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自费创办民俗博物馆 留存渐失的乡村印记

01.12.2014  10:17

  中国兰州网12月1日消息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农村的一些印记也在慢慢消失。高台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通过创办民俗博物馆,将逐渐远离人们视线的农村记忆和民俗文化,收集整理,进行留存和再现。

  这位平素酷爱收藏的农民名叫郑少华。他常年走村串户,收集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俗文物等,利用打工、创业挣来的积蓄,已经收藏展示各类民俗文物1800多件套。

   具有“乡土味”的博物馆

  11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高台县月牙湖公园西北角的这家民俗博物馆。这里是一处仿明清的四合院建筑,前后左右的所有房间内,都陈列着郑少华四处收集的各类民俗展品。

  “现在的城市化发展太快了,大量农民进城,过去农村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还有一些民俗活动等,都慢慢被遗忘。而现在的年轻人又很少有机会了解和体验过去农村的生活场景。还有一些进了城的农民,也想寻找曾经的记忆……所以,我就开办了一家具有‘乡土味’的民俗博物馆。”郑少华说。

  2010年,当郑少华有了创办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后,高台县有关部门非常支持,于是就把月牙湖公园里的这个四合院提供给他使用。这个四合院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郑少华按照民俗、家具、农耕、纺织、生活、微缩、还原等类型,规划了12个陈列展室。

  郑少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各类收藏:明朝千工床、清末桐木木雕像,还有上世纪当地农民使用过的桌椅、香炉、水烟袋、计量用的斛斗,以及犁、磨、纺线车等各类农具。目前,郑少华收集展出各类民俗文物有1800多件套。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专业的讲解,郑少华聘请了3名经过专门培训的讲解员。他还整理了一份详尽、有趣的讲解词,通过讲解员生动地讲述,让游客更真切地感受过去农村生活的场景和典故。

   痴迷收藏生活旧物

  郑少华今年39岁,是高台县巷道镇泰安村的一位农民。他为人质朴,说话爽朗。尽管小时候读的书不多,但现在一有时间就看一些历史、文化、收藏方面的书籍。闲暇时,还要从网上了解各种陈列展品、保护文物方面的知识。

  他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一些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感兴趣。1994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学着做生意。在村里收购牛羊等农畜产品后,运到别处去卖。在走乡串户时,也顺便试着收集一些农村的各种生活旧物。

  “那时候,我每天起早贪黑,周边的市县村社都基本走遍了,对当地民俗风情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为我以后从事民俗文化收藏打下了基础。”郑少华说。

  1997年的一天,他在高台县宣化镇一户农家,惊喜地看到人家桌子上摆放着的一件牡丹花瓶。他越看越喜欢,就想收藏。尽管这家老人愿意给他,但老人的儿子不情愿。于是他就找熟人做工作,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这件“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