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一代的力量“后会”可期?

14.11.2014  02:26

    《小时代》《后会无期》《泰冏》《分手大师》,加上更早上映的《致青春》《钢的琴》……随着互联网一代成为观影主力,被业内称作“青年电影”的一批作品成为带动中国电影市场井喷的有生力量。

    旨在奖掖新人的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日前在杭州闭幕,而如何看待青年电影的未来,也成了多位与会的电影界人士热议的话题。

    带动中国电影井喷的生力军

    “在上世纪80年代同时出现的第三、四、五代导演之后,电影导演界又出现了‘三代同堂’的格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说,他们是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为代表的“五零、六零后”的“老生代”,以贾樟柯、宁浩、陆川等为代表的“七零早”的“中生代”,以及“七零后八零后”的“新生代”。

    王一川同时分析说,就美学趋向而言,“新生代”电影离前两代最近的,是《钢的琴》等小人物悲喜剧样式的作品。而较远的是像以《致青春》等为代表的青春电影,它们也有《不见不散》等作品的余绪。相去更远的是《失恋33天》《小时代》等依托网络、书籍的“网媒电影”和“书媒电影”,而走得最远的则是以《泰冏》《心花怒放》等为代表的轻喜剧电影。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预计,今年大电影票房将达到300亿元,加上100亿元的微电影市场,累计400亿元的票房。他表示:“青年力量让中美电影并驾齐驱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前了。

    “黄金时代”还是“小时代”?

    随着青年电影的兴起,一些乱象也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周星认为,青年电影需从五方面的背景去观察:跃进性的电影市场、破规则化的电影创作路线、网生代的受众需求、移动媒体造就的电影景观和粗鄙化的娱乐表现。

    周星坦言,粗鄙化的娱乐表现已经使电影艺术的经典认知大大受损。青年电影人应该大胆创意、不拘一格,关注时代、追踪现实,保存个性、找到潮流,正视长处、规避短板,寻求价值、放长眼光。而关注时代、追踪现实,才是青年人的优势。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教授带着学生对2013年的246部获得国际奖项的新导演作品进行了研究,这些作品的价值观中都有对个体、社会、国家和生态环境的深切表达。他认为,国外青年导演的视角值得国内借鉴。

    王一川则认为,不能一刀切地去评判青年电影,而要看到中国电影本身的错综复杂,与其说青年电影的趣味正在引领中国电影,不如说它正折射出多样复杂的电影世界、文化世界乃至我们要生存其间的生活世界。

    亟待摆脱技术与商业的迷思

    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一度被人看好。但是,《黄金时代》就让大数据遭遇了一次滑铁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林玮说,当前,很多视频网站也不具备开发和利用大数据的能力。“互联网只是影响了思维的方式,并没有影响到生活的底色。

    今年暑期档出现的弹幕电影也是昙花一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黄钟军发现,在腾讯科技对1.6万名90后观众的调查中,60%多的人都不喜欢它。“弹幕破坏了电影本体,颠覆了艺术性,破坏了叙事完整性,不停地让观众入戏出戏。

    《后会无期》制片人、北京劳雷影业有限公司总裁方励是理工男,但他也表示:“我特别不买大数据的账。从分析观众到创意编剧,中间差不多有两年时间,到时你还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吗?电影要投其所好就没有未来,一定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据新华社电