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华夏文明一个被遮蔽的源头
摄影 张鹏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并因此得名,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齐家坪遗址,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特别是在齐家文化发现命名90周年之际,临夏州提出齐家文化是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要不断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齐家文化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深切关注,尤其是中外学界、民间收藏家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齐家文化自发现命名至今,中外学者们对齐家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像西方国家一样,中国考古学的成长得力于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邀请,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1874—1960)作为农商部矿政顾问来到中国,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铁矿、煤矿。1924年4月,安特生和助手们来到甘肃宁定县(现广河县),发现了齐家坪遗址。根据在甘肃和青海取得的成果,安特生写成其第二本有关中国考古的著述《甘肃考古记》。书中公布有50多个考古地点,他将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六期:齐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和沙井,并在证据甚为缺乏的情况下作出了非常主观的年代估计。1945年,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夏鼐先生(1910—1985)和同伴来到甘肃进行考古发掘,发表了《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之改订》一文,纠正安特生在分期年代上的错误,第一次确定仰韶期年代早于齐家文化。
1947年,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先生(1904—1982)和同事来到甘肃,调查了天水、陇南、定西、临夏、兰州等地的遗址,在宁定(现广河县)附近调查发掘了齐家坪、上三甲集、格子村等遗址,在临夏附近调查了张家嘴、崔家庄等遗址,完成了《甘肃史前考古报告初稿》,其中一篇是《临洮临夏附近史前人类遗址之调查》。他提出,“安特生氏谓齐家坪之产物,代表彩陶文化系统中最早之一期,在仰韶时期之前,吾人此次由地层及所采陶器之观察,皆不能证明之”,突破了安特生“六期”的体系,并首次发现了齐家文化“石灰住室”。1948年,裴文中先生再次来到甘肃和青海,进行考古学和地质学调查,撰写了《中国西北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的考古调查》,在判断齐家文化的分布时,他提出“象我们过去所知道的那样,齐家文化不同于彩陶,它以洮河流域为发展中心。
1958年,为配合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谢端琚先生,担任了甘肃考古队队长,来到了甘肃。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他主持发掘了甘肃青海的多处齐家文化墓葬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乐都柳湾遗址、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现属临夏县,已被刘家峡水库淹没)和秦魏家遗址(现属临夏县,已被刘家峡水库淹没),从而揭示了齐家文化的面貌。谢端琚先生在其所著《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一书提出,齐家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齐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为:聚落、白灰面、“石圆圈”祭祀遗迹;成年男女合葬墓;有磨制石斧、铲、锛、刀、磨棒、磨盘、敲砸器等石器;动物下颌骨、肩胛骨制成的铲、锥、针,带纹饰的骨匕;红铜、青铜制作的小件铜器和锥、刀、环、斧等(主要见于大何庄、秦魏家);玉琮、玉璧等礼器,绿松石、珠、璧、环和石管等装饰品。他研究认为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183—公元前1630年。他把齐家文化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及五个类型:东区为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包括师赵村类型、七里墩类型;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单一为秦魏家类型;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以及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和河西走廊,包括皇娘娘台类型、柳湾类型。
新石器研究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佟柱臣先生(1920—2011)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巨著《中国新石器研究》中,将广河齐家坪、临夏姬家川(现属永靖)、秦安寺嘴坪、岷县杏林、永靖新庄(现属积石山)、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等遗址出土的石器做了辑录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他认为齐家文化石器的种类和形制与马厂类型相比无大变化,它不仅表现没有发展,而且有接近尾声之势。值得注意的是直至齐家之晚,缺口石刀仍继续使用。可见这种缺口形式出现较早的石刀,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这是这个地区石器发展的一个特点。
新世纪以来,青海、甘肃陆续发现了民和喇家、临潭磨沟遗址等,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进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视野。兰州大学博物馆文物鉴定与修复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江南先生从事齐家文化研究20余年,通过与其它史前文化的比较研究,他与合作研究者提出,齐家文化是来自东南的良渚礼玉文化和来自西亚中亚的青铜文化在中国西部地区碰撞后,融合产生的新文化。学者马志勇先生常年从事本土文化研究挖掘工作,他仔细考证古史文献,多次实地考察遗址古迹,经多方论证,他提出,齐家文化就是禹夏文化。
齐家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玉器文化、青铜文化、陶器文化、石器文化、骨器文化等方面。自成一体的齐家陶器,特色鲜明自不待言。其青铜文化却是中国最早掌握的冶铜技术,已开始使用红铜和青铜铜器。其玉器文化最是光辉灿烂,出现了大量玉制工具、礼器和葬器,令人叹为观止,文化内涵深奥莫测。石器文化、骨器文化由于学界重视不够,目前研究尚属薄弱,但有一些独具慧眼的民间收藏家和研究者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收藏、整理、交流和研究工作。
90年来,随着几代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人们逐渐发现齐家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之源,而且是中国或东亚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标志。随着盛极一时的齐家文化(夏文化)中心往中原和东部迁移,齐家文化在本土由盛转衰,继之而起的四坝、辛店、寺洼、卡约等文化,开启了中国西北地区从农耕文化到农牧混合文化的转变。学者徐江伟先生在《文化交汇之地》中分析提出,“成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或者说成为两种文化的重叠区域时,人类文明就会在交汇与重叠之中孕育起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吕宇斐先生曾指出,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逐步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由统治阶层主导而形成的扭曲的中华文明史观——中原文明中心论。90年前,齐家坪遗址的发现揭开了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而齐家文化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青铜文化,齐家文化的持续研究,更加有力地矫正了中原文明中心论。易华先生研究认为,华夏文明并非单纯的定居农业文明,也不是纯粹的游牧文明,是一种复合文明。深入系统研究齐家文化可以阐明华夏文明形成的历程。
在齐家文化发现命名90周年之际,国内外学者专家纷纷来到临夏州,实地考察广河县齐家坪等史前遗址,深入研究齐家文化。同时,学者专家建议齐家文化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条件成熟时筹建齐家文化博物院,鼓励吸引民间收藏家和研究者开设专馆和举办藏品展览,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目前,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已经获省民政厅批复,准予筹备成立,即将召开成立大会。今年7月,临夏州将在广河县召开国家层面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将对齐家文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华夏文明数千年来孕育发展、成熟璀璨的源头,“远离”中原的齐家文化核心区——临夏,必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大业中大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