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健康打造健康甘肃 ——甘肃卫生计生事业“十二五”发展综述

07.01.2016  10:17

2015年11月30日,来华学习的乌克兰医生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的指导下为患者把脉问诊。

甘南州藏医院藏药房,一名药剂师正在为患者配置藏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精心指导下,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下,经过全省卫生计生系统的不懈努力,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面完成了卫生计生“十二五”规划重点指标,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药物制度更加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顺利推进,人口总量控制达到预期目标,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降低。全省卫生计生部门立足省情,探索“预防为主、中西结合、夯实基础、有所侧重”的医改策略,推动全民健康,打造健康甘肃,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为推动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省情,确定甘肃医改思路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入少、医疗条件差的省情决定了甘肃医改不能走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高新技术和昂贵检查设备、昂贵药物无限追求的西方高消费医疗模式,也不能走发达省医改路子,必须走“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医改道路。结合甘肃省情,组织开展了健康中国2020甘肃战略研究,探索出“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的医改思路。

  “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甘肃要求医疗机构用尽可能简单实用的检查和药物看病,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解决监管制度问题。如,乡以上医疗机构每月召开医疗事故分析会,请医务人员从技术方面找原因,让管理人员从管理方面找原因,使医疗事故和患者投诉减少40%,采用招标加谈判的模式,各用20万元设计费和每年50万元维护费完成软件设计,节约新农合和健康档案软件费3000多万元,同样的方法解决了每个县级医院需要200万元才能解决的一卡通软件改造费,节约资金上亿元。“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在治理过度医疗的基础上,加强预防疾病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参与、全社会推动”的发展中医新机制,把中医工作渗透到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医保、农村、社区和各级医院,取得较好效果,被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甘肃中医特色医改经验被中央深改办简报刊发。连续多年全国医改监测数据甘肃多项指标列全国第一,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国家卫计委领导的肯定,甘肃分管副省长三次在国务院医改会上发言。

  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提出并落实了“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思路,在乡镇设立了卫生计生办公室,在乡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开展了疾病谱排序工作,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开展了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基层、进学校、进企业、进大学、进机关活动。减少大病是保证能把更多大病纳入医保报销的前提,2013年开始每年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疾病谱排序靠前,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5种大病患病原因和预防干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第二年发动群众和社会预防和干预,以减少患病人数,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贯彻中西医并重卫生方针。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大力推进中医药先进县(区)和示范县创建工作,联合省财政厅,下达庆阳市镇原县,天水市武山县等10个县区共计500万的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建设经费。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配合省发改委,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华池县中医医院、凉州区中医医院等10家县(市、区)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甘肃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年版)》《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管理办法》和《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专科项目申报书》,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重点专科的管理。共建设了126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依托省级中医护理培训基地,加强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与水平。推进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加强中医药人员教育培训。加强民族医药工作和中医药科研工作。出台倾斜政策措施支持中医药发展。城乡居民住院吃中药(目录内)、使用中医适宜技术100%报销、西医考职称加考中医占20%、增加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等级医院评审加中医内容、250种院内制剂省内调剂使用等。

  全省各项卫生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省卫生计生“十二五”规划重点指标全面完成: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达到4.8人,比2010年增加了24.03%;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比2010年增加了18.6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73人,比2010年增加了57%;全省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2.23岁增至73.03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10‰、11.35‰、33.23/10万下降至5.62‰、6.85‰、19.47/10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3%,人均筹资水平由2010年的150元提高到目前的470元,实际报销比例由2010年的48.61%提高到57.41%;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常住人口为2607.01万人,出生率11.23‰,人口总量及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十二五”规划目标之内。

  农村卫生工作亮点纷呈:启动了提高农民健康素养活动,在村级主要抓了3件事:健康教育知识、急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食疗技术)进家庭,每年让村民学会5-6项防病治病方法;建设健康文化墙,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如感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关节炎、胃病等知识及民间单验方等有效方法刷写在健康文化墙上,即一病一墙,将中医疗法以歌诀的形式让人们耳熟能详,方便村民学习和预防治疗;在农村由村医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让村医讲慢性病管理方法,让农民相互交流健康保健的心得及民间单验方,提高农民健康保健素养,有效推动健康教育知识进入千家万户。落实乡镇卫生院“十制改革”经验,即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负责人竞聘制。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制。改革经费保障制度,实行运转经费补偿制。发挥特色优势,实行中医药“三三”制。完善监测网络,实行公共卫生预警制。拓宽培训渠道,实行人才培养长效制。加强廉政建设,实行医德医风考核制。透明管理,实行院务政务公开制。在乡镇卫生院抓了3方面工作:首先是乡镇卫生院要突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蜡疗、推拿、按摩、熏蒸等15项中医适宜技术和农民已经掌握的6项防病治病方法并指导村医掌握。实施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通知,要求政府立法、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和实施大项目要坚持有利于健康的原则。要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国土、水利、城建、环保、食药监要监测土壤、水、空气、食品污染并治理。

  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以来,中央和省上共投入资金52.7亿元,建设了近8700多个卫生计生基础建设项目。建成连接1.8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甘肃省卫生信息专网,卫生计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群众“救命”的保障机制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5年投入4.15亿元为全省130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运转协调、功能完善的县(区)级院前急救体系。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依托省人民医院建设的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目前,入网医院达到1478家,覆盖了80%的乡镇和部分乡村,累计为2万多名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成立了38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行业内部医疗质量监管,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整体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严肃行业纪律、明确整治方案、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医疗卫生行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增大:大力推进“人才强卫”战略,重点实施“5431”工程,逐步破解基层人才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工作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共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320人为全省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培训了2.1名全科医生。从2010年起,我省共招录面向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全科医学本科层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2100人,毕业后按照优先生源地的原则分配到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医师培训工作从2014年启动,2015年全面开展,目前已经建立了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康复医师、临床专科护士,中西部地区儿科医师、临床检验人员、院前急救、药师等卫生专业人员培训项目49项,培训人员324301人次。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将为甘肃的卫生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5年累计抽调6000多名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

  区域卫生计生资源更加丰富:“十二五”期间,卫生总费用由2010年的295.3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18.21亿元,人均卫生费用由2010年的1153.86元增加到2013年的2006.89元,卫生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17%增至2013年的8.27%。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4.72张,每千人卫技人员4.8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每千人注册护士1.73人,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2.22%、24.03%、18.67%、57%。2014年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固定资产、业务用房、医疗设备与2010年相比,数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进一步扩展并顺利实施。全省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了全覆盖,甲乙类传染病保持较低发病率,乡以上卫生机构网上疫情直报率达到92.89%。成功应对了鼠疫、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儿童常规疫苗免疫接种率均在99%以上。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90%以上。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率达到90%以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5.1%。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国家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4个。地方病、精神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402.98/10万降至193.06/10万。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得到强化,学校卫生、食品安全、消毒卫生、职业病防治及医疗卫生等监督工作得到显著加强。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显著提高。创卫工作有了新突破,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结合双联行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健康教育巡讲工作逐渐规范。卫生应急工作规范、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圆满完成了3次人间鼠疫疫情的处置及甘南等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卫生计生改革稳步推进: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省级以及14个市州和部分县(市、区)相继完成了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任务。在机构改革中,要求县乡两级计生服务机构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承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职能。深化医改工作在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重特大疾病报销病种由27种扩大到50种,比全国多28种。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卡通”以户为单位全覆盖,发卡率达98%。2014年底大病保险在全省全面推行,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衔接机制,为群众就医提供“接力”保障。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实效。41个县被列为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315”模式,建立破除“以药养医”补偿机制,试点地区平均门诊和住院人均费用逐步下降,70%以上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群众医疗负担明显下降。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顺利。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工作有序推进,乡村和社区基本药物全部实施零差价销售,在全国率先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177个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在全省推行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构建“以医养医”利益格局,破解“新看病难”。

  卫生计生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十二五期间,省卫生计生委创新宣传教育理念,全方位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先后与有关部门合作排演了陇剧《医祖岐伯》、秦腔剧《皇甫谧》《百合花开》《黎秀芳》《女儿如花》《渭河医神》、京剧《草原曼巴》、电影《甘南情歌》、电视纪录片《记忆626》等文艺精品。同时,组织人员撰写报告文学、出版画册、音像制品,购买健康养生节目,与省广电总台联办健康甘肃专题栏目,将卫生计生政策、科普知识、行业典范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搬上舞台、荧屏,输入书本、网络,走进城市、乡村,既弘扬了卫生计生行业的主旋律,达到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目的,也为甘肃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贡献了一分力量。《百合花开》和《甘南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利用微博等新媒体主推卫生计生工作:省卫生计生委动员一万多名医务人员开微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微博矩阵,开发了血液指数、寻医问药服务平台、12320微博问询平台等微博产品,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利用微博平台为群众开展健康咨询,解决血荒、调处医患矛盾等,赢得社会普遍好评。省卫生计生委两次被邀请参加全国政务微博大会并发言介绍经验。省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被北京零点集团等授予“与民沟通奖”和人民网全国十大政务微博。目前,全省各县都建立了村医微信群,中西医专家每周在群里讲课辅导,有效提升了村医服务能力。

  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和养生保健旅游工作不断加强:党政牵头、部门参与、全社会推动中医事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省卫计委联合10多个厅局下发文件,共同推动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其中关于药菜两用蔬菜产业发展的通知已经被多个市县采纳实施,改造大棚预防农民关节炎的通知已经开始实施,关于发展中医生态养生旅游产业的通知,已经在庆城县、麦积区、敦煌市、凉州区、和政县等形成产业,有的已经被列入省上重点项目,发展药膳产业和中医服务贸易产业的通知也逐步落地。甘肃陇东南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已经命名。通过组织赴韩国进修在省二院建立了毛发移植中心,已经对市县医院300人开展了培训,将在全省发展毛发移植和整形美容专业。与《读者》集团联合出版100种中医读物。包括:《中医启蒙读物》《中医口袋本》《话说中医》《陇上名医》《民间单验方》100集等。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平台发展中医服务贸易。目前,我省已与乌克兰首都基辅州卫生厅、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乌克兰、吉尔吉斯、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新西兰、法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为当地培养200多中医。在摩尔多瓦、马达加斯加、吉尔吉斯建立了中医中心,为当地治疗大量患者。甘肃26名县级医院口腔科医生正在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进修,乌克兰36名医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甘肃佛慈20种中药已经在乌克兰成功注册,乌克兰国旅组织的2批游客来甘肃庆阳、平凉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中国卫计委和乌克兰卫生部合作协议把甘肃确定为中医项目执行单位。国家中医药局确定由甘肃省执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医项目,甘肃已经筛选50名中医开展了俄语培训。与新西兰卫生部高级顾问大卫和新西兰针灸工会合作成立了中医文化交流中心、出口中药材5吨,签订合同108吨。

  支援藏区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省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藏区决策部署,举全省卫生计生系统之力开展对口支援藏区工作,先后抽调20名干部在甘南各级卫生部门挂职,每年抽调50名妇产科医生,帮助甘南乡镇卫生院建起了妇产科,大大提高了甘南州住院分娩率,减少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截至2015年6月底,省内10市和省级医疗卫生单位累计援助藏区项目资金达7000多万元。甘肃藏区住院分娩率从2010年的80.75%提高到2014年的93.97%(提高13%),婴儿死亡率从20.57‰下降到15.40‰(降低5.17‰),近5年人均期望寿命提高0.7岁。

  全省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省生育水平和人口变动态势平稳,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人口自增率连续8年保持在7‰以内。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完成了113.80的国家目标值。全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布局,全省城镇化率达到了“十二五”末城镇化率40%以上的目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日益完善。我省是全国唯一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示范区。目前,全省有11个市州、79个县市区被命名为示范市县,建成示范化陇家福·幸福寓所2884个。全省用于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项目的资金累计超过50亿元,近千万人次计生群众受益。

  卫生计生工作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各地在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中在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在保留原有职能的同时,赋予其相应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职责,使健康教育机构延伸到了乡镇一级。充分发挥计生干部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推动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精准扶贫工作。注重利用卫生计生融合优势,依托乡镇计生服务站阵地、人员及陇家福幸福寓所,建立医养结合养老照护新机制,走出了一条促进卫生计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力提势、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陈斌)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