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黄金段”雄风 谋差异化发展——访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赋予古丝路新的生命。对于甘肃而言,您认为将带来哪些机遇?
王三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一步提升沿线省份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给甘肃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扩大向西开放的机遇。甘肃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我省沿线支点节点城市实现与周边省区及中西亚国家的对接联系,有利于拓展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开放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国内外产业加速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甘肃固有的资源、区位、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也会越来越凸显,将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三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于提升甘肃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农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甘肃都迎来了新契机。
四是改善基础设施的机遇。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大发展,我们将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遇,积极融入国家立体交通大网络,加快实施道路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为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记者: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定位为黄金段有何考虑?
王三运: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横贯东西1600多公里,历来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这一段上的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最为密集,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代表性。
重振黄金段雄风,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我们面临的时代命题。我们提出黄金段的概念,与其他沿线省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既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又是错位发展、各展特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甘肃承东启西、连接亚欧,堪称“黄金通道”。“东张”,可承接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转型升级需要、生态环保标准的项目;“西望”,可以与亚欧各国在基础设施、能源、环保、商贸和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悠久的传统友谊为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家赋予甘肃“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定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好“黄金通道”的区位优势和战略通道优势,努力把甘肃打造成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此外,甘肃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底子很厚实,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添了底气,黄金段成色十足。甘肃的矿产、文化、旅游、能源、科技资源十分丰富。甘肃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西部地区,甘肃的科研和创新力量是比较强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战略平台方面,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都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提供了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
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围绕“一大战略”,构建“三大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强化“八大节点”,实现“五大目标”,方案十分详尽,思路十分明晰。我们也了解到,甘肃还肩负着文化、生态、产业等多个国家级创新试验区的重任,也分别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请问如何统筹协调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王三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仅仅关乎丝路本身,归根结底,丝绸之路是条富民之路。我们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最基本的考虑就是融入国家外交和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更好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因此,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就是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的政策、思路、举措、实践,科学合理地纳入统一的战略框架中,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比如,甘肃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推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重点实施一批生态项目,以兰州新区为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等等。现在,我们将这些各有侧重、比较单一的平台整合到黄金段总体方案这个系统构架中,使甘肃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鲜明,使开展具体工作的抓手更加有力、高效。
为了凸显政策的叠加效应,做好顶层设计是头等大事。我们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我们邀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商讨,方案数易其稿,反复讨论,充分论证。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制定的方案和规划,与国家战略相衔接、与本地特色相适应、与专业水准相吻合,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叠加效应。
记者:《经济日报》“丝路行”采访组走了丝路沿途的几个省区,我们感到各地都在抢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宝贵契机,但难免也有一些“不谋”“而合”、同质同构的项目,在您看来,有何建议?
王三运:我感觉,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要注重“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规划的统筹性,二是突出区域的错位性,三是突出机制的创新性。建议从国家层面和各地层面,统筹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发展。
我建议,可以建立“三个机制”。一是东部产业转移导向机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集聚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但目前由于一些周边国家要素成本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去了那里,希望能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一个导向机制,引导东部产业科学有序地转移,确保我国经济战略安全。二是丝路沿线地区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建立这个机制有利于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布局规划、监督指导,有利于各地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无序竞争。三是定向融资机制,比如可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银行”,保证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顺利推进。
记者 张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