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局组织赴内蒙古黑龙江考察学习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18.08.2017  22:14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加快河西走廊葡萄酒信息溯源平台建设,学习借鉴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经验,7月31日至8月4日,由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永平带领省局法宣处、标准化处、省质检院等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考察组,赴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考察学习,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黑龙江省质监局相关领导会见考察组并陪同考察。

内蒙古质监局开展的民族产品保护工作引起了考察组的浓厚兴趣,在与相关部门、企业座谈交流过程中,考察组深入了解了内蒙古民族产品保护情况、主要的做法及成效,尤其对民族产品的标准研究和政策支持方面做了深入了交流。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高度重视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强区的决定》,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品牌发展战略,并在实施《推进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中,对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出了具体措施。兴安盟、锡盟、通辽市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组织给予经费支持。特别是在民族特色产品、民族文化标准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发布了蒙汉两种版本的《蒙古族服饰》系列地方标准,10项《蒙古族乐器》地方标准,163项《蒙餐》标准,5项蒙古族马鞍》标准,以及5项《蒙古族民俗》标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黑龙江省考察学习期间,考察组赴五常市考察学习了五常大米溯源防伪体系,实地考察了五常大米生产企业,对五常大米实行的“三确”,即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一检”,即质量检验;“一码”,即溯源防伪码(标识)的“三确一验一码”溯源防伪体系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习。五常市现有获证大米生产加工企业293家,其中271家企业获得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五常市从2014年起,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实现了对五常大米从种植到收割,从生产到销售的进行全程监控,完善了五常大米防伪溯源体系。2016年,五常大米总产量70万吨,销售65万吨,销售额100亿元,利润48亿元,上缴税金0.2亿元,水稻价格较上年上涨0.6元/公斤,稻农收入同比增加近5亿元,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稻米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70万,占人口比例67.9%。培育了葵花阳光、金福泰等5家本地龙头企业,其中金福泰和五米常香两家企业已在新三板上市。

李永平在考察学习总结会上指出,这次考察学习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蒙和黑龙江的经验鲜活丰富,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一要认真总结提炼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形成对加强我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可借鉴、可复制的指导意见,把我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做得更实、更有特色。二要借鉴五常大米的成功模式,加快推进河西走廊葡萄酒地理标志追溯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早日实现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品信息追溯和首批专用标志的加贴工作。三是要加强对民族特色产品的挖掘、申报及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进一步做好我省民族地区地标保护工作。四是要抓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方标准制定、申请使用专用标志等工作,提高专用标志使用率。五是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监督检查,确保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信誉、质量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