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宝君厅长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场会上的通报
自2005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发改、财政、卫生、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坚持科学规划、严格建设管理、加强建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通报如下:
一、建设实施情况
经2004、2009年两次调查评估,我省1526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纳入国家总体规划。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72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200多处,解决了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1.3万个行政村1220万农村人口,以及6767所中小学148万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25.8%提高到68%。全省规划内剩余30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在今明两年全部解决。据8月20日统计,目前2014年度解决1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总体形象进度为35%,其中酒泉、天水、庆阳、临夏、张掖、甘南、平凉高于全省进度;武威、陇南、兰州、定西、白银低于全省进度。
为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步伐,2013年省政府创新融资机制,启动了国开行贷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并在7个贫困县开展了试点。目前,7县2013年度解决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总体形象进度为84%,其中山丹、临潭、两当3县已完工,通渭为96%、临夏为70%、武山为69%、东乡为56%,预计所有工程将在9月底前完工。2014年度解决26.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7月25日批复,目前正在开展招投标。
整体上看,嘉峪关市和华亭县已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化,金昌市规划内人口于2013年提前销号。到2014年底,将有46个县(区)及省农垦和省林场规划内饮水不安全人口销号,剩余县区规划内人口明年销号。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华亭、和政、临洮、肃州区被命名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榆中、庄浪、和政被列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县”。
二、主要工作措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省政府连续8年将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列为为民办实事的事项,并纳入对市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成立了由主管省长任组长,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环保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省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项目实施。各市(州)、县(市、区)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部门合力推动的良好局面。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主推集中供水。 认真总结人饮解困、氟病改水等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经验,以骨干工程、大中型水库等稳定水源为依托,大力实施远距离、跨区域、跨流域引水,加快发展集中供水,整县整乡整村规模推进。全省已建成的4200处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人口1199万人,占已解决人口的98%。定西、平凉、临夏、天水、武威等市(州)集中供水走在全省前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严格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省发改委、水利厅、卫生厅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项目前期、计划申报、资金筹措、项目建设、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重点。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组建项目法人,全面推行“四制”;小型工程以县为单元组建统一建管单位,实行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巡回监理等制度。严把招标投标、物资采购、设备进场、质量抽检、施工工序和竣工验收等要害关口,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管。整顿规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市场,建立了施工、监理、物资供应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并实行“黑名单”制。在接受国家稽查检查的同时,每年派出多批工作组和明察暗访组,深入一线促进度、抓质量、保安全,对发现的问题挂牌督办、跟踪督办,督促整改。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细化配套措施。 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等先后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运营税收、建设用地等扶持政策,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2005年以来省财政厅筹措落实省级配套资金8亿元,并将临夏、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市县配套资金全部纳入省级预算。各地以全国水利改革试点为契机,狠抓县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质量安全监督站、乡镇水利站建设,结合实际统筹调剂、配备补充管理人员,有77个县建立了农村供水应急保障机制。
四是加强建后管护,保证工程效益。 省政府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了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责任。各地牢固树立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为先的思想,明确了水源、水厂、供水主管线、村级管网、入户设施的管护主体和责任。全省1071处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由专业机构管理,3129处村级集中供水工程由用水户协会或村组集体管理;分散工程由村社群管小组和受益户自行管理。组织开展了以“建管并重、以建促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主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年活动。2013年围绕“验收移交和水质检测”,对2011年以前建成的871处集中供水工程、1613处分散供水工程进行了省级抽查验收,委托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173处集中供水工程水质进行抽检。今年活动主题为“抓质量、促效益”,重点解决工程质量效益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强化水源保护,保证供水水质。 省水利厅、发改委、卫生厅联合制定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管理办法》《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工作方案》,编印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手册》,指导各地加强水源保护、做好水质监测。各地划定水源保护区,落实保护措施。79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常规水质监测中心,与卫计部门联动开展水质监测。
三、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面是好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 工程建设标准低。由于前些年特别是饮水安全项目实施之初的人均建设标准偏低,加之市县自筹资金落实不到位,一些饮水安全工程管网延伸覆盖未完全达到设计标准,有的没有进村入户,效益没有完全发挥。 二是 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建管合一的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建管脱节现象未得到根本扭转,有些工程虽落实了建设主体,但管护主体和责任不落实,特别是一些单村供水工程仍处于无人管状态,管理形势堪忧。 三是 保障措施不到位。当前农村供水工程执行水价远低于成本水价,水费收入仅能勉强维持工程运行,大多数工程难以提取维修养护基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亟待建立。 四是 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难以同时跟进。水源地保护难度大,缺乏有效保护手段,饮水安全工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刚刚起步,检测设备欠缺,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在双联行动中,各联村单位反映有些已实施了饮水安全项目的贫困村群众吃水仍存在困难,去年以来接到这方面的反映有35件,涉及35个自然村,省厅多渠道筹资2103万元逐步给予解决。在今年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和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的“阳光在线”直播节目中,基层群众反映了33个问题,其中饮水安全方面的就有21个,占到了64%。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四、今后工作重点
从当前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总体形势看,目前已进入攻坚期和收官阶段,工作重心由建设管理向建后管护转变。各级水利部门要遵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组织攻坚,完成建设任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越到后期,工程实施难度越大,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加之水源变化和自然灾损等原因,全省仍有部分已安排了计划和当时评估时饮水安全的群众吃水仍存在困难,后续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因此,必须坚定信心,牢固树立打攻坚战的思想,确保在今明两年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审批权限、招投标备案权限下放后,各地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实施。今后项目不平衡照顾,优先安排前期进度快、建设进度快的地区实施。
二是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省政府确定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主体工程按1100元控制,这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各地要落实分片包干对口督导制度,严格项目合同管理,加强施工力量组织,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今年1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当年完成,7个试点县2013年度建设任务在9月底前完成、2014年度建设任务在年底前完成。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效益年活动。 加快工程验收进度,开展重点审计调查,对已建工程质量和效益发挥情况进行“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着力解决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在2013年、2014年活动基础上,明年围绕“农村供水水价改革和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开展活动,着力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四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 各县要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源头供水安全。要加强供水环节管理,加强水质净化处理,提高水质合格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全面启动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确保供水安全。水利和卫生防疫部门要建立水质快速监测机制,定时定点对供水水源、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检测,尽快实现水质卫生监测全覆盖,确保水质安全达标。
五是做好“十三五”提质增效准备。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提早谋划“十三五”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作,通过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各级水利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欧阳坚副书记的重要批示、王玺玉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举全行业之力坚决打好打赢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攻坚战,为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