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带作舟乘风破浪

03.07.2014  04:55

    翻阅历史,打开地图,就不得不钦佩于古人的智慧。遵循着自然规律,以物质、气候、山川、河流属性,勾勒出文化、思想、政权、疆域的洲际交融变化图。丝绸之路——无论我们今天是否认识它、评价它,它就在那里,依然不断地深化着影响力,其画在大地上的痕迹愈加清晰,被赋予的任务愈加多元,是中国二次开放的重要依托和引擎。兰州当“承担、引领、融合、激发、创新”,以申遗成功为我们的再出发。

    结合自身特点,承担国家战略规划。申遗成功,加速了对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占有和挖掘。能否从文化和物质的高度迅速完成部署,抓住丝绸之路价值核心,在国家的这一轮开放中,获得先机,从战略的高度,从容应对,乃至引领。形成节点城市的国际化思维与开放性格局,检验着兰州对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全局思考力、产业转型力。

    以区位优势引领融合资源转化功能。如果把丝绸之路喻为杠杆。它就是以从中国的中原起步,直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绵远万余公里,撬动着文化的、经济的积极因素和人员流动往来迁徙的匆匆步履。中国的西部是整个丝绸之路的过渡带和休整点,无论是地理还是人文,兰州必然成为这一杠杆的支点。

    凸显中国对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软实力。发起成立丝绸之路论坛,建设富有丝路特色建筑群,办成固定于兰州的总部论坛。以城市论坛的规格、形式增进与各国友好城市和组织的沟通。上可与各国研究机构、智库对接,下可与民间组织、人士就文化建设、民俗风俗、金融合作、地区反恐、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美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风格等等,进行自由探讨。灵活简便,见效极快,完全助力兰州站在新高度。

    以丰厚物质基础创新丝路精神。甘肃省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展”,从展品选择,场馆设计,既充分的挖掘丝绸之路的演绎过程,也精心雕琢了甘肃段的历史文化。兰州有物质基础,市民和旅游者也需要近距离的实物体验。建设系列中国式四合院或几进院落,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上榜世界文化遗产予以介绍应是可行。对其主要景点局部、侧面微缩性建设,融入风俗、饮食展示。由景点所属国、所属地人员经营。每一个院落式景点,既是一个经营性企业,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还可为沿线国家,设立领事馆打下基础。

    以节会为翼展,凝结文化纽带。兰州是中国最早以“丝绸之路”命名节会的城市。当前,丝绸之路专有名词的使用更是珍贵,设立以丝绸之路为前置名的艺术节、美术节、音乐节、服饰节等就更有前瞻性;设立丝绸之路文化大学。将语言、艺术、文学、舞蹈等科目包含其中;由民间智库来创建报刊、杂志、网站。形成一个既具体又抽象、即物质也精神的综合性文化交融平台。兰州一定会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去完成国家对重建丝绸之路的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