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 被历史湮没的高原明珠

25.11.2014  21:08

    齐家文化 被历史湮没的高原明珠

    齐家文化铜镜:1975年,省考古所在广河县齐家坪考古发掘时在M41号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器物,距今约42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

    拍摄:赵广田

    大杨家古堡:位于大夏古城对岸,隔大夏川与大夏古城遥相呼应,互为犄角。

    拍摄:马宝明

    本报特约撰稿人 马志勇 马宝明

    当你面对中国地图俯瞰华夏大地的山川原野时,可曾注意过东经103°23′-103°51′,北纬35°25′-35°38′之间的区域?这里,是甘肃省广河县。这里,诞生了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形成于距今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致与历史上的夏朝相当,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遗存,是人类灿烂的文明瑰宝。

    齐家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文化?齐家文化墓葬中为什么会有众多的青铜器?齐家先民最早从哪里来?

    让我们跨越时空,拨开历史的迷雾,解出真实的密码。

    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位于广河县齐家镇园子坪村,是洮河西岸一处依山傍水的平台地面,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这里考察中发现了齐家坪遗址,并命名为“齐家文化”。1925年,他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和自己对考古的理解发表了《甘肃考古记》,其中把齐家文化列为“六期文化说”之首,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广泛关注。1945年,夏鼐先生运用考古证据纠正了安特生的断代错误,提出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早于辛店、寺洼文化的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广河县齐家坪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陆续有重大发现: 1975年,在齐家坪M41号墓葬发掘出土了中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第一面铜镜,直径12厘米,被誉为“中华第一镜”,同时出土了迄今最大的一柄铜斧,全长15厘米,器身厚重,刃部锋利,这两件器物堪称是齐家文化铜器的代表。之后的数十年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南至白龙江流域都有齐家文化的历史遗迹。陆续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广河齐家坪、西坪、武威皇娘娘台、海藏寺、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兰州青岗岔、秦安寺嘴坪、青海民和喇家、乐都柳湾和贵南尕马台、宁夏固原海家湾、临潭陈旗磨沟等遗址,基本揭示了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和社会状况。从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青铜器。

    有学者统计,目前在齐家文化中已发现铜器超过130件(由于随着近些年来一些新的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发现铜器的数量已不止此数),属齐家文化中、晚期。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有璧、瑗、斧、刀、匕首、矛、锥、牌饰、扣、泡、镯、指环等。多以小型器物为主。齐家文化所出土铜器与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和中原龙山文化所出土铜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差异。之所以产生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齐家文化主要以农业为主,但在某些不适宜农业的地区也开始逐步加强畜牧业和渔猎成分,这使得它同时兼具东西两方面的特色,这一点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齐家文化在目前虽然没有发现大型容器,但从发掘出土铜器的数量和种类来说,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学者专家一致认为,青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夏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只有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就是青铜文化。几乎在同一时期,夏或狄戎主要生活在西北,齐家文化与羌或戎有关,很可能就是早中期禹夏文化,晚于200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青铜技术也很有可能来自齐家文化,是禹夏时代中晚期文化。

    大夏人的DNA

    在广河县保留了大量的马家窑、齐家、半山等文化。西羌即是这些文化的主人。在耕地中、山坡上、崖坎沟边到处是陶罐的碎片,到处是史前古文化的遗迹。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古老文明的元素,齐家文化是大夏人的文化符号。

    齐家文化不仅是大夏人的文化符号,而且是大夏人的DNA。齐家铜器是文明的曙光,齐家玉器是带着光辉的瑰宝,齐家陶器是朴实无华的美器,瓷器、骨器、石器、墓葬都是大夏人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的写照。

    人类的历史也是人们寻找宜居环境的历史。

    大夏(Tokhgra;Tochari),中亚古国名。公元前140年左右,包括Tochari在内的塞种诸部自锡尔河南下,灭了希腊一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应为Tochari(吐火罗)的汉译。

    据《史记》记载,大夏国都是蓝市城(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居民人数达一百多万,以务农为生,善于经商,兵力薄弱。约公元前139~前129年,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西迁,大夏遂臣服于大月氏。

    约在一万年前塞人各支由里海北中亚草原向各方移动,至公元前800百年以前,其间有三次高潮向东移动,蔓延于中亚北部和中国西部。其南下中亚者占据巴克特里亚地方北部;其向东流动者中有一支名为“大月氏”。先从里海之东由黠戛斯草原,锡尔河东向进人帕米尔山麓驱走当地塞人,部分停居塔里木河南北,大部分南来甘肃河西,驱逐先住于此地的阿里马斯庇亚(Arimaspea)人而据有其地,历年久远。所以《史书》只记“本塞种、世居敦煌祁连间”。这个大月氏应当是在黄帝以后至尧舜之间在甘肃西部的大夏。

    公元前174~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大夏人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向南迁徙。大夏人在巴克特里亚脱离希腊统治后不久就被第二次西迁而来的大月氏征服;一部分傍南山东逃进入甘肃洮河流域,落居于此,居住在今广河境内。因大夏人居住,地方取名为大夏川、大夏水、大夏山,秦汉时曾在这里设置了大夏县。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世纪,禺氏(即月氏)以自己手中的白璧与中原王朝交易。传说月氏部落首领西王母献“白圭玄璧”于周穆王,使周穆王“乐而忘归”。早在丝绸之路命名前,作为西方贸易代理人的月氏人已经把他们占据的河西走廊变成了神奇的“青铜之路”和“玉石之路”。青铜和玉石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广河大夏人带来新疆和田玉,还带来了青铜器、铜镜的冶炼技术。中亚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早于中国。有专家研究认为马家窑文化也是从中亚传入的。当时彩绘中的砷元素只有中亚才有。如果是这样,早期马家窑文化发达,后期齐家、寺洼、辛甸文化较为逊色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

    从以上考证可以明确地表明,河州大夏与禹夏及西域大夏有紧密的承袭关系。大禹为临夏州大夏川(即现广河川)人,夏部落的首领,带领大夏等众多部落,治水成功,众多部落推举为禹王,当大禹当上华夏古国的国主时,把夏部落的“”字,取名为自己的国号,后人称其为“夏禹”,开创了华夏文明。夏王朝是发端于河州,发展于中原的一个政权。今积石、临夏、广河故地,是大禹的故乡,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前沿地带,是各民族磨合之中心所在。

    齐家文化就是禹夏文化

    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教授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论古代大夏位置与移徙》中提出三种有影响的观点:1.我国先秦时代的大夏人,约分布在凉州、兰州、河州一带,河州为其中心活动区。大夏县及大夏水之名,是因古代大夏国而得。2.大夏即吐火罗,两者是同一民族的并称。3.大夏属于羌族系统,属诸羌之一。《汉书·西域传》所载的西域小国若羌,国王号去胡来,即吐火罗之对音,若羌很可能是大夏人所建立。

    历史上曾经出过五个大夏国。一是大禹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二是葱岭以西的大夏;三是东晋时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四是李元昊所建的大夏,史称西夏;五是明玉珍于元至正时建立的大夏。与临夏有关的是禹夏和西域大夏。

    今甘肃临夏州广河县境内,早在秦汉时期设立了一个古县——大夏县,大夏县是临夏地区最早设立的县分之一。

    汉武帝时在今临夏州境内先后设置了罕县、允吾县、河关县。后来又从罕县分置出白石县和大夏县,属陇西郡。其县因位居大夏水、大夏川、大夏人、大夏部落而得名。大夏水即广通河的古名,此称谓可能在春秋战国或者在更早的上古时期已经有了。

    《太平寰宇记》云:“大夏县与郡同治,取县南大夏水为名。”今称的广通河,就是古代的大夏水,入洮河,再入黄河,是黄河的三级支流。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一度改大夏县为“顺夏县”。

    大夏县的县治就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族乡古城村,称之为“古城”。尚存两处古城墙遗址。我们在田野调查中,采访80多岁的马爷,说广河很早流传着一个民谣:“夏古城,商古城,陶罐青玉换金银,若是不相信,棺木宝山是干证。”关于大夏古城面积,我们没有找到可靠记载,据《元和郡县志》云:“大夏水经大夏县南,去县十步。”在考察中,我们登上古龙山,看到的面积远远大于县志所述。我们一行去测量大夏古城面积。以车测和步测两种办法,相互参照得出数据。下古城东起自寺沟桥,西至于赵家桥。呈四方形,长宽各600米,总面积有36万平方米。有人说这个“下古城”,就是“夏古城”。在文化欠缺的民族地方,口音与字音误传是常事。根据历史考古表明,这个说法是可信的。根据黄文弼教授“我国先秦时代的大夏人,河州为其中心活动区。大夏县及大夏水之名,是因古代大夏国而得”的观点,大夏古城有可能是古代大夏国的第一个古城,也可能是陪都。

    《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对大夏县的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禹王庙在县城南西坪遗址高庙山上,遗迹依稀可见。有汉代以前的砖、瓦、瓦当出土。这就是说,大禹出生在大夏县,与历史相符。

    《史记·六国年表》更加明确的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广通河(古大夏水)、大夏河一带是古代民族。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大禹导河积石(今积石山县境),夏部落的首领,带领大夏等众多部落,治水成功,众多部落推举为禹王,当大禹当上华夏古国的国主时,把夏部落的“”字,取名为自己的国号,后人称其为“夏禹”,开创了华夏文明。

    大禹生于叫石纽的地方,石纽就是大夏县西10公里的今和政县蒿支沟,因石山为红色,历史上因此曾设过金纽县。后改为金柳县、金剑县,其下有石虎家村,合称为石纽。有记载认为是四川石纽(今北川县一带)。但据考证,四川的羌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献公出兵征讨羌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的孙子向南迁徙落居而成的。称之为越羌、白马羌、广汉羌等。据《寰宇记》所引《十道录》说:“石纽是秦州地名”。《金楼子》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水经注》河水二),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事实。

    据《楚辞·天问》记载,鲧治水失败被刑后从腹中育出了禹。鲧死后化为黄龙,禹是从鲧腹中飞出的虬龙,龙图腾。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并将舜的小儿子商均派到戎地当官。戎地就是包括大禹的故乡洮河流域——大夏在内的地方。有时羌戎并称。禹死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据《山海经》载“禹所积石之山。”《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西河”,清梁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北起黄河边,南至土门关,是积石山县的主要山脉。在这积石峡中,留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留下大量的诗词。临夏境内有三个大禹庙,即广河县大禹庙、临夏县的北塬大禹庙,积石山关门村大禹庙。禹部落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向东发展的一支。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即积石、太子山)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被称为夏。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推测,炎黄二帝都出自远古的羌族。大禹也出自羌族。羌人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一支源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广河是大禹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上游的先夏文化东渐形成中原夏文化。翦伯赞在《中国史论集》中认为甘青史前文化属于夏族文化,也叫先夏文化,其文明程度远远优于当时的亚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