验对我省其他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陇南市:围绕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近两年陇南市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实施“百村千户万床”工程,提出了建设12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000个农家客栈、1万张标准床位的目标定位。整合项目资金,建成了康县阳坝、宕昌哈达铺等10个旅游名镇和康县大水沟、文县哈南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旅游扶贫示范村”,充分发挥了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已经建成的1249个美丽乡村,优先规划建设旅游公路和景区内道路,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历史性改善。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等景区景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了“智慧旅游”建设。同时,把帮助贫困村发展旅游作为双联帮扶的重要内容之一,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创办旅游公司。此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追加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立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目前已通过精准扶贫贷款等渠道落实乡村旅游贷款30多亿元。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各县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了四种有效发展模式:即“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花桥模式、“双联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的凤凰谷模式、“合作社(协会)+农户”的鹿仁模式和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
陇南市康县:一是依托美丽乡村,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依托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打造了长坝花桥、团庄古村、茶马古道等一批乡村旅游新景点。按照全域景区理念,打造三百里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形成了南北贯通的乡村旅游线路。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大产业。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吃娱购游自驾游基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批游客携带方便、适宜网购的生态旅游商品。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三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导线路及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旅游扶贫品牌,打造了王坝大水沟等美丽乡村感受型等适宜不同游客需求,经济效益高、脱贫成效好的旅游扶贫品牌。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创新完善了五种旅游扶贫模式:“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模式、“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模式、“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模式和“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区首先将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诊断”出规划设计落地难、城市化现象普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等“病症”,然后对症下药,从全局把握发展方向。注重规划引领,提升发展层次,坚持“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全面谋划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在出台一系列助推旅游业改革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编制了“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景区依托型、城郊街区型、生态休闲型、采摘观光型、特色民居型5种发展模式,同时实行差异化发展。注重品牌特色,强化专业设计,对所有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集中区逐一进行修建性规划设计,对农家客栈等所有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统一设计。注重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每年5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政府整合,加快推进专业旅游村的快速建设,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协调服务,鼓励社会投资,注重项目实施,加强跟踪督办。注重质量规范,突出专业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外地考察等形式,进一步规范了经营管理和服务。
天水市麦积区: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三廊、三区、两新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寻根祭祖、生态观光、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文化旅游产业优势聚集区和融合发展创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项目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区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先后投入3500余万元,完成了麦积镇后川村农家乐提升改造工程和规模农家乐的提档升级、星级农家乐的命名授牌工作,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旅游项目建设与经营。三是典型示范带动。逐步形成了农家庭院型、农事体验型、生态观光型以及林、果、渔、农家园型等多种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行“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发展模式,开发了剪纸、根雕等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和汉唐陶艺、天水珠绣等10多个系列1000余种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拉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四是强化管理培训。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农家乐监管机制,实行农家乐经营户“记分处罚制”和“零分淘汰制”,进一步规范了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坐落在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黄官寨村,典型的城郊村组。2008年,率先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后成立了全省首家由全体村民均衡入股、共同参与、平均分配、市场化运作的天富亿市民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建设西北地区首家集现代观光、休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城郊农业综合体。规划总投资5.3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8亿元,初步形成了“一街八区”,即食文化和泰传承民俗古街、热带植物观赏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体验区、休闲娱乐区、名优果品采摘区、农产品展销区、花卉博览区和特种养殖观赏区。2015年5月,成功申报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坚持了“三化”模式,土地集约化、管理现代化和开发高效化。坚持多元产业融合,统筹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科技示范与文化博览、高科技术与观光体验、城郊产业与城市发展建设融合,实现了城郊农业向美丽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通过政府搭台,多次赴省内外推介宣传,目前已有北京、沈阳等200多家企业及门店园经营,去年接待各地游客100多万人次。村民依托项目实现了“四变”,即每亩土地年收入由500元变成5万元,农民收入当年由每人3000元变成了3万元。由失地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整体由温饱村变成了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