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主任在出席首届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暨2015发展中国年度人物盛典时发表了题目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张晓强:各位参会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这个活动。根据会议主办方中国发展网的要求,我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谈一下关于推进国际产能与设备制造合作的一些情况,和我的一些体会。推进国际产能与设备制造合作,也是在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之下,在中国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作了全面阐述。对于合作重点指出“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要以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在“五通”当中,设施连通提出要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关键通道、关键结点和重点工程,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在贸易畅通方面强调,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要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在农林牧渔、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环保产业、清洁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推进能矿资源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加强能矿资源深加工和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也提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鼓励合作建设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当中,实际已经包含了国际产能和设备合作的很多重要内容。
2015年5月13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设备制造合作初见成效。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认为这段话阐明了我们推进国际产能和设备合作的大背景和基础条件。比如讲到我国装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我们现在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世界第一大国,而且在包括大型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石化和水泥成套装备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比如,高速铁路到去年底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全世界运营高铁的60%左右,京沪高速铁路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从设计到建设施工到运营整个复杂的控制系统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再比如,到去年底特高压输变电直流80万伏、交流100万伏的输变电线路在中国已经有六条建成运行了,最长的运营长度超过2000公里。这个在世界上唯一的,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高水平的运营的特高压输变电,这完全可以说世界领先。当然包括去年大家都知道我们鼓励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去年中国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光伏发电装机高居世界第一位,累计装机总规模位居世界之首,这些为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奠定了坚实条件。
文件对于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讲了三条,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重大战略;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重大举措、重要内容、重要抓手”这三条。回头看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们抓住了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积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并且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在我们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和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以对外投资为例,2002年中国第一次有年度对外投资统计的年份,当年统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27亿美元。而那一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550亿美元。到去年中国实际吸收投资和企业对外投资大体都达到了118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统计数据,实际外商投资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5%;对外投资超过400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
推动推进产能设备技术合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四个坚持: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坚持注重实效互利共赢、坚持积极稳妥防控风险。就主要任务而言,文件提出要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要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这11个产业领域作为重点分类实施。今年3月16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第十一篇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十一篇的49章第二节是深入推进国际装备和国际产能技术合作,其中可以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要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要建立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商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和对接机制。完善财税金融、保险、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等服务支持体系。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三五”国际产能与设备制造合作规划,相信今后五年我国的国际产能合作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上面向大家介绍了三个重要的文件,“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务院关于推进产能和设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这三个重要文件的相关内容和背景情况,主要也是和大家一起学习,明确推进国际产能与设备制造合作的大背景、基础条件,应该注意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根据上述文件的一些要求和精神,结合我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些实践,下面重点谈三点,如何能够使我们的国际产能合作做得更好。
一、要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际产业链上向中高端提升方面,在去产能、补短板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如果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要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前几天一个研讨会上学者问,推进产能合作或者投资是不是因为国内投资机会少,所以大量对外投资。我说这是一个方面,是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但对很多做得好的大企业,实际上是以跨国公司的眼光考虑全球范围内实现自己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再限于在中国地域范围内。比如华为公司,在海外营业收入占全公司的70%,员工15万海外员工近7万,它在多个国家的研发、服务、营销中心是结合当地的市场来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它的全球布局。我参观过土耳其的华为研发中心,土耳其这个中心点有北非国家,有一部分中东欧国家,华为的通讯设备、操作软件用国内现有这套不可能,必须适应当地的需求和当地工程师一起研发,才能使它的通讯设备在北非和周边市场更好地打入,所以它是生产要素企业全球配置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产能合作,在钢铁、电力、铁路、信息产业等方面确实有拓展发展空间的要求,同时又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面对着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约束加剧,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等这些比较优势受到削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走出去能够提高企业和产业的效率。再一层含义,长远看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当时很多企业家、专家担心的是狼来了,把中国国门打开了,跨国公司这么强大,到中国来会不会把我们打的落花流水,我们生存困难。时间证明,国门国门打开以后,外国企业来了,在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正面竞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在中国的同台竞争学习了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化经营水平,发展了自己。产能和设备的“走出去”,提到了更高层次,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和很多发达国家最优秀的企业去同台竞争。前一段中国和日本企业竞争印尼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铁,中国的企业是在国际市场和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通过这样的竞争来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把中国技术和标准推出去,这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更高更强的要求。
再比如,补短板,我们有很多需求,国内不能够满足,即包括生产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这几年中国旅游者在海外的消费快速增长,以个人消费品为主,去年超过一万亿人民币,去年日本媒体评选去年最热词汇,第一个词是“爆买”,主要是中国消费者买,从三大神器:马桶盖、电饭煲、空气净化器。发展到后来、化妆品、医疗保健品、箱包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东京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拖着大箱子在“扫货”。从生产需求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但我们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一个特点,以煤为主。到去年煤炭仍然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4%。大量的使用煤炭,而我们的清洁煤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大面积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包括雾霾PM2.5,除了有汽车尾气也包括煤炭所带来的污染。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内供应远远不能满足,比如我们的汽车或者机动车,现在连续五年汽车产量和销量世界第一,去年销售2450万辆汽车,对汽油的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去年新增汽车1900万辆,存量1.7亿辆,估计到2020年汽车存量3亿辆。汽车消费不断增加。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有个简单测算。过去五年原油进口量,从2010年的2.4亿吨,当时进口依存度57%,2015年进口原油3.36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61%,年均增长速度7%。如果按照今后五年增速降低一点,原油进口每年增长6%,到2020年进口的原油大约是4.4亿吨。那时候我们国内生产原油比现在只能有少量增长,三分之二的原油要靠进口。通过与中亚、中东这样油气资源富集国家的产能合作,可以更好地保障石油供应安全。
二、深化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密切合作。文件很明确,目前产能合作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资金瓶颈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建设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提出后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的重要因素。开展产能和设备制造合作的方式,包括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工程承包等等,我们细看每类业务开展都需要金融配套支持,承包设备出口,一般发展中国家希望你提供出口信贷,投资要钱,收购也要钱,即使是工程承包也往往意味着谁来提供工程建设的款项,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现在已经启动的初见成效的重大合作项目,除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速铁路是国内金融机构大规模的融资支持,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产能合作,即将开工的中国-老挝铁路,等等一系列的合作都是在金融的积极支持下才能有效推进的。
实际上我们自己在国内也经常讲,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出现实业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境外发展两张皮互相脱节,比如我本人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来是董事,从成立当了六年董事,前年变成独立董事。中投公司成立时,国务院明确要求,章程上写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但是中投公司成立的前几年,基本上是自己干。自己到资本市场上买股票、买基金或者自己投资买外国公司的股份,和国内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合作和协同关系。当时开董事会我总提意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在中投公司的年度业绩中没有什么反映,后来有一些改进,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再比如说,现在的商业银行也在海外加大发展步伐,在十年前200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以54.6亿美元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当时签字,大家握手,发表演讲。中方领导讲这是中国非洲最大商业银行的战略握手,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对于在南非中国企业的合作,在他来看,那时候并不太在意。如果看日本企业走出去,80年代到美国,日本的企业走到哪儿日本银行跟哪儿,为它的企业海外发展合作。在中国的外资银行,也有我们的限制,对外资银行的币种业务对象有要求,基本上各大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和本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密切呼应、相互提携、共同推进。今后如果使产能国际合作做得更好,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合作上花更大的精力,努力加以改进。
三、突出重点,互利共赢。所谓的突出重点有产业技术方面的,有11个产业领域,这是我们有比较优势的,也有国别和市场方面的。文件提到以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为重点,近期以亚洲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要方向,亚洲周边国家几十亿人口,印度12亿,非洲大陆10亿以上的人口,它是原则表述。究竟怎么做?我自己过去实践工作中也有一些体会和感触,就是如何在重点把握上。我工作中有一件事2013年克强总理访问中东欧和中东欧国家举行首脑会谈,同时和多个国家就能源交通、高铁合作达成了原则共识,其中包括中国参与塞尔维亚到匈牙利的高速铁路建设,也提到和罗马尼亚从它的首都布加勒斯特到里海城市康斯坦察高速铁路的合作。我当时在国家发改委负责利用投资国际合作工作,和有关部门和外方会谈,罗马尼亚的相关部门的来各部门商谈。经过分析发现一个问题,罗马尼亚朋友提出的设想,它的首都布加勒斯特只有200万人,它要连接的康斯坦察市只有60万人。这种情况下,欧洲铁路网重点从希腊北上进入到中东欧,然后上西欧,所以罗马尼亚境内东西向线和欧洲铁路网规划对不上,第二个关键没有足够客源,我们知道中国修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北京到天津的140公里,北京常住人口2400万,天津常住人口1600万,客观上到2015年京津一年运的客流3000万人次,这是中国国情,人多、流动大。全罗马尼亚的人口也就是两千多万。所以我坦率讲,你这个地方要修高铁就害你死了,最后你赔钱吧,不具可行性。我们向克强总理也报告了,这个事情干不成,得实事求是。
目前我们经济交流中心受广东省委托,它对口支持新疆喀什建设,喀什希望通过建设国际合作园区的发展使喀什自身的经济更好地发展,让我们做园区规划。我也看了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人员写的初稿。他当时分析提出园区合作的重点,对外是面向中亚国家和巴基斯坦,我就提出来我们看一个合作,不能只看地理、地缘条件还要看市场潜力。比如喀什这个地方中国和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政府间正在商谈“中吉乌铁路”,中方起点也是喀什。同时中巴经济走廊已经积极推进,它的中方起点也是喀什。如果看其他因素,中亚五国不加阿富汗,中亚的概念是前苏联体系下的苏联的中亚五国,用中亚五国的概念人口不到四千万,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超过2亿人,面积80万平方公里,所以仅仅从市场规模看,巴基斯坦的潜力要比中亚五国大得多,如果我们再考虑政治、外交等因素,我就建议这个稿子协调,别看顺序一调,但是发展内涵注重的要素就变了,重点首先是向巴基斯坦,然后向中亚五国。
今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我出席了一场国际产能和设备合作的研讨会,宁吉喆副主任是介绍中国政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做了什么和一些原则。巴基斯坦发展计划部长印巴尔先生谈对中国推进与巴基斯坦产能合作的希望和建议。哈萨克斯坦一个公司的总裁提出建议,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已经开始投资水泥厂、玻璃厂,哈萨克斯坦工业化、城镇化需要。但是中国西部也需要,比如新疆等等,你们不要把东西从东部运到新疆,哈萨克斯坦的产能干脆卖到中国西北。哈萨克斯坦只有两千多万人,投资的厂大了,它自己消化不了,又回来返销中国。这就说明它的市场潜力是有限的。在我们做好产能合作的时候要突出重点,既要看技术设备的优势,也要注意市场潜力和前景。
所谓互利共赢,当我们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肯定要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同时要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注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发展。比如现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究竟产能多少说法不一,官方数据11亿吨,去年我们生产的粗钢是8.4亿万吨,许善达先生认为中国钢铁产能13亿吨,过去几年压缩了9000万吨,今后还要压缩1亿到1.5亿万吨,压缩的是落后的装备和技术。我们谈开展钢铁国际产能合作,绝不是把国内淘汰下来的落后的装备技术搬到别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不能这样做。特殊情况下可以,80年代初首钢技术能力低,引进了比利时的一条生产线,那时候是把人家的落后淘汰产能搬回来了。但是今后总体上讲不能这样做,要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出去。那次博鳌论坛还有一位嘉宾是河北省分管国际产能合作工作的,就讲我给你们一定是先进适用的产能。在化工、建材、纺织领域也要注意把握这个原则,这样才能使得产能合作能够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刚才讲到不论是承包设备出口、投资收购还是工程承包都要真正把坚持互利共赢落在实处。我们的企业在境外合作这些年发展快,反正真正能够站住脚的都是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大家评价比较高的吉利集团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他在并购的时候对于当地不裁员、总部不搬家,发挥当地员工的积极性,保护支持产权,提了一系列的共识,而且让沃尔沃轿车扩大在中国的销售量,销售的当年就扭亏为盈,这几年销售利润、职工收入、就业不断增加。吉利又和沃尔沃一起把沃尔沃先进技术和车种带到国内,在成都生产轿车,在大庆生产SUV,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家都满意,互利共赢。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企业这方面做的不够,去年中非国家突然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抓起来,政府去交涉,他们说挖金矿的没有得到许可证,乱采乱挖,我们国家受不了了,中国政府的企业也得讲社会责任。再比如,我们的企业工程承包在国际上规模很大,工程承包的规模甚至超过海外投资的规模,一年的营业额1000多亿美元。但是承包企业有一个特点,造价越高利润越高,它比较重视高造价,我可以比较好的保质按期完成,但是不考虑这样高造价的情况下,发包工程国家今后的项目可持续发展,有的铁路建设公司在南美的国家,对当地提出修高铁,领导问能修多少,他说修300公里就可以修300,修250就可以修250。我参加了会议,总统说你也听,他不出钱,他是承包公司,修300公里就要中国提供出口信贷。另外,这条公里据我看旁边没有什么人,300公里的铁路运什么,后来会赔的,果不其然,这条路两边头疼,公司不给工程款,拖欠,政府也头疼,修了一半,没有客源。举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开展国际产能和设备国际合作时,正确的义利观,企业要发展,也要国家品牌影响力,对方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