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鼠疫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

19.07.2014  22:54

 

  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被列为国境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各型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跳蚤叮咬、直接接触 、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播 、菌液溅入眼内均可传播。若经破损皮肤感染,一般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淋巴结高度充血,出血受累淋巴结可互相融合,周围组织水肿,出血,淋巴结内含大量病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及严重毒血症状,如病变不继续发展,即成为临床上的腺鼠疫,若病菌经血进入肺组织可产生继发性肺鼠疫,再由呼吸道排出的病菌通过飞沫传给他人又可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患者的及时发现对鼠疫的防治至关重要,在流行区,流行初期或散发性不典型病例尤应特别注意,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对可疑患者需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检出鼠疫菌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避免接触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尸体,并使用蚤类驱避剂是预防鼠疫最有效的办法。在动物鼠疫流行地区,降低居住环境里啮齿动物数量密度,发现自毙啮齿动物时及时上报,并有效处理是防控人间鼠疫发生的有效手段。在用药物毒杀家庭周围的啮齿动物之前,应先控制昆虫,以防动物身上的蚤类叮咬人,导致感染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