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创新创业项目组赴皋兰调研兰州鼓子传承状况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04.12.2014  18:41

 

调研组走访水阜乡文化站

调研组走访水阜乡文化站

调研组与兰州鼓子艺人合影

              11月30日上午,在完成安宁区、七里河区兰州鼓子传承现状调研任务后,为了完成我校2014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兰州鼓子活态传承与立体传播计划”,法学院三名本科生刘凡圆、曾斌、张颖在“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穆永强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皋兰县水阜乡,调研兰州鼓子在皋兰的传承现状。调研小组对水阜乡文化站站长宋辉祖和其他老艺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水阜乡兰州鼓子传承历史、现状与困境。

          宋会长介绍说,兰州鼓子在水阜流传了几百年,2006年进入国家非遗目录,2011年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水阜乡设立了兰州鼓子传习所,传习所由国家级传承人陈增三负责,传承人肩负着将兰州鼓子原汁原味地传承给下一代的使命,为此,传习所开设了兰州鼓子学校,现在有20多个小学生、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传习所学习鼓子。宋会长还说,成立于1983年的金城古乐兰州鼓子艺术团在兰州鼓子的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会长提到鼓子传承中存在的传播渠道狭窄、艺人年龄偏大、鼓子协会和艺人间缺少联系。尽管鼓子传承传播尽管存在一些困境,但老艺人们都很乐观,他们认为在政府、鼓子艺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鼓子是不会消亡的,尤其在鼓子学校学习的孩子们就是鼓子活态传承的未来与希望。

        宋会长介绍说,从2006年鼓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得到了各种帮助和支持。传习所还吸收了乡里的一些残疾人,残疾人也从鼓子演出中获得了更多的生活乐趣,皋兰县残联也给鼓子传习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近些年来,因国家实行各种惠农政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老艺人们以新农村建设的成绩为主题,为鼓子填新词,用自己淳朴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感激之情,让鼓子在传承中得到发展,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鼓子艺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都知足常乐,他们干完农活闲暇时来这里唱一唱鼓子,就会觉得生活很惬意。

        调研结束后项目组成员纷纷感叹,在这么一个小山村里,有这么多热情朴实的村民用心呵护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曲艺文化精粹。项目小组坚定了继续帮助传承、传播鼓子的强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