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二院“333”诊疗模式典型病案介绍(十二)

21.11.2014  19:13

病史:患者赵某某,男,65岁,兰州人,主因“间歇性乏力4年,反应迟钝、上肢抖动半月”收住入院。既往有“慢性丙肝”病史5年,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6周。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3年。

诊断:1.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中度);  2.肝源性糖尿病,3.高血压Ⅲ级(高危);4.腰椎间盘突出;5.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6.抑郁状态。患者疲乏、肝区胀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上肢抖动、不思饮食、头晕、情绪低落、失眠、易怒、常自言自语。家属代述:不听劝告,有轻生的念头。

                                        “333”诊疗模式                                                                                   

心理治疗:精神科自评抑郁量表:中度抑郁症状。专科检查:意识清楚,接触尚可,定向力完整,情绪低落,有消极想法及轻生念头,考虑抑郁状态。建议:1.西酞普兰片;2.氯硝安定片;3.音乐放松治疗、安思定、脑功能治疗。         

西医治疗:1.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2.若震颤明显,可予以抗震颤治疗。   

中医治疗:会诊意见及措施:虚劳、汗证、郁证、不寐。证属心脾两虚,肾阳亏虚。治疗补益心脾,温补肾阳,方用归脾汤加减6付,水煎服。之后多次会诊,给予益气健脾,疏肝补肝的逍遥丸和健脾丸、柴胡疏肝散等辅助治疗。

          经西医、中医、心理三结合诊疗模式综合治疗1月,患者疲乏、肝区胀痛、上肢抖动、头晕、失眠、易怒、常自言自语等不适症状缓解,食欲正常、接触主动、表情自然。血糖、血压控制正常。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33”诊疗模式为慢性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诊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好的疗效,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肯定。(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