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唱响绿色协奏曲(春耕探行·种植结构之变)

10.05.2019  09:11
原标题:黑土地唱响绿色协奏曲(春耕探行·种植结构之变)

核心阅读

科学轮作调结构,配套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肥等先进技术手段,黑土地重新焕发青春

紧跟绿色风向标,从耕种收到产加销,让农产品跳出“原字号”,实现全链条增值

围着地力调——

实施保护性耕作,让黑土更有“

镜头

经历一冬休养生息,黑土地又热闹起来。

轰隆隆……”上午8点刚过,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团结村田间,轮式拖拉机就开到地头。过了一冬,机身擦得锃亮。鸿源谷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运文和几个兄弟麻利地从车上下来,往免耕机里填肥料、装种子。

今年地里种啥?“大豆1400亩,玉米1200亩吧!今儿个播10垧地,妥妥的。”王运文胸有成竹,他抹了把汗,撕开一包种子,“这个玉米品种叫禾单70,淀粉含量高,果穗大。

咱这儿是国家黑土地保护项目区,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讲究。”王运文说,玉米、大豆轮作,施肥环节,专门由区里农技推广中心测土配方,“缺啥补啥”。

开播喽——”在大伙吆喝声中,“吃饱”种子的免耕机欢快地奔向前方,泛着光泽的黑土地上留下两道笔直的车辙。

绥化地处东北平原黑土带中心区,黑土厚度达1米,“寒地黑土”是这里响当当的名片。

守着好资源,还要养护好、利用好。”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张树春说,从2015年8月起,北林区承担国家黑土地保护项目,试点面积3万亩,实行玉米和大豆轮作。“同一块地,大豆三年只种一茬,推广免耕作业,不用旋地,减小对土地破坏。

注意稀植啊!株距可不能太密,防止倒伏。”顶着呼呼的大风,张树春在田间提高了嗓门。每到春耕,他都要来现场技术指导。

王运文赶紧下地,俯身检查种子间距。他顺手捏起一撮泥土,“你瞧瞧,养得油光发亮!

轮作有啥好处?张树春解释,关键是能养好地力。配合保护性耕作,改善土壤结构。“一垧地产3万斤苞米,就有3万斤秸秆。”他指着地上露出的秸秆末说,秋天将秸秆粉碎翻压回田,每亩地再施1立方米多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土壤肥了,有利于作物轮番促进。“前一年种的玉米,正好给大豆留一个好茬口。”张树春说。玉米施肥量大,耕翻深度也大,为来年的大豆根系生长提供了好条件。

人巧不如家什妙。”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配合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肥等技术手段,让黑土地焕发青春。几年来,项目区黑土的有机质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地力等级提高了0.7。

科技这东西,你不服不行!”王运文感叹,过去年年种大豆,攻关田每亩都不过300斤,现如今,亩产轻松能上500斤。

朝着绿色调——

让好地种出优质粮,效益噌噌往上涨

镜头

谁说苞米不值钱,这可是‘金穗子’!”一进门,黑龙江原野食品公司董事长曹中军就拉开话匣子。

年初,公司旗下的黏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2019农民合作社全国500强。从事鲜食玉米行业20年了,曹中军一直不愁销路。这不,今年春播刚开始,速冻黏玉米就找到了“婆家”——与哈尔滨七然商贸公司签了一笔1750万元的大单,“订了1000万穗鲜食玉米,定金都交啦。”他乐呵呵地说。

这里的鲜食玉米为啥这么火?“关键是绿色产品,质量靠谱呗!”老曹神秘地说,2000亩基地种的黏玉米,富硒、糖度高、口感糯。想种好可不简单,从整地、起垄到选种、田管,都有门道。公司从绿色到有机,建立了质量可追溯系统,通过“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田间全程监控。消费者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玉米种植过程,再加上有机认证,一穗卖5块钱还供不应求。曹中军感慨:“这绿色路子真是走对了!

紧跟绿色风向标,黑土地正在变“绿”。

选好种、产好米,双河镇西南村从源头抓品质。村支书闫井武说:“以前种普通香米,每年就指着粮库收购,没啥赚头。”2016年,滨北正大农业集团的稻鸭基地落户村里,带动农民种上了绿色优质稻,企业订单收购,“最贱每斤一块七毛钱,贵的能到两块二。

优质大米什么样?“口感好,还能嚼出甜味儿。”闫井武坦言,刚开始农民也不懂,跟着公司干,才明白,“口感”背后有一个个指标,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等,总之,食味值越高越好。

有了好品种,种出好大米,才能在市场立足。集团董事长任秀波说,每年公司都会引进新品种,先在试验田小规模种,再从中选出优质品种。推广稻鸭共作,节肥、节药,种出绿色大米。

在滨北正大农业基地,今年种植结构定了下来:8000多亩寒地香米、4000亩龙稻18、4000亩长粒香……“这些品种食味值都在78分以上,属于优质稻,丝毫不亚于世界上的优质大米。”任秀波自豪地说。

绿色技术从育种到收获,全程一条龙配套。在庆安县久胜镇久阳村,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孙广组织社员,将秧苗从智能化催芽车间取了出来。

以前都是在炕头上捂,冷热不均,出芽不齐。”孙广说,现在的智能化浸种催芽,既方便又省心,为培育壮苗奠定了基础。这里的久宏水稻园区每次浸种催芽500吨,一年能为20万亩稻田提供智能化催芽服务。

减肥控药,才能产出好大米。庆安县七河源水稻合作社理事长孙立,过去最紧张的事,是晚上看着水稻田,防止有人“偷偷摸摸扬化肥”。“推行绿色种植,刚开始有人不理解。”好效益最有说服力,一年下来,合作社产出的水稻卖上了好价钱,吸引了企业订单,1400亩地可增收60万元。

如今,绿色生产成为主旋律。全市绿色认证面积达到1233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30万亩,实施“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整合品牌50多个。“庆安大米”品牌推广33万亩,100多家经营主体“带地入社、二次分红”,农户每亩增收600元左右。

跟着产业链调——

深加工实现增值,好粮食更有竞争力

镜头

一粒玉米还能做什么?

在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昊天玉米公司车间,机器轰鸣,一个个反应罐整齐排列,玉米从管道进入反应罐,经过高温糖化,分离出玉米糖浆和蛋白。

从玉米变糖浆转化率是0.7。”公司副总经理娄英说,每年全市有60万吨玉米在此消化,产值近11亿元,毛利润约1亿。

啤酒专用糖浆、变性淀粉、麦芽糊精……在公司展厅里,一系列玉米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这些产品作为上游原料,主要销售给东北三省的大客户,还有一部分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玉米经过深加工,身价增值几倍甚至十几倍。

玉米是绥化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产量达1000多万吨。”市农业农村局生产科科长高金宝分析,2016年玉米退出保护价收购后,市场价格起伏,不少农民担忧,今后还能不能种玉米?为了稳定市场预期,政策引导,深加工项目陆续入驻绥化,玉米消耗量不减反增。购销回暖,价格保持总体平稳。

粮食产量不愁,加工也得跟上。”娄英说,去年公司年产10万吨啤酒专用糖浆、10万吨果葡萄糖浆项目投产,未来产能将扩大到120万吨。

现在玉米价格怎么样?“14个水(含水量14%),大约1650元一吨。”娄英介绍,每年9月25日左右,潮粮上市,之后迎来小高峰,年前价格回落。公司生产线一年四季不停,玉米收购常年不断。为保障生产原料,公司与农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协议,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服务,实行订单收购。

签了订单,销路不愁,收入有保障。”北林区永安镇永安村63岁的村民朴春说,农民种地积极性高了,往年翻地刚到小腿肚子,今年的深度到了膝盖,用上新技术,一亩地收玉米棒3000多个。

鲜食玉米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长,原野食品公司循环经济模式初见雏形。玉米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用来喂牛;牛粪经由资源化处理,变身有机肥回田。去年,公司旗下的养牛合作社出栏肉牛1000多头,饲料厂生产青贮玉米秸秆饲料5000吨,有机肥1.5万吨,产业增值3200万元。

调出新生机——

发展田园综合体,农业“接二连三”有前景

镜头

在西南村现代化水稻育秧大棚里,脆嫩的秧苗正在享受每天100分钟的例行“沐浴”,棚顶的喷淋头360度旋转,给予全方位补水。面前不仅有常规绿稻,还有红稻、黄稻、紫稻、黑稻。

基地负责人孟祥君介绍,这批彩稻是从辽宁引进培育的。彩色水稻作为第一积温带作物,生长苗期长,积温要求高。为了有效控温,采用了双层棚室,利用热风炉增温,保障了水稻150天的超长生长期。这几天彩稻已陆续变颜色,红紫色的叶片煞是好看。

变色彩稻有啥用?孟祥君从手机上翻出照片,一幅幅绚丽的稻田画跃然眼前。原来,这类功能性稻种不仅有独特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也是稻田画的天然“颜料”。许多品种的市场价能到每斤150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绥化深挖农业多元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为下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稻作文化奠定基础。2016年,通过村企联合,滨北正大农业集团在西南村流转了7000亩土地,打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稻田公园。

在村里的一处农房里,秸秆清香沁人心脾。几名村民正熟练地编织草绳。一米多长的稻草,在他们的巧手下,合股、连接成一卷卷结实的草绳,这是制作稻草人的原材料。“稻田公园里摆一些稻草玩偶,游客们都很喜欢。前几年都是从江苏买成品,运费贵不说,还容易中途受损,现在可以本地加工了。”任秀波说。

从今年开始,稻田公园雇用了一部分村民,学着制作稻草模型,原本废弃的稻草也有了用武之地。“趁着农闲时期,学门手艺,一个月还能挣两千多元。”村民陈英艳和同伴一丝不苟地往孔雀形状的铁制框架上缠绕草绳,俩人一天能做成一个。

走进公园,浓浓的原生态气息扑面而来,一栋栋稻草鸭舍点缀于水田之中。“现在还没正式开园,再过一周左右,就是一年一度的插秧季。

孟祥君介绍,依循稻田生长的时间轨迹,公园设置了三个主题旅游节,分别是5月中旬的插秧季、“六一”前后的放鸭季和秋分时节的稻香季。农事体验、民俗文艺表演、现场定制、农产品展销、农家特色饭菜品尝应有尽有。去年6月到9月,稻田公园接待游客超过9万人次。

绥化有163个乡镇、1336个村,星罗棋布的小村镇为发展乡村旅游、田园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农业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让“寒地黑土”长出更多效益。

西南村与企业紧密合作,让村民分享到了田园综合体的增值收益。村里1000多亩土地以1.2万元价格流转,集团与沿街58户农户签订庭院合作协议,种植绿色蔬菜,建起了采摘园和笨鸡、土猪养殖场。2018年西南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村支书闫井武说:“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美了,不少人家都办起了农家乐,相信往后农民的腰包还能再鼓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